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牛津大學研究:吃雞或會增加3種癌症風險,雞肉到底還能不能吃?

62的蘇大姐,退休後最怕生病,是以尤其注意養生,每天都在手機上看各種“養生秘籍”。

這天,随着一條消息提示音,蘇大姐手機上彈出一條消息,本來正津津有味的刷着視訊的她,立刻被文章标題所吸引。

點進去一看,這篇名為《牛津大學:吃雞或增加3種癌風險,不想患癌,趕緊把雞肉撤下餐桌!!!》的文章。

牛津大學研究:吃雞或會增加3種癌症風險,雞肉到底還能不能吃?

此文明确指出研究發現雞肉緻癌,“專家”“博士”等字眼,看似有理有據,權威性強,這不禁讓她心頭一震。

蘇大姐把這篇文章發到親朋好友的群裡,引起了激烈的的讨論。還有人說,這篇文章早幾年就看過類似的,是以現在家裡都不怎麼敢買雞吃。

蘇大姐看到親戚們這麼說,更是擔心的不得了,趕緊把家裡冰箱的雞肉全都清出來。

雞肉明明是富有營養的食品之一,還多次被宣傳成紅肉的最佳替代品,怎麼就成了緻癌物呢?

一、牛津大學研究稱:雞肉或增加三種惡性惡性良性腫瘤風險

這篇文章,其實是引用了英國牛津大學學者對近50萬人的一項研究。

研究納入英國生物銀行中37~73歲年齡段的受試者,平均随訪5.7年,通過資料對比發現,禽肉類攝入過多,可增加三種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的罹患風險。

具體資料為,若每日多攝入30克禽肉,則分别提升惡性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20%、11%和26%的患病風險。

不過研究者指出,吃禽肉與三種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的風險還需進一步研究,還不确定是與禽肉中某種緻癌物有關,還是禽肉的烹饪方式有關。

牛津大學研究:吃雞或會增加3種癌症風險,雞肉到底還能不能吃?

二、雞肉緻癌是真是假,雞肉還能吃嗎?

按照研究的說法,雞肉是否真得不能吃了?

對此,國家進階食品檢驗師王思露表示,這則報道的資料過于片面,也沒有代表性,沒有足夠證據證明雞肉會增加癌症發生。

且報道論點過于雜亂,不光分析了雞肉與癌症的關系,還提到了其他肉類食品與癌症的關系,不能就把矛頭都指向雞肉。

最後,該研究僅為“觀察性研究”,并不能得出吃雞肉緻癌的因果關系,缺乏科學依據,并不嚴謹。

其實,雞肉是一種非常簡單,且營養豐富的食物,雞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的特點,是人體蛋白質主要來源,還可以為人體提供不少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全面性是其他蛋奶類不能比拟的。

關于吃雞緻癌的說法并沒有明确定論,是以大家還是可以放心食用。從營養角度考慮,适當攝入雞肉,是對健康有益的。

牛津大學研究:吃雞或會增加3種癌症風險,雞肉到底還能不能吃?

三、雞的這兩個部位,建議盡量少吃

不少人吃雞時,都會預設雞頭、雞脖等不能吃,說是這些器官含有激素,多吃對身體無益。

1、雞脖有淋巴?

曾有文章指出雞脖上有非常明顯的淋巴結,尤其是現殺現賣的雞,最好讓師傅幫忙處理。但其實,現在超市購買的雞肉,都已經經過工廠處理去掉淋巴結部分,完全可以放心吃。

牛津大學研究:吃雞或會增加3種癌症風險,雞肉到底還能不能吃?

2、雞頭賽砒霜?

不少人認為雞頭直接接觸外界環境,可能含有毒素。事實上,雞通過頭部的嘴攝入食物,還要經過胃腸道消化吸收,即使吃了有毒的食物,也是通過肝髒、腎髒轉化,并不會積累在頭部。

那麼哪些部位是不建議食用的呢?

雞屁股:雞屁股不僅含有大量脂肪,還聚集着無數個淋巴組織,淋巴中暗藏病菌、病毒、緻癌物等有害物質,雖然口感Q彈,但也不建議食用。

雞皮:雞皮部分含有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高,容易導緻肥胖,誘發三高等慢性疾病,是以不建議過多食用。如果實在舍不得浪費,可以用水熬出雞油,當高湯使用。

四、如何健康吃雞?牢記3點

雞肉是在膳食種類上,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那麼,日常生活中,健康吃雞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優先吃雞胸肉

可能很多人都喜歡吃雞腿、雞翅膀,但其實雞肉中脂肪最少的部位就是雞胸肉,對于減肥人士和健身人士優先選擇這裡。

2、少吃炸雞、烤雞

香酥雞、辣子雞、炸雞等烹饪方法,不僅損失營養成分,熱量也比較高,不利于健康。最好選擇比較清爽的烹饪方式,如白斬雞、清炖雞。

3、吃雞肉要适量

根據大陸膳食指南建議,畜禽肉的攝入量為40-75克每天,吃太多能量攝入過高,同樣不利于健康。

4、正規場所買雞

日常購買雞的時候,建議去正規超市或大型的農貿市場,避免買到存在問題的雞肉。

牛津大學研究:吃雞或會增加3種癌症風險,雞肉到底還能不能吃?

雞肉相對于其他肉類來說,也算的上是一種物美價廉,營養豐富的食物,逢年過節,雞肉也是很多人餐桌上不能缺少的“主菜”,如何健康吃雞,你都學會了嗎?

參考資料:

[1] 《牛津大學研究稱,禽肉增加三種惡性惡性良性腫瘤風險》.中國循環雜志.2019-09-11

[2] 《營養專家:告訴你吃雞的7個真相》.生命時報.2015-04-18

[3] 《拿好這份“吃雞手冊”,輕松get雞肉美味與營養》.人民網科普.2018-09-1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