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用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日前,“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邊會——多變環境下青少年抑郁防治的探索與實踐”活動在京舉行。20餘位嘉賓從醫學、心理學、社會支援、教育等多個視角對青少年抑郁防治進行探讨。此次活動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支援,北京尚善公益基金會、渡過、大儒心理聯合主辦。

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鋼在緻辭中表示:“推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絕不能單打獨鬥,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适應環境的多變性,主動求變,主動應變,變被動為主動,由主動到能動。”
北師大心理學部教授、黨委書記、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喬志宏指出,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心理障礙的發生,但對兒童青少年來講,影響最大的是社會因素。心理障礙的防治,一方面應提高、改進個體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也要盡量減少生活中的不必要的應激事件,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個體穩定的心理素質。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黨委書記謝斌在題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的“600号故事”》的演講中指出,随着需求和需要的增長,精神衛生服務模式将從精神醫療服務向精神健康服務轉型,營造“心理健康命運共同體”生态非常重要。同時,适應青少年群體的需求和特點,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運用跨界、創新的傳播形式線上線下科普精神健康知識,形成了破圈的“600号”品牌,倡導公衆關注精神健康問題,減少病恥感,主動尋求專業支援。
大儒心理創始人徐凱文認為,青少年的抑郁問題不僅要靠藥物治療,也需要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環境氛圍發生改變。這就需要多學科、多領域的互相支援,為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回歸“名校高分不如樹德立人”的教育本質。
為客觀反映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功能恢複現狀,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次活動釋出了《2022年青少年抑郁症功能恢複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
《藍皮書》以“渡過”在青少年患者和家長社群開展的問卷調研為基礎,結合5年多來直接支援近萬個青少年家庭的經驗,并抽取部分患病青少年或家長進行線上訪談。在被問及“對功能恢複最有幫助的方式”時,受訪者認為,對青少年患者功能恢複幫助最大的是社會支援(占比73.58%),其次是藥物治療。青少年最主要的社會支援包括:家庭支援、學校支援以及同伴支援。
《藍皮書》顯示,青少年抑郁患者的支援主要來自家庭(占比88.19%)。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獲得學校支援的僅占比42.2%。作為青少年生态系統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學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評估及幹預力度目前仍不夠理想。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