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爾達與艾格尼絲》于2019年2月13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首映。瓦爾達穿了一件大号真絲上衣,上衣是專門染成灰色的,劉海的一部分染成了紫色。(視覺中國/Instagram)
艾格尼絲·瓦爾達(Agnes Varda)有着紅色的蘑菇頭和對波浪點綴的愛好,似乎從未變老。法國電影《新浪潮老奶奶》在89歲高齡時還在拍電影,在她90歲生日那天在海裡遊泳。
2018年初,瓦爾達的新片《Face, Village》獲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提名,成為奧斯卡曆史上最年長的提名者。由于無法參加提名派對,她把自己這個真人的大小送到了紙闆上的波浪點。2017年11月11日,她被授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瓦爾達與藝術家Jean Gene(JR)合作制作了這部準紀錄片,兩人在法國鄉村漫遊,采訪和拍攝他們遇到的人,并要求對方講故事。瓦爾達希望結識新鮮的面孔,以免"陷入自己的記憶之洞"。
瓦爾達于2019年3月29日因乳腺癌去世,享年90歲。在她在巴黎的家中,家人和朋友與她一起度過了最後的時光。
3月30日,JR在他的官方網站和Instagram上釋出了照片,展示了他剛剛在盧浮宮與數萬名志願者一起完成的巨大景觀。"我相信你可以看到它。我做了一些天空可以看到的東西。說真的,我不知道這是給你的。他寫得很幽默。
<h3>"當新浪潮來臨時,她開始去别的地方。</h3>
瓦爾達出生于1928年,18歲時從阿萊特改名為艾格尼絲。她在索邦大學學習文學和心理學,在盧浮宮學院學習曆史,在夜校學習攝影。總之,這些學科深刻地影響了她的職業生涯,她因與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密切聯系而被公衆銘記。
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該運動由戈達爾和特雷弗等新導演發起,并彙集在電影手冊中。他們的電影都是關于反抗流行的"優質電影",挑戰治愈的表演,情節和節奏。
在特雷弗首次亮相《四百次打擊》的四年前,26歲的瓦爾達(Varda)制作了《短角》(Short Corners)。這部電影以法國南部小鎮多塞特郡為背景,她十幾歲時就住在那裡,在情感危機中的夫妻和掙紮求生的漁民之間交替。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并列在一起,其結構源自福克納的小說《野棕榈樹》。
盡管自1955年上映以來票房不佳,但非線性叙事,強調情感而不是情節,古怪的剪輯,談判主義以及後來新浪潮電影的其他标志性特征都出現在短片中。它被許多評論家視為新浪潮的先驅,影響了"廣島之愛"等着名作品。
"關于《短角》,有一個我無法解釋的謎團:是什麼驅使我拍這部電影?"電影拍攝十年後,瓦爾達在接受采訪時說。
瓦爾達從未接受過電影訓練,也很少看電影。在制作《短角》之前,她隻看過大約20部電影,包括迪士尼的卡通片《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她在國家人民劇院(National People's Theatre)擔任攝影師,周末寫了劇本,她以為自己永遠不會拍。但在一位副導演的慫恿下,她借錢,拉人,組建了一個七人拍攝團隊,以不到環球電影成本的1/20的預算制作《短角》。
根據電影史專家珍妮·貝辛格(Jeanine Basinger)的說法,瓦爾達打破了所謂的恰當、經典的叙事風格,但她并不喜歡被納入新浪潮。"當新浪潮來臨時,她已經去了别的地方。
瓦爾達年輕時通路過中國。1957年,作為法國代表團成員,她在北京度過了五一節。然後我們乘船沿着長江從重慶到上海,也到雲南,當時中國和法國建立了六年的外交關系。在酒店裡,一個服務員送熱水,很快有人送水,隻是為了親眼看看外國人的樣子。在武漢,她見證了漢口長江大橋項目的竣工;
瓦爾達拍攝了數千張社會主義和幸福早期的珍貴照片。她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過,自從那次去中國之行後,她每天早上都喝一大杯熱水,就像中國人一樣,越熱越好。
<h3>"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名電影導演。</h3>
"我很确定這隻是一次性的 - 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電影導演。在拍攝了《短角》之後,瓦爾達仍然擔任攝影師,因為這部電影根本沒有賺到任何錢。七年後,她正在拍攝第二部電影《五到七的克萊奧》(Cleo at Five to Seven)。
在影片中,一位女歌手焦急地等待着癌症檢測的結果。對死亡的恐懼迫使她思考自己,進而發現自己是一個男性控制的娃娃,通過别人的眼睛認識她的小女孩。
《五七的克萊奧》是一部非常"新浪潮"的電影,也被認為是一部重要的女權主義電影。瓦爾達随後拍攝了《幸福》,揭示了社會上流行的女性陳詞濫調。
瓦爾達閱讀了波沃娃的作品,為婦女的避孕和性行為權利而戰,并為結婚和撫養孩子的新方式而戰。1971年,她共同贊助了Povova的"宣言343",其中343名女名人表示她們堕胎,希望在法國堕胎合法化。
但瓦爾達不希望這部電影成為一種宣傳工具。1974年,女權主義運動如火如荼,她意識到女權主義一方面變得強大,但也變得時髦。"這是最糟糕的,因為談論女性變得非常'潮汐'。"你不必說,'因為我是女性,我絕對應該拍一部女權主義電影,因為女權主義觀點還不受歡迎。"她一直對此保持警惕。
1971年,瓦爾達的密友、蓋特樂隊主唱吉姆·莫裡森(Jim Morrison)在巴黎的一次事故中喪生。她是拉舍茨神父公墓葬禮上僅有的五名哀悼者之一。1990年,她一生的夫妻,法國演員兼導演雅克·德姆(Jacques Demme)去世,她制作了三部電影以紀念。
1998年和1999年,年長的瓦爾達在法國漫遊了幾個月,使用數位相機記錄了當代拾荒者的生存情況。她稱它們為"尖峰拾取器",手持裝置似乎給了她一種年輕時拍攝短片的自由感。在拍攝過程中,她覺得自己是另一個挑剔者。作為一名藝術家,她到處收集别人的思想、圖像和情感,并把它們放進電影裡。她将自己對衰老的主觀感受與更客觀的紀錄片相結合。
紐約電影節名譽主席理查德·佩尼亞(Richard Peña)向美國觀衆介紹瓦爾達的作品時,将《尖峰采摘者》(The Spike Picker)和《艾格尼絲海灘》(The Beach of Agnes)描述為"新一代非虛構電影制作人的試金石"。
瓦爾達從未停止過。80歲時,她開始創作裝置藝術,并在威尼斯和裡昂的雙年展上工作。她用她用過的電影建造了一座小房子,并将其命名為"我的失敗小屋"。六個月前,她告訴《衛報》:"我還活着,很好奇。我不是一個腐爛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