
(上圖:1948年,大量外國基督教傳教士與家人一起離開中國)
早在唐代,基督教就被引入中國,當時基督教被稱為靜教。西安出土的"大秦經教育流行中國紀念碑"記錄了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曆史...
最近在徐州出土的漢代銅鏡《漢代基督教福音銘文鏡》中就有基督教十八字的福音書,這一發現導緻一些專家預測,基督教早在漢朝傳入中國。
近代,特别是抗日戰争期間,外國駐華使團達到了高潮。
(上圖:曆史照片和視訊回顧了1937年日本入侵南京,金陵大學曆史系外籍教授貝德斯·貝德斯和傳教士約翰·馬吉等人建立了南京國際安全區,為受傷的難民建立了醫院,救出了數以萬計的中國人。他們被稱為南京大屠殺期間在南京死亡的24名外國人,其中15人是基督教傳教士
雙峰基督教起源于1905年,當時中國基督教會在國外成立,德國牧師徐德道來永豐被派去傳教,當時永豐屬于香鄉。一開始,永豐福音館成立,随後又建設了楊城、水洞、太平市、遛馬街、姚家橋、大村、和諧亭、水巡、荷葉、新橋、鎖石等分館。
(上圖:昆明基督教堂大門一側的銘文,紀念抗日戰争中的盟軍将領)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徐某回到了祖國。跟随德國神父杜斯特,丹麥女傳教士魏安娜騎車留在永豐福音派教會,雖然短暫,但善變。
(上圖:抗日戰争期間昆明基督教青年會聚會場所舊址)
1948年,許多外國人在國民黨戰敗的背景下離開了中國。所有在永豐的外國傳教士都離開這個國家,傳回家園。
之後,長沙市基督教大陸教會羅伯雲牧師和楊市蕭天民、魏向軒,以及雙峰黃瑞堂、李林書、朱延正等田園雙峰教會。有700多名基督徒。
(上圖:毛澤東主席與吳耀宗1950年6月談話)
1950年4月,吳耀宗等京津教會領袖會見周恩來總理,倡導"自主、自力更生、自傳"的思想,決定發起"三自"愛國運動,立即得到周恩來總理的認可和支援。
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基督教"三個自我"的愛國宣言,并發表了支援該宣言的社論。當時,超過18萬基督徒簽署了一份請願書,支援"三個自我"的愛國運動。在美蘇冷戰對抗的國際背景下,出現了"三個自我"愛國運動。
(上圖為《人民日報》刊登基督教"三個自我"愛國宣言)
同時,當時的一些教會領袖和信徒,如王明道、餘勝,并沒有參加"三自"愛國運動。
(上圖,王明道先生和夫人)
(上圖為噪音的聲音)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三自"教會和早先的非"三自"教會,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教會關閉,不準在公共場合聚會。
(上圖,20世紀80年代,經過多方彙報,從九峰山回到教會的大鐘)
在粉碎了四人幫之後,他們扭轉了混亂局面,實施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全國各地的教會工作已經恢複。雙峰基督教會也于1982年恢複了正常的宗教活動,并收回了一些禮拜場所。
(上圖,教堂内)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雙峰基督教會組成了一個教會領袖的集體,如朱彥正,黃恩乃和曾子光。為了恢複和推進雙峰基督教會的工作,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
(上圖為早期基督教會舊址(改為住宅))
20世紀90年代末,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沖突和事物。雙峰基督教會内部發生了變化,工作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外國傳教士建立的舊教堂遺址被重新安置,統一的聚會場所分散開來。新的發展形勢逐漸顯現。
該教堂最初由外國傳教士建立,也記錄在一份曆史檔案中:
20世紀20年代大革命高潮時期,美國著名進步記者安娜·路易絲·斯特朗(Anna Louise Strang)前往永豐調查和采訪農民運動,在她的名文《永豐革命》中,她這樣描述永豐:"一天半後,我們到達了永豐......永豐青翠的山丘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永豐是高速公路的盡頭。穿過房子和上升的河流之間艱難的石頭填充的路段,我們穿過石拱橋到河的另一邊。穿過幾家普通的商店,我們到達了一個古老的小屋,新德沃爾夫與他的妻子和女兒住在那裡。"
在這段經文中,新的德伍爾夫住所是雙峰縣早期基督教會的前身。
(上圖為早期基督教會首腦留下的作品,由雙峰永山畫廊提供)
本文摘錄了《雙峰縣文史相冊》第一期的相關資料,以及一些曆史文獻資料。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