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淨 Pine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衆号 QbitAI
剛剛,首屆新基石研究員名單公布!
這個項目由科學家主導,騰訊出資,10年内投入100億,主要聚焦在數學與物質科學和生物與醫學科學兩個基礎創新領域。
最終,共有來自全國22所高校及機構的58位中青年科學家獲得,他們将在未來5年内每年獲得最多500萬元的資助。
其中包括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劉若川教授、清華大學的段路明教授,以及中科大的陸朝陽教授等知名科學家。
聚焦數學和實體領域,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大佬~
數學實體領域
數學領域
劉若川(北京大學)
△圖源:北京大學
劉若川教授目前在北京大學代數數論教研室任職,1999年-2004年在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獲學士、碩士學位,200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他深耕算術幾何與代數數論領域,并且在非交換p進霍奇理論、p進自守形式與拓撲循環同調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19年,劉若川曾因“将經典的複數域上的幾何學理論拓展至p進數域,對p進簇的黎曼-希爾伯特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獲得科學探索獎。
2020年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21年獲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之後,劉若川也将繼續聚焦于此前的研究,凝練出前瞻性問題,在算術幾何等方面建立新的數學理論,對相關領域形成系統性貢獻。
何旭華(香港中文大學)
△圖源:香港中文大學
何旭華,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及數學科學研究所教授,是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他的研究方向是算術幾何,代數群和表示理論。曾獲2013年晨興數學獎、2020年科學探索獎,并曾受邀在2018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報告。
去年年初,何旭華獲得“2022年美國數學會李理論謝瓦萊獎”,以表彰他在李理論方向取得的重大進展,包括p-進制群的赫克代數的餘中心,仿射德利涅-盧斯蒂格簇,半單群的模表示論。
林華珍(西南财經大學)
△圖源:西南财經大學
林華珍是西南财經大學統計學院教授、博導,也是國際數理統計協會IMS會員。
她的研究方向是非參數統計理論及應用研究,有多篇學術論文發表在國際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頂級期刊上,并且先後六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林華珍教授在非參數理論和方法,轉換模型,相關資料分析等領域獲得巨大成就。
并且,在未來林華珍拟突破基于深度神經網絡的機器學習仍存在需要大資料且不可解釋的瓶頸,發展以有限資料為基礎、具有通用性、基礎性的可解釋的深度學習,給出泛化誤差上界、可解釋度量及可解釋參數的統計推斷。
劉鋼(華東師範大學)
△圖源:華東師範大學
劉鋼是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
他的研究方向是幾何分析、複幾何,之後将關注複幾何中曲率、拓撲、複結構、代數結構等之間的互相關系,争取在單值化猜想深入與延伸、凱勒流形極限正則性研究、幾何相關的全純函數研究等方面獲得全新突破。
劉鋼也同樣獲得過第二屆“科學探索獎”,在單值化猜想及其相關問題、Kähler流形的Gromov-Hausdorff極限、非負Ricci 曲率非緊三維流形的分類等問題上,作出了推動性的卓越貢獻,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
沈維孝(複旦大學)
△圖源:複旦大學
沈維孝是複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 ,上海數學中心教授,1995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後于東京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
他在實動力系統的研究中成果斐然,與合作者證明了一維實動力系統中的實Fatou猜想,而這個問題曾被菲爾茨獎得主斯梅爾列入21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問題之一。
未來,沈維孝計劃從非自制一維映射的疊代等視點出發研究二維斜積映射的疊代,拟對圓周擴張映射驅動的斜積系統族研究Cr拓撲下的帕裡斯猜想,并對多項式斜積系統研究遊蕩域的非存在性。
孫斌勇(浙江大學)
△圖源:浙江大學
孫斌勇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浙江大學數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9年他從浙江大學數學系畢業,獲得學士學位;2004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學位。
孫斌勇的研究方向包括李群表示論、自守形式和朗蘭茲綱領,特别在典型群無窮維表示論、L-函數及其互相聯系的基本問題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之後,他将繼續推動建立形式李群及其表示的概念和基本理論,以及形式李群無窮維表示論及其上同調理論,并期待應用這一理論,在朗蘭茲綱領的中心研究對象L-函數算術性質的研究中取得突破。
張旭(四川大學)
△圖源:四川大學
張旭是四川大學數學學院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數學控制論,及相關的偏微分方程與随機分析。
他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先後擔任7種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委、副主編或主編,并應邀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報告。
未來,張旭計劃以控制論為背景,建立無限維分析一個較為通用的新架構,提出無限維複分析的精密方法,研究控制論中出現的涉及無限多個自變量的函數空間與微分方程等挑戰性問題。
實體領域
段路明(清華大學)
段路明是清華大學姚期智講座教授,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于中國科技大學獲得學士(1994年)和博士學位(1998年)。
他從事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網絡方向的研究,曾獲得中科院院長特别獎、全國優秀博士論文、饒毓泰基礎光學獎、霍英東青年研究獎、中科院百人計劃、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關于未來的研究方向,段路明将通過高維離子陣列的穩定囚禁、獨特的量子邏輯門設計、尋址方法、抗噪方案,探索規模化的離子量子計算的路徑。
陸朝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陸朝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從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馬上回國,緻力于發展和國家資訊安全密切相關的量子資訊技術,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作為主要作者的研究成果曾四次入選美國光學學會評選的國際光學重要進展,六次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
之後,陸朝陽将探索強互相作用光子和光鑷原子大規模量子調控技術,實驗解答愛因斯坦和玻爾關于量子力學不确定性的争論,緻力于實作建構非線性光學量子計算的途徑。
童利民(浙江大學)
童利民是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微納光子學理論基礎、功能結構及器件應用。
1987年,他進入浙江大學,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後便留校工作。
當光被限制在狹小的空間裡會發生什麼?為了回答這一問題,童利民将緻力于把一束光限制到一個原子的大小,在極微世界中進行原子分子的精确操控,進而揭示出光本身尚無人知曉的奧秘。
丁洪(上海交通大學)
丁洪是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講席教授,1990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于1995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實體博士,是個凝集态實體學家。
馬約拉納零能模可用于實作拓撲量子計算。未來丁洪将基于鐵基超導馬約拉納平台,證明鐵基超導體中馬約拉納零能模的确切存在,并制備出拓撲量子比特。
封東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封東來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實體學會會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主任、核科學技術學院執行院長、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實體學院“嚴濟慈”講席教授。
之後,他将發展量子材料的相幹衍射成像方法,實作材料與原型器件微觀狀态的原位、高分辨、立體成像與動态測量。
曹俊(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研究所)
曹俊從事中微子實體研究和中微子探測技術研究,1993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實體系。1998年在中科院高能實體所獲博士學位。
了解中微子的品質起源,是在粒子實體标準模型之外尋找新實體的關鍵。之後,曹俊将研究反應堆中微子實體,解決中微子品質順序、能譜反常等問題,并發展新型的中微子探測技術。
胡江平(中國科學院實體研究所)
胡江平是中國科學院實體研究所副所長,1994年于北京大學獲學士學位,1997于中國科學院理論實體研究所獲碩士學位,2002年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博士學位。
他的研究方向理論凝聚态實體,未來胡江平将基于高溫超導基因、鐵基超導的内在拓撲性、超導二極管效應等原創的概念和理論,在高溫超導機理、拓撲量子計算載體、新型超導電子元器件等方面進行探索。
劉繼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劉繼峰現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員,銀河系三維結構團組負責人,大學畢業于北京大學,2005年于美國密歇根大學獲天體實體學博士學位。
黑洞等緻密天體是如何形成與演化的?劉繼峰将發展先進的測量手段與觀測網絡來回答這個問題,進而探究強引力場下的時空性質與超核密度下的物态方程等基本實體規律。
劉仁保(香港中文大學)
劉仁保是美國光學學會會士,香港中文大學實體系教授、理學院傑出學人,香港中文大學量子相幹中心主任、香港量子資訊科技研究所所長。
他主要研究自旋退相幹是量子資訊、磁測量、和磁共振譜學中的關鍵實體問題。未來還将探索相幹量子多體系統的受激輻射,由此産生的量子多體雷射會是一類新奇的量子物質,并可望催生出新的量子科技。
王亞愚(清華大學)
王亞愚是清華大學實體系教授,現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發展規劃處處長等。
他主要的研究工作是運用精密的電學、磁學、熱學和掃描隧道顯微術等實驗手段來探索凝聚态物質中由于電子間的強互相作用而引起的非正常實體現象。
目前,銅氧化物高溫超導的微觀機理是長期懸而未決的核心實體問題之一。未來,王亞愚将采用多種原子尺度的實驗手段,探測銅氧化物的微觀電子結構,并從摻雜莫特絕緣體的角度揭示高溫超導之謎。
吳從軍(西湖大學)
吳從軍是西湖大學實體學講習教授,1997年獲清華大學理學學士,2000年獲北京大學理學碩士,2005年獲斯坦福大學實體學博士學位。
為了揭示凝聚态與冷原子體系中的新奇量子物态,吳從軍将在其中尋找新穎的對稱性和拓撲性質,并在動态晶體、冷原子、拓撲系統中尋求實體實作,以追求數學優美性和實體真實性的統一。
張霜(香港大學)
張霜是香港大學實體系和電機電子工程系講座教授,曾任伯明翰大學天文與實體學院教授。
他曾在超材料領域産生了很多重要成果,未來,張霜将通過超材料來探索高維光子系統的拓撲現象、光子強拓撲絕緣體、真空漲落對二維材料電子輸運的影響,并實作Tellegen等全新的電磁媒體。
張遠波(複旦大學)
張遠波是複旦大學實體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于北京大學技術實體系獲學士學位,2006年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實體學博士學位。
他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在石墨烯中相對論效應對電子影響,包括由此引起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準自旋實體等。
霍爾效應的精确量子化揭示了量子系統優美而深刻的拓撲結構。之後,張遠波将緻力于突破二維材料研究瓶頸,實作分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探尋長程關聯量子多體基态中的新實體。
清北共12位科學家入選
在本次“新基石研究員”評選中,共991人申報,其中自由申報759人,機構提名232人。
若根據研究領域來劃分,數學與物質科學領域561人,生物與醫學科學430人。
評選的過程也是層層篩選,共有70多位評委,最終在991個人評選出58名“新基石研究員”。
在獲獎的58人裡,有30人獲數學與物質科學(數學7人,實體13人,化學10人),28人獲生物與醫學科學。其中,自由申報有22位,占比38%。
此外,在評選的研究員中,平均年齡48歲、最年輕研究員38歲,女性研究員6位,占比10%,還有3名非中國籍研究員。
從高校機構的次元來看,共有來自22家機構的研究院,其中中國科學院有14人當選,其次清華北大共有6位科學家上榜。
此外還有川大、哈工大、南大、港大、福州大學、西南财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入選。
新基石項目主要是由科學家主導,騰訊公司出資、獨立營運。
騰訊公司将在10年内投入100億元人民币,具體到每個研究員,實驗類不超過500萬元每人每年,理論類不超過300萬元每人每年,并連續資助5年。
此次項目的評選标準也很簡單,選人不選項目,聚焦原始創新,科學委員會主席施一公在會上也詳細列出了三個評選标準:
- 原創性:已取得公認原創性研究成果,未來研究在世界範圍内具有獨特性和引領性
- 重要性:提出了重大學科問題,具有不可替代性
- 突破性:候選人勇于突破自我,未來研究具有拓展學科邊界的潛力。
當然除了這些評選标準外,新基石研究院在申報上也還有其他一些硬性條件:
- 申報時未滿55周歲
- 擔任博士生導師5年以上
- 在中國内地或港澳地區全職工作(國籍不限)
- 每年投入科研工作時間不少于9個月
- 具有承擔基礎研究課題的經曆并仍處于研究一線
- 未申報2022年度“科學探索獎”
關于資助領域,新基石項目主要針對數學與物質科學和生物與醫學科學,并鼓勵學科交叉研究。
最後,恭喜以上科學家們!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号簽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