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析:唐太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的産生與發展

作者:話史官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

民貴君輕的思想雖然是由孟子提出來的,但真正實施于現實中的人卻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時期政治清明文化繁榮,以農為本、休養生息,即使與外族人戰争不斷最後也是以和平結束,雙方和睦相處天下繁榮昌盛。

唐太宗統治下的大唐王朝,不僅被譽為曆史上少有的盛世“貞觀之治”,也為後來武周遺風、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更成為了大陸民族大融合和與經濟發展的動力。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唐太宗“民貴君輕”的思想。

探析:唐太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的産生與發展

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世人皆知“漢承秦制”,卻不知唐朝從某個角度來說也隋朝的延續,它不僅制度上繼承了隋朝的諸多政策,甚至于諸多的思想也是由隋朝亂世而來,“民貴君輕”也是如此。

比如,李淵發動起義攻破隋朝都城長安,十幾年年間的亂世使得中原大地殘破不堪。唐朝建立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以武力奪去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進而成為了李唐的實際統治者。

無論是隋末的農民起義,還是唐朝初期的玄武門之變,唐太宗皆親眼目睹了農民在這些戰争中的作用,得民心者則可得天下,失民心者必然會是去天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很多人都說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百姓民不聊生,其實根據真實史料的記載,開皇年間隋朝積累了足夠的糧食,甚至于李淵建立唐朝之後隋朝的糧倉裡依然有足夠多的糧食。

探析:唐太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的産生與發展

由此觀之,隋朝巅峰的時候有多麼強,然而這樣一個統一且實力強盛的王朝最終卻滅亡了,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究其原因就是老百姓飽受剝削、備受欺淩,天下苦隋久矣。

在農民起義的大背景下,隋朝即使有足夠的後勤物資,可是卻沒有人再替他賣命,甚至于隋炀帝楊廣都死在了自己的親信大臣與文化及手中。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唐太宗李世民正是看到了隋朝末年的這些事情,在心有體會之下才明白了“民貴君輕”這個道理,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人民群衆的力量。

在《貞觀政要》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李世民遍覽群書研究隋朝滅亡的問題,同時還與諸多的大臣讨論這一個問題,可見他對此事的重視以及對民心的重視。

探析:唐太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的産生與發展

“暴其民甚則身弑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這句話透露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君王并不是永遠高高在上的存在,隻有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和老百姓之間的關系,才真正能夠做到國家長治久安。

李世民害怕自己的會落得和隋炀帝一樣的下場,是以才會說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句阿虎,一個帝王唯有内心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有可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援,使得天下大治、皇權穩定。

隋朝滅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政治上勞民傷财,軍事張耗費國力,君王自己荒淫無道,呂不韋的《呂氏春秋》曾提出,若君王不能為老百姓解決他們的問題,那麼他就沒有當君王的資格。

無論任何時候,君王都要明白治理天下的首要信條,治國即治理民生、治理百姓,“民貴而君輕”逐漸成為了李世民的治國理念,這一理念貫徹了他的後半生。

探析:唐太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的産生與發展

總的來說,隋朝滅亡的教訓給了唐太宗很大的警醒,治理天下時一直尋找發展民生、穩定民生的道路,為貞觀之治的盛世輝煌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以儒家文化作為指導思想

隋文帝時期确立了以考試為标準選拔人才的方式,隋炀帝在此基礎上創立了科舉考試制度,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再度成為了社會的主流,科舉考試主要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礎。

唐朝時期,隋朝雖然滅亡了但科舉制度并沒有消失,儒家文化也成為了唐朝、唐太宗治理天下的指導思想,甚至于以儒學建構了一種新的思想體系。

正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李世民才會提 “以文治國”的大政方針,而這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很符合。魏晉南北朝、隋朝末年,皆是大陸曆史上有名的亂世,亂世必然會導緻尚武之風嚴重。

探析:唐太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的産生與發展

馬上可以打天下,但馬上卻不可以治理天下,确立儒家思想的人本主義,以仁心仁政為核心,不僅能夠教化百姓使得民風淳樸,而且文臣地位的提高也可以壓制武将,武将得到壓制亂世也就會得到相應的解決。

李世民治理國家的同時,也比較注重自身的君德,勤奮理政、推行德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他進一步提出了 “君依于國,而國依于民”的思想,并且把這種思想作為君王之本、國家之本。

君王理政必須要與老百姓的生活相結合,隻有這樣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這樣一種結果所帶來的回報便是最終收益屬于君王自身。

回看貞觀年間的曆史,就不難發現儒家文化的典籍被列為國子監和州縣學生員的主要學習内容,這也是李世民經常利用的思想,《論語》、《荀子》等以教化、禮儀為核心的書籍得到廣泛發展。

探析:唐太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的産生與發展

治國思想最後必然要展現在政治政策上,唐太宗執政期間制定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體諒民情貫徹藏富于民,如此以來老百姓的生活便可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衣食足才能知榮辱”,貞觀年間因百姓的生活水準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以至于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社會和諧景象,這一種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又間接促進了經濟發展。

孟子曾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李世民在對内發展經濟的同時也不忘對外穩固國防,面對北方突厥的入侵、面對西北吐蕃和吐谷渾的威脅,他以雷霆手段反擊,之後又恩威并施與之修好。

這樣一種極具包容的心态,使得周邊四方的政權皆來朝拜李世民,唐朝出現了萬國來朝的盛世,李世民自己也被尊稱為“天可汗”,不僅唐朝百姓歸心,就連國外的百姓被他的品德所傾倒。

探析:唐太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的産生與發展

三、嚴于律己,善于納谏

何為明君,何為暗君?魏征曾用堯舜禹的例子和秦二世、趙高的例子來解釋,偏聽偏信最後被欺騙的下場就是死亡,而兼聽則明的君王則會獲得老百姓的擁戴。

對于魏征的言語李世民審議魏延,他不僅善于傾聽臣子的建議,更是善于選擇性采納臣子的建議,随着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了君臣共治,政治和諧的局面。

李世民的立身之本有兩點,其一就是克己納谏,其二就是以人為本,無論是克己納谏還是以人為本都要做到善于傾聽、善于納谏這一點。

除此之外,李世民還在臣子的不斷提醒下注重自身修德,講誠信謙讓,真正做到了君臣同德、親如手足的程度,這一點也使得君王、臣子共同進步,由此締造了貞觀之治的輝煌。

探析:唐太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的産生與發展

貞觀盛世,不僅僅是經濟和政治上的盛世,它更是文化思想上的一種盛世,君道禮樂、尊師重道、民生安定等處處可見,為國家治理奠定了厚實的思想政治基礎。

李世民的思想文化還展現在文學必須有益于政教,也就是說文學的目的不能脫離現實本身,任何的理論都要以實踐為基礎,否則的話就是華而不實、亂于大道。

在這樣的思想主導和影響下,唐朝不僅不能夠長治久安,反而還會出現隋末那樣的危機,考慮這樣一種政治得失李世民制定的相關政策更加傾向于“居安而思危”。

總的來說,唐朝“民貴君輕”的思想一直貫徹了貞觀一朝,雖然它是在隋朝滅亡的基礎上總結而來的,但卻在後期有了自己的發展與内涵。

探析:唐太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的産生與發展

賢明的君王必然要做到君臣同心、采賢納能,在這樣的情況下臣子才會勇于上谏、敢于上谏,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是君王必須要懂得了一個道理。

嚴于律己的同時,也要注重民生的發展與提升,封建王朝時期土地是老百姓的立身之本,而貞觀年間均田制、租用調制的發展很好地解決了土地兼并、繁重的徭役問題。

大災之年百姓有餘量可以度過荒年、穩定民心,盛世之下百姓又可以用足夠的錢财換來足夠的空間,以享受生活感受盛世下的榮耀和輝煌。

唐太宗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經營好國内政治民生後還不忘外部的威脅,而他處理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手段也與前朝不同,軍事威懾的同時以懷柔的手段進行交流,促進了雙方的貿易發展和民族文化大融合。

探析:唐太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的産生與發展

“以民為本、重視民情、政策利民”,此三點在貞觀一朝得到了最大的展現,政治、 經濟、文化等方面皆有對應的政策,最終打造了了繁榮的貞觀盛世,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而“民貴君輕”就是李世民智慧的展現。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舊唐書》、《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