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勇者》丨‍“背簍少年”:從大山裡的孩子到網球明星

作者:Beiqing.com
《勇者》丨‍“背簍少年”:從大山裡的孩子到網球明星

少年縱身一躍,向着飛馳而來的網球揮動球拍。“咻”的一聲,球快速越過球網,飛往數米之外的另一邊。也許是由于持續用力,他那隻握着球拍的手掌有些發白。

2022年12月30日下午,王發照常和隊友們一起訓練。

王發是野象俱樂部的成員之一,今年14歲,來自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芒回村。8月底,在2022亞瑟士青少年網球巡回賽廣州站,佤族少年王發拿到U14組男單冠軍。這是一項嶄新的賽事,每站的冠軍積分隻有100分,在中國青少年網球系列賽的序列中排位靠後。

然而,因為一張照片,王發火了。照片裡,身高超過170cm的王發穿着一件藍色T恤,他背着一個頗具民族特色的竹編背簍,裡面放着兩隻網球拍,黝黑的臉上綻出爽朗的笑容,一雙眼睛大而亮。

竹編背簍,是雲南常見的生産生活工具,背着背簍打網球的農家少年形象吸引了諸多視線。這個雲南邊境村寨裡的孩子,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背簍少年”。

實際上,命運是在2016年開始改變的。因為那枚不起眼的綠色小球,王發走出了那座位于邊境的大山,看到了無邊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成了全村最令人羨慕的孩子。但于他而言,一切才剛剛開始。

《勇者》丨‍“背簍少年”:從大山裡的孩子到網球明星

2022年12月31日,王發正在進行隊内比賽。新京報記者 汪暢 攝

“背簍少年”

天還蒙蒙亮着,王發和隊員們就起了床。在上海鵬邁體育中心,十來個少年穿着冬衣繞圈慢跑。熱身結束,他們便拿起了球拍,不斷朝網上揮舞起來。

2022年12月下旬,野象俱樂部來到上海的場地進行網球訓練。不少隊員們剛剛得過新冠,抗原轉陰了三四天,總教練張曉洪沒給他們布置太重的任務,任他們拿着球拍“帶玩帶訓練”。

少男少女們兩兩組隊,分散站在偌大的訓練場上。他們個頭差不多高,身形差不多瘦,一樣黝黑的臉上挂着淳樸的表情。有時,他們嘴裡突然冒出幾句佤族家鄉話,一旁的教練也聽不太懂。他們都是張曉洪一一挑選來的少數民族選手,如果不仔細去看,根本看不出來誰是“背簍少年”王發。

《勇者》丨‍“背簍少年”:從大山裡的孩子到網球明星

2022年12月31日,隊内比賽結束後,王發(左)和隊友擊掌,然後走向訓練場邊。新京報記者 汪暢 攝

其實,王發的走紅就是個“意外”。

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有自己的網球包,背簍從未出現在野象俱樂部的訓練場裡。比賽當天,總教練張曉洪陪着王發一同參加比賽,汽車後備廂放着朋友送來的茶具和背簍。王發見了覺得“好玩”,以前在家時,他也總能見到這樣的竹編背簍。于是王發把網球拍放了進去,背到了場上。

王發并不知道自己被拍了下來。在廣州奪冠當天,他照例找到張曉洪報喜,為了獎勵,張曉洪領着隊員們一起吃了一頓海鮮,次日便奔赴河北廊坊的訓練基地,回歸了正常的訓練日程。

隻是照片和“背簍少年”的稱号,順着網線走進了千家萬戶。

比賽結束後的一周,王發和隊友們照常訓練,直到每周一次使用手機的機會到來,孩子們才望着手機裡的短視訊驚呼,“王發你火了!你是網紅了。”“網紅”從此被盯上了,在每周的隊内比賽中,隊友們個個都鉚足了勁想和王發比拼,以赢了王發為榮。

2022年10月,張曉洪回雲南挑選新的網球隊員,王發随他一同回到雲南家鄉。村裡人早已在短視訊平台刷到了王發獲獎的消息,當地上司和媒體也早已在芒回村等候。

張曉洪還記得,為了招待客人們,王發的母親将家裡唯一的一隻豬殺了,還提前去鎮上買了很多菜。14歲的王發則學會了配合媒體,此時的他已經接受過幾次采訪,這一次回到家裡,他套上佤族的傳統服飾,再次背起背簍和網球,用流利的國語講述着自己是如何走出這座大山,與網球結緣。

大山裡的孩子

王發火了之後,傳聞變得多了起來。

張曉洪記得,有報道提到過他和王發的相遇。2014年,張曉洪在雲南迪慶州自駕遊時,和村裡一個小孩一起爬山。爬了一個多小時之後,他發現自己手機沒電了,便讓小孩跑回家去拿充電寶。二十分鐘左右,小孩便拿着充電寶出現了。“我走一趟要一個多小時,他來回隻要二十分鐘,這個體能如果來練網球,那真是太好了。”

實際上,這個小孩并非王發。但事情是真的,也正是那時起,張曉洪有了招收山區免費生打網球的想法。年近半百的張曉洪決定投身公益,2013年他自駕途經麗江時,曾前往華坪女子高中參觀,被張桂梅的事迹震撼,“要讓山區的孩子通過體育脫貧。”2014年,張曉洪在昆明組建起野象網球俱樂部,通過收自費生獲利,然後将錢投入到免費生的培育中去。

張曉洪在大山裡的村寨中四處走訪,可村民們都不知道什麼是網球。也許是看到他的身形高大,穿着一身運動服,明顯是外來人,他們還有人直接問張曉洪,“你是不是來倒賣器官的?”經曆了數次碰壁之後,張曉洪得到了臨滄市文體局時任副局長丁相洋的幫助,成功在滄源縣尋覓到了10名佤族少年。

這其中就有王發。那是2016年,王發8歲。當時他正在滄源縣勐董鎮下轄的村級國小——芒回國小上課,突然被老師叫到一位又高又壯的陌生人面前,這個人就是張曉洪。

按照張曉洪的要求,王發進行了折返跑、扔球之類的活動,他穿着涼鞋,短跑沖刺卻跑得飛快,連一口大氣都沒喘。一番測試之後,幾個項目都得了優秀。張曉洪簡單看了王發的體型,瘦,跟腱又長,便決定收下他。

《勇者》丨‍“背簍少年”:從大山裡的孩子到網球明星

‍‍‍‍野象俱樂部門口張貼了很多王發的照片。新京報記者 汪暢 攝

彼時,王發家仍是村裡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家裡的房子是在政府補貼下蓋起來的。他從沒離開過這座大山,除了學校,家裡的六畝地就是王發最常去的地方。他的父親外出打工了,王發是家裡唯一的男性勞動力,沒事的時候,他就得跟着母親去種菜、喂豬。

王發所在的滄源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縣。村寨搭建在大山裡,頭頂的天空被山巒遮蔽,村裡人大多靠種地和養豬為生。村裡孩子就讀的國小也建在山上,兩層高的教學樓拔地而起,裝着學前班和一至四年級。讀書是他們走出大山的唯一希望,但是王發的成績并不靠前,村裡也少有孩子能順利讀高中、大學的。

盡管還沒見過網球,也不知道打網球究竟是怎樣的運動。王發還是決定跟着張曉洪走,因為隻要加入他的俱樂部,就能離開這座大山,去往昆明,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勇者》丨‍“背簍少年”:從大山裡的孩子到網球明星

2022年12月31日,王發正在進行隊内比賽。新京報記者 汪暢 攝

被選中之後

來到昆明之後,10名佤族少年一練就是一年。

昆明的訓練場地在室外,隻要不下雨,都是訓練日。每天早晨6點已經在出早操了,他們要一直打到傍晚。最開始是發球和抛球,一個筐裡200到300個球,王發和夥伴們得不停地重複動作,直到打完五六筐球。長達86米長的網球牆和地面形成傾斜角度,上面畫着一個又一個圈,王發和夥伴們被要求對着圈往牆上打。

一天下來,訓練時間長達10個小時,起碼得揮拍7000多次。很快,王發的手掌上就長了一層繭。

練網球費鞋,孩子們的鞋子總是練着練着就破了。張曉洪說,從8歲打球到現在,王發幾乎每個月都得換一雙新鞋。網球的線也總是斷,一開始是教練換線,後來斷線的次數越來越多,他們就把換線的技能教給了孩子們。

牆旁邊的幾個集裝箱,就是他們的宿舍。這裡的條件并不算優越,除了床和運動器械,其他的幾乎沒有,洗漱需要去外面的公共衛生間。夏天沒有空調,為了消暑,孩子們隻能拿身體貼在牆上降溫。

高強度的訓練讓孩子們萌生過退意。王發偷過懶,打累了,就找借口說自己要去上廁所。他也想過離開這裡,隊裡的一個小夥伴曾經找他密謀逃離。然而兩個人還沒動身,就被張教練知道了,他們被教訓了一頓之後,計劃不了了之。

《勇者》丨‍“背簍少年”:從大山裡的孩子到網球明星

2022年12月31日,野象俱樂部總教練張曉洪在場邊指導兩位隊員。新京報記者 汪暢 攝

第一年訓練結束時,孩子們不滿的意願達到了高峰,他們都覺得太累了。等到春節放假回家時,十個孩子商量好,都不再回去訓練。最後,張曉洪隻好回到滄源縣,把他們一個個勸了回來。

為了讓孩子們真正接受打網球這件事,張曉洪想方設法地讓他們愛上網球。每天晚上睡前,他都要去給孩子們講網球的故事,李娜、費德勒、納達爾等知名球員挨個講過去,有時還會放他們的比賽視訊,他總是說,“中國會有第二個李娜!”孩子們聽得入迷,慢慢也開始愛上了網球。王發對費德勒格外感興趣,他有時纏着張曉洪,讓教練講了一遍又一遍費德勒的故事。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勝負欲,張曉洪還決定每周舉辦一次隊内比賽,隻要赢了,就可以獲得一件喜歡的玩具。

然而一年多之後,隊伍裡還是有人離開了。張曉洪說,有個孩子家裡缺了勞動力,家裡一定要把他叫回去幹活兒。于是孩子放下了球拍,拿起了喂豬的飼料。有一次張曉洪回滄源縣,偶遇了這個孩子,他站在豬圈旁邊,一言不發地望着張曉洪哭。

張曉洪有時會拿這件事“教育”孩子們,“如果你們回去,就跟他一樣隻能在村裡喂豬。但在這裡,就算沒能成為職業網球運動員,但以後還能當網球教練。”過去,正是憑借着做網球教練,張曉洪的收入成倍增長。對于從大山裡招募來的這些免費生,張曉洪想過他們的未來,“最不濟就是去當網球教練。”這樣的收入,起碼不會讓他們繼續掙紮在貧困之中。

“2019年練了327天,2020年練了307天......”張曉洪熟記着他們的訓練時長。在日複一日的訓練中,他們有了一些成績。當初挑中的10個佤族孩子還剩下7個,他們之中有6個人獲得各類青少年比賽的全國冠軍。在2020年全國青少年網球積分排名系列賽上,總積分前4名中,有3名來自這個俱樂部。

在比賽和活動的現場,王發見到了越來越多的網球運動員。盡管他最喜歡的球員是費德勒,但2020年時,當他見到來自中國的李娜,這位奪得大滿貫的網球運動員鼓勵他繼續加油,王發受到了很多鼓舞,他開始常常在訓練時為自己加練。也正是那一年,在青少年網球巡回賽中,12歲的王發獲得全國總決賽男單冠軍。那一年,他在全國積分排名位列前三。為此,張曉洪還獎勵了他一部手機。

他越來越自信了。現在,在隊友白思晨印象裡的王發,是那個網球場上所向披靡,總在赢球後大喊一句,“come on!”的網球運動員。

《勇者》丨‍“背簍少年”:從大山裡的孩子到網球明星

2022年12月30日,訓練結束後,王發在場邊撿球。新京報記者 汪暢 攝

被網球改變的人生

因為打網球,王發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前在村寨裡,洗澡不是每天必須做的事情。剛去俱樂部時,王發連洗澡都不太會。張曉洪計算過,連脫衣服帶洗澡,他一共隻花2分鐘。張曉洪成了他們的生活老師,他記得王發剛進隊伍時,每次摸到他的腳,都是臭的。沒有辦法,他開始盯着孩子們洗澡。

在隊裡,晚上的文化課也照常進行。有時候,孩子們還能在俱樂部跟着老師學習其他的愛好,比如彈古筝、唱歌。腼腆的白思晨,也在教練和老師的教導下,學會了主動和人打招呼。

再次回到村莊時,王發成了全村最令人羨慕的孩子。

他不僅去了昆明,還去過上海、廊坊、深圳、廣州、青島……他坐在飛機上看到了高空的遼闊,也在沙灘邊望見了大海的無邊無際,“人生都變得不一樣了。”王發在電話裡把新世界告訴父母,回到村裡則講給圍上來的小夥伴們聽。他開始有了夢想,希望能做職業網球運動員,如果成績達不到,就去做一個網球教練。

這些天,張曉洪給孩子們布置了一個任務,去記錄人生最重要的1000天,全力以赴地備戰下一屆全運會。他期待着王發和隊友們再創佳績,給更多山區少年帶去希望。為此,他還從雲南帶回了幾十個竹編背簍,放在河北廊坊的訓練室裡,希望借此提醒大家“為什麼而出發”。

《勇者》丨‍“背簍少年”:從大山裡的孩子到網球明星

2022年12月31日,隊内比賽結束後,王發(左)坐在場邊和隊友複盤比賽經過。新京報記者 汪暢 攝

“背簍少年”的效應仍在持續。滄源縣越來越多人知道了網球,他們不再懷疑張曉洪,而是開始四處托人把孩子送到張曉洪那裡,看看自己家的孩子是不是打網球的好苗子。

10月回滄源縣,張曉洪便要在村鎮國小裡招收新的學員。這一次,他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跑步、爆發力、抛球接球等都是考核内容之一。由于王發火了,當地非常重視。被選中的孩子們脫下鞋襪,由張曉洪一一檢視,小腿的長度、跟腱的長度、身體的比例等等。最終陸續招收來的20名學員,已經離開大山,在俱樂部開始訓練,“他們這批的身體條件,比王發那一批的十個人要好得多。”

王發把網球帶回了大山,他拿着球和小夥伴們玩,也用球來逗自己的弟弟玩。6歲的王藝玩着玩着,也對網球産生了興趣。王發把弟弟帶到張曉洪面前,張曉洪本來想着給王發家裡減輕負擔,就把王藝帶走。沒想到在訓練的第一天,王藝就能擊球過網,這讓張曉洪十分驚喜。

現在,王發和王藝的生活就是練習打網球。無論是在哪個城市的訓練場練習打網球,他們都會被安排住在一起。王發更加努力地訓練,希望給弟弟做好榜樣。這些天,王發也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如果網球的路走得順利,他希望能做職業球員,拿更多的冠軍。如果實在是打不好,那就去做一名網球教練。

《勇者》丨‍“背簍少年”:從大山裡的孩子到網球明星

2022年12月31日,王發在隊内比賽時,他的弟弟王藝在一旁一邊觀看,一邊做運動。新京報記者 汪暢 攝

12月底,二人一同追随張曉洪,住進了上海鵬邁體育中心的訓練場館裡。宿舍就在訓練場旁邊,床由沙發、椅子搭建而成。看起來有些簡陋,但在他們看來,這樣的生活比在家時好了很多。他們還保留着節儉的習慣,赢了比賽,王發獲得了球鞋等物品的獎勵,他将這些東西一一珍藏,想等到腳上的鞋子穿壞了,再拿出來穿。

2022年的最後一天,又是一次隊内比賽。或許是因為發現了隊友們都想赢自己,王發多了一些壓力,他緊繃着注意力,盯着球和對手,視線沒有被旁邊任何一個人所吸引。

隔着玻璃,王藝和年紀更小的隊員們一起觀望着訓練場。他有時用滾軸做俯卧撐,有時一動不動地盯着哥哥的方向。王藝并不知道哥哥火了,他隻知道哥哥打網球很厲害。問他為什麼也要來打網球,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喜歡!因為網球可以改變人生!”

新京報記者 汪暢 編輯 陳曉舒 校對丨‍付春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