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作者:馨馨的曆史故事

明英宗時期的“更儲風波”,在縱向次元上貫穿于整個英宗時期,即正統末、景泰朝、天順初三個時間段。在橫向次元上涉及了英宗時期的各種政治力量。

“更儲風波”之是以發生,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本文主要從孫太後采取先立儲後立帝的政策入手,具體分析孫太後立朱見深為太子的意圖以及郕王朱祁钰登基的必要性。同時,立儲在前、立帝在後這樣一個順序又直接誘發了景泰朝關于儲位更換事件的發生。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一、明英宗朱祁鎮土木蒙塵

宣德十年明宣宗駕崩,年僅九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繼皇帝位,成為明朝建國以來第一位幼年皇帝。正統十四年七月十六日,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八月十三日抵達土木堡,八月十五日,英宗在土木堡被俘。英宗的被俘使明朝面臨嚴重的危機。

英宗在土木蒙塵,給明朝造成極大的危機。首先,明英宗朱祁鎮的被俘使明王朝群龍無首,朝中大臣一片驚慌,更有言南遷者,可謂人心渙散。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其次,瓦剌以英宗奇貨可居,挾持英宗對明朝進行各種勒索,使明朝完全處于被動的狀态。可見也先一統大元的野心,明王朝岌岌可危。再次土木之變使明王朝損失慘重,明朝陷入空前危機,同時皇位的空懸也使明朝上下惶惶不安。

二、孫太後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太子

洪熙元年(1425)六月,朱瞻基即皇帝位,冊立胡氏為皇後,孫氏為皇貴妃。孫氏對自己貴妃之位并不滿足,處心積慮地謀取皇後之位,而胡皇後賢良淑德并無可以廢黜的過錯,但有一點,胡後體弱多病,并且一直未有子嗣。而孫氏有美色,宣宗十分喜歡,便專寵于她,孫氏便有了坐上皇後之位的意圖。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孫氏雖然得到宣宗朱瞻基的寵溺,但也一直未懷子嗣,孫氏很明白如果能有子嗣,那對胡後就是壓倒性的勝利,離皇後之位就更近一步。于是孫氏與宮中的宮女、宦官合謀,将一名宮女生下的子嗣據為己有,這樣,孫氏有了皇子,宣宗朱瞻基對其更加喜愛,便下定決心立孫氏為後,采取大學士楊士奇的讓胡後主動退位的建議。

于是胡氏被廢,孫氏冊立為皇後。可見,孫太後不僅權力欲很強,并且很有政治手腕,一手策劃将毫無失德行為的胡皇後廢黜,在宣宗立其為後時卻又表現出謙讓恭謹的态度。宣德十年,明宣宗駕崩,年僅九歲的“宮人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尊孫氏為皇太後。至此,孫太後登上了後宮權力的巅峰。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孫氏之是以能夠坐上皇後之位完全是因為“宮人子”英宗朱祁鎮的存在,母憑子貴,孫氏十分明白朱祁鎮對于自己的意義。而世事難料,正統十四年七月十六日,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瓦剌,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土木蒙塵,十六日英宗蒙塵的消息報至京師,孫太後随即搜刮宮中奇珍異寶送與也先,無果。

這時,孫太後才意識到讓也先送回英宗已無希望,于是八月十八,孫太後敕群臣,當即立斷讓郕王朱祁钰暫理國政。八月二十二日,孫太後再三考慮,決意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太子,于是年僅三歲的英宗長子朱見深被立為太子。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朱見深,明英宗朱祁鎮長子,生于正統十二年十一月,生母周氏。面對國無主君的危機形勢,孫太後試圖立英宗長子,自己的皇孫來再次保住自己的太後之位。而孫太後立朱見深為太子對明朝中葉政局産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關于更立太子,是國家重大的政治行為,既關系着天下安危,也影響着各種政治力量的興衰榮辱。

而孫太後積極參與了這一事件,并起到關鍵性作用。孫太後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太子本無可厚非,但随着英宗異母弟朱祁钰的登基造成了一系列政治問題。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最初,孫太後極力搜刮宮中的金銀珠寶送于也先營,一心盼望也先能夠送回英宗,卻不想也先胃口大開,不斷的向明朝敲詐勒索。為扭轉這一局面,孫太後先于八月十八日敕令郕王朱祁钰暫理國政,八月二十二日又釋出懿旨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太子。

在立太子的诏書中孫太後強調了朱見深為皇太子,郕王朱祁钰仍然隻是“為輔,代總國政”。五天以後,孫太後加封王直為太子太保,胡滢為太子太傅,試圖以這些閣臣來增加太子的威望性,確定朱見深的太子之位。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先立下太子,并讓英宗異母弟郕王隻限于代理朝政,其意圖十分明顯,企圖用倫理綱常的合理合法性來限制郕王朱祁钰的權利,并力圖将郕王朱祁钰的角色設定為暫理國政,空皇位以期盼英宗的歸來。

但随着局勢的發展,明朝朝政已經超出孫太後的控制範圍。八月二十九日,在這國難當頭、國無長君之時,文武百官合辭請皇太後。從實錄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郕王之是以能夠即帝位,是由于群臣共同請示皇太後,得到皇太後準許後才進行的。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第二、君臣要求讓郕王即位的理由有二:一是皇太子幼沖,一是國勢危殆、國無長君,立郕王是挽救危亡的國家大計,皇太後沒有理由不準許;第三、當群臣請郕王即位時,郕王退讓再三,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皇太子的存在。

說明郕王對孫太後先立太子是有想法的,而此語一出,群臣也不敢說話了;第四、兵部尚書于謙的懇切話語,使郕王同意即位,這應該也是于謙與郕王關系的奠基石之一。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正統十四年八月的下半月,明朝面臨着嚴重的國家危機,在此背景下的宮廷内部,也經曆了急劇變化,在孫太後的操作下,首先立了太子朱見深。在群臣的請求下,月底又确定了由郕王朱祁钰即位為帝,由此為景泰年間的更儲事件埋下了伏筆。

三、郕王朱祁钰繼大統

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貴妃吳氏所生,初封郕王。郕王朱祁钰之是以能夠登上皇帝之位,是因為在國難時刻朱祁钰最符合繼位條件。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瓦剌也先以“英宗”為奇貨,對明朝不斷的進行敲詐勒索,使明朝處于非常被動的局面,為了避免瓦剌借英宗皇帝名義騙開關防,另立國君已成為當務之急。

第二,國難當頭,太子朱見深年僅三歲,無法勝任軍國重務。當時明朝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立羸弱的朱見深為皇帝不僅容易引起主少國疑的情況發生,更會使明朝局勢雪上加霜,同時不利于朝政的及時處理與裁決。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第三,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朱祁钰是最佳繼位人選。朱祁钰為明宣宗朱瞻基仲子,明宣宗朱瞻基共有兩個兒子,長子為英宗朱祁鎮,次子即為郕王朱祁钰,是英宗唯一的異母帝,從血緣關系上符合繼統要求,且朱祁钰年方二十二,正值春秋鼎盛,成為朝臣心中最佳即位人選。

郕王朱祁钰是接替帝位的最佳人選,但當群臣請旨讓郕王朱祁钰繼位時,孫太後一度表現出擱置再議的态度,一心竭力維護和考慮英宗一系的利益,企圖空皇位以盼英宗歸來。但最終兼顧當時的危難局勢權衡利弊做出妥協,頒布懿旨同意朱祁钰繼位。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在國無長君的特殊政治背景下,郕王朱祁钰即位也是勢所必然,朝中文武大臣又十分支援郕王朱祁钰繼承皇位,孫太後也意識到讓朱祁钰繼位的必要性,于是便同意群臣的請求。

正統十四年九月初六日,郕王朱祁钰正式即皇帝位,在其釋出的即位诏中說道景帝的即位诏基本說清楚了他即位的來龍去脈,但值得注意的是他還得到了身在也先營中的朱祁鎮的口谕,這就更增加了他即位的合法性。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朱祁钰繼位後,又于正統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頒布了尊立後妃诏,在尊立後妃诏書中可以看到幾個資訊點,一是将自己生母吳氏封為吳太後,升與英宗母孫太後同起同坐的地位。

不僅顯示出因母憑子貴理應升為太後的倫理綱常,同時也是将孫太後推離權力中心的一個開端。二是冊封汪氏為皇後,從提高汪氏地位以達到彰顯自己的皇位的合法性與權威性。朱祁钰的即位使得國有長君,安定了民心,穩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對于朱祁钰的即位,谷應泰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朱祁钰的即位,首先使得也先挾天子勒索的計劃落空;其次,英宗朱祁鎮成為一個普通人,正因為如此,也先才願送回英宗,明朝才避免了宋朝時宋徽、欽宗一去不歸的結局。

但另一方面,英宗的回京使得明朝出現前任皇帝與現任皇帝同時存在的特殊局面。郕王朱祁钰登上皇位就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帝,其權力欲望随着時間的推移有增無減,英宗的回歸使得景帝變得很不安,景泰元年八月十五日迎回英宗後,景帝立即将其軟禁南宮。同時,朱祁钰的即位已不可避免地使帝系支脈發生變化,使世襲帝系轉移到景帝這一小宗支系上。

淺析明英宗時期,“更儲風波”的背景

四、總結

在正統十四年的危機形勢下,孫太後作為後宮的一股政治勢力對這一時期的朝政産生了深刻的影響。面對英宗被俘,立即采取确立年僅三歲的英宗長子朱見深為太子的辦法,來緩解當時國無主君的緊急狀況。但面對大臣請求立朱祁钰繼位時,又不得不做出妥協。

而朱祁钰的繼位實為當時局勢的迫切需要,由此造成帝位與儲位不在同一支脈上的特殊情況,是為“更儲風波”的特殊背景。随着朱祁钰坐穩皇位,已不能容忍儲君之位竟不是自己兒子這一狀況,于是這樣的政治格局為以後更儲事件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