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作者:宇多田侃科技

CES結束了,但它所涵蓋的信号卻仍然在不斷釋放。

作者| 宇多田

封面| 電影《頭号玩家》

中國企業仍然對矽谷充滿敬畏,但這樣想的人近來明顯少了。

2023年1月5日,暫停兩年重新開啟的CES電子消費展,是沖撞開兩大洲之間高牆的第一道洪流。至少對未來仍懷有念想的全球科技企業,還是如約擠進了拉斯維加斯混亂又熱情的人群。

這是一個全球沒有第二個替代品的科技跨界玩家集散樞紐——

它沒有充滿刻意味道的西裝與規範,傳統企業必須在這裡按照創新的規則擺出“yeah”的姿勢;

戴着VR頭顯的中國大叔倚靠在廣告牌上,美國格子衫青年突然把拿着白色小球的左手伸進了馬桶。

很多産品在展覽結束後就會徹底消失,但頭發蓬亂的工程師會朝你豎起“想法決定一切”的中指。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圖檔來自Wired

瘋狂又認真的科技怪物們,讓CES有了與這座以賭場聞名世界的城市一模一樣的靈魂。對很多科技企業來說,站在CES上,代表着一種與世界走在最前面的人相視一笑的榮耀。

也是一種與世界一流并肩的野心。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然而,對于很多人來說,特别是“金錢敏銳度”遠大于理想主義的中國企業和投資者,除了張揚的色彩和略感新奇的體驗,可能就沒有更多了。

用一位工程師的原話說,跟國内相比,國外創業者和開發者“一直鐘情于中産階級小玩意兒”,比如智能家居和健康科技。譬如開頭那個掏馬桶青年,拿的就是一個尿液名額探測器。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但這些消費電子産品,普遍被認為不怎麼适合中國市場,或沒啥技術高壁壘可言。

智能家居在中國早就因規模和成本問題被諸多大廠抛棄,留給了華強北;

而後者(諸如睡眠監測儀器,生物識别傳感器,可穿戴裝置)通常不會引發太多關注,除非有重大突發疾病才會讓群眾産生一絲絲意識——

譬如這幾個月的中國血氧儀市場,但也沒有什麼創新可言。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aska的飛行汽車

還有每10年就被拿出來吆喝一次“汽車上天了”,但每5年就會死一批的飛行汽車(垂直起降系統VTOL),仍然能在CES上找到新玩家。

不知道隐匿在人群中的中東富豪們,是否還會被它所感動流淚。畢竟過去7年裡,飛行汽車廠商每年都會前往阿聯酋努力推銷産品。

更重要的是,自動駕駛科技公司曾經在CES上的絕對地位,幾乎蕩然無存。量産車型開始比概念車更能吸引閱聽人的目光。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索尼與本田将在2025年推出的量産車型Afeela

而願意造勢的國外車企,譬如奧迪,竟然拿着1年前就釋出過的VR體驗套裝來充數。在涉及到車的創新上,追求實際業務而非想象力已經成為主流。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奧迪的VR體驗現場

是以有人提出了質疑:說好的矽谷精神呢?

“連谷歌竟然都是在展示安卓系統,都是車機連接配接、軟體體驗這些被國内說了千八百遍的東西。沒展示什麼自動駕駛。”

一位中國參會者覺得有點搞笑,在CES地盤上,反而是中國公司在做以前老美最喜歡做的秀。

他指的是極氪。這家中國吉利旗下的新品牌,跟Waymo合造了一輛用來展示的Robotaxi 概念車,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總算是聊勝于無。

但我必須吐槽一句,這輛車跟Waymo的初代車“螢火蟲”倒是挺像,後者早于2017年退役。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不過至少,仍處于上升期的電動汽車,比手機這類存量市場要好太多了:

三星等公司還在談折疊屏和螢幕,筆記本電腦還在追求更薄、更3D、更清晰,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隻是,這一切都不妨礙科技朝聖者的心态。

“我仍然很喜歡CES,因為你能在這裡感受到,即便沒有那麼多創新…但大家都心存希望。”

一位參會者努力擠出了一些漂亮話:這裡能遇到科技界難得一見的大神和超棒的設計師,能遇到直言“不怎麼樣”的評價者,也說不定能談成一筆生意。

至少他覺得,中國還沒有這種思想可以得到激烈碰撞的跨界交流空間。

“大家像在拼命彌補被疫情浪費的時間,而且你可以在這裡隻說技術。隻有在這裡,哪怕隻有短暫一周,你可以相信技術決定一切。”

但他不得不承認,剝開漂亮糖紙,糖的味道的确略顯平庸了。

“你可以說務實,但也可以說是,有點無聊。” 被兩個穿着電動滑冰鞋的老外撞到,成了他這次CES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01

保守與激進

沒有了技術突破,但人工智能正在以更成熟的硬體形式讓晶片巨頭持續獲得巨大利益。

CES上,英偉達第一次将高端RTX系列顯示卡塞進筆記本裡,AMD則終于為X86配了一枚AI專用處理器。

而英特爾,還在按部就班疊代電腦CPU…幾乎在CES上沒啥存在感。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隻能說,這些晶片巨頭給予了“消費電子”展以充分尊重,但更多人顯然關心的是以“車”為核心的硬體技術創新。

然而,即便是每年都會把最好技術和最新理念奉獻給CES的高冷Boy Mobileye,這次也有些令人失望。

看過去年這家以色列公司CEO Shashua小論文的人都知道,包括雷射雷達在内,Mobileye很多新型硬體将在2024~2025年才能有眉目。是以,今年算是Mobileye的過渡年。

可以說,沒什麼新東西。

但有一點卻是呼之欲出的,Mobileye的CES舞台開始取悅市場,特别是中國市場。

這不是僅僅指他們與極氪拼展台炫出自己第一套完整上車的 Supervion 輔助駕駛系統,而是他們的産品呈現形式開始向中國市場習慣的視角靠攏。譬如,這些以DMS+泊車為功能核心的域控制器。

要知道,Mobileye在2021年就展示過完全一樣的東西,但從未以域的形式輸出。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但是,這一次最高調的車載晶片踢館者,或者說最不容忽視的汽車賽道企業,應該是高通。

當然,這并不是因為他們給自己的“數字底盤”slogan專門搞了一個大展台,而是2021年上任的高通CEO安蒙,CES期間在電視節目為車載晶片站台時說出的那句話:

“We are all in on auto business。”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坦率講,這家公司給我的最深刻印象,是笑出褶子的雷軍在2020年舉着旗艦機喊出“ 高通888 ”時的樣子。

手機市場的10年繁榮期,高通的壟斷性存在與配合手機廠商的高調表演,讓人很容易忽略它在20年前,就把最擅長的調制解調技術埋進了通用的車裡。

而後,在2014~2019年,他們推出過3代座艙平台,最終成為被座艙創業公司提及最多的競争對手。然而,汽車業務在高通财報中的占比一直都是個位數。譬如2022财年,汽車業務僅占總收入的3.7%。

從戰略角度,與華為小米一樣,手機日落西山,那麼撬動收入的新支點就必須是一個絕對龐大且年輕的市場——電動汽車。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高通CEO克裡斯蒂亞諾·安蒙

當2019年大家還在關注高通的手機晶片時,高通便開始通過最激進的财務手段,開始物色能與自己車載V2X晶片做拍檔的ADAS供應商。

其實,2021年Veoneer同意被高通吞并的前兩年,這家瑞典自動駕駛企業還在與英偉達黃老闆勾肩搭背,跟沃爾沃成立了合資軟體公司 Zenuity。

正是 Zenuity,給予了 Veoneer 大量關于ADAS軟體的量産經驗。

然而,在2020年轉向高通後,Veonner毅然斷掉了與英偉達Xavier在内的一切合作。

此外,合資公司Zenuity最終在同年被徹底撕裂。200多名軟體工程師加入了Veoneer,這些有量産經驗的人才是高通決定收購Veonner的基礎。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實際上,通過一種複雜的資本結構,高通收購的僅是Veoneer “主動安全”業務(這項業務占Veoneer總業務的44%)中與ADAS相關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2010~2016年,Veoneer ADAS 能力提升迅猛,特别是單目攝像頭夜間探測系統與ADAS控制單元,在寶馬和奔馳等車型上得到了充分驗證。

是以,高通從2020年開始便全面入手高階ADAS,甚至在同年與Veoneer聯合發起的一次電話會議上,他們曾說出這樣一段原話:

“我們将在2023年上半年,向Tier1和OEM提供Mobileye的‘真正替代品’。”

是以,我們在CES上,看到現代和本田·索尼展示台後方大屏那一閃而過的高通标志,以及許多雲計算和娛樂消費軟體成為了高通PPT上的朋友圈案例,就不會覺得很奇怪了。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當然,還有那枚剛剛釋出,将要在2024年量産的骁龍 Rid Flex SoC,竟然沒有引發太多關注。可以說,這枚可主宰ADAS和座艙域的晶片,可能會是英偉達Orin、恩智浦和國内座艙與自動駕駛晶片企業強有力的競争對手。

不過,從高通如今汽車業務總量隻有4.27億美元來看,他們所謂的“将在2030年從1000億美元體量市場裡分得300億”,就略顯說大話了。

是的,有點瘋狂。

02

學習與超越

像高通這種科技巨頭高調爆踢汽車市場,索尼跟本田推出跨界品牌車型,“裝裱”很多遊戲功能……在任何中國網民看來,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

2018年,我們就在一直感受中國科技公司跨界汽車帶來的不真實感。

是以,國外媒體在總結今年CES亮點和趨勢是“科技公司與汽車制造商比以往開始更密切合作”以及“‘電池’無處不在,電動車将是市場主宰”時,我們既認同也不認同。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CES上到處都是電池和小型充電站……圖為施耐德的電動汽車充電器和電池組

一方面,國内早已嘗試并付諸行動。

你能想到名字的科技與消費硬體大廠,沒有一家不在下海造車。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中國”在包括華爾街日報在内幾乎都給出“2023年汽車市場将減速”的預測中,被标有“是個意外”的字樣。

但另一方面,“合作”與“跨界”在國内的表現更加一言難盡。它延伸為一種上下級或暗中較勁兒的模式,這建立在“信任薄弱”的機制之上。

2020年之後,國内産業吐槽國外車廠速度太慢,在做着我們都已經踩過坑的事情。從表象來看,這再準确不過:

CES上,中國雷射雷達廠商占據了半臂江山,國外玩家很多已經破産消失;

許多中國車企新品牌的CES展台被圍的水洩不通,相比國外在展出“車體變色龍”和“座艙超級影院”,他們大膽啟用了最新的底盤架構與最新的軟體系統。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但還是必須反問一句,速度慢,真的意味着完全失去了市場嗎?

涉及到自動駕駛和雷射雷達的新技術,快了真的有用嗎?2021年上車的雷射雷達真的好用嗎,第一波吃螃蟹的汽車消費者從雷射雷達上獲益了嗎?

速度快,能帶來真正的技術創新嗎?

中國AR市場3年複3年,隻有自燃沒有出圈。連晶片廠商都在求雨式禱告蘋果2023的正式出場。

以及,還記得2020年CES上,某家中國雷射雷達廠商對面的國外巨頭企業,拉出的那條“為了你的安全,請勿用仿制品”的橫幅嗎?

CES:榮耀、平庸與瘋狂

“誰讓你跑的不夠快呢,” 一位中國展商對這些市場競争往事無動于衷,而那家巨頭現在也已經幾乎被Ouster吃掉了,

“高通的晶片現在還有被蘋果自研替換的風險呢,更何況那些一直在舊玩意兒上吃喝躺平的外國公司。大家都是被逼着向前跑。”

對,跑得快一定能帶來市場,但不一定能守得住。技術創新同理。

在2024年新車型已經提前釋放,2025年經濟可能将全面複蘇的節點上,2023年的CES似乎顯得保守又微不足道,但卻熱情又充滿元氣,是一個極為關鍵的信号塔。

在科技公司準備就緒,國外車廠全面開放和接受科技公司進場的時間點上,一定也會迎來混亂和拖延。但接下來的産品之戰,就交給消費者檢驗吧。

瘋癫而又不失冷靜,傲慢與謹慎并進。這就是CES所代表的科技跨界精神,最讓人着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