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出星球們主演的宇宙廣播劇,一定要來看!

宇宙級“大冤種”是誰?答案當屬:被開除了“行星籍”的冥王星!

在一段科普視訊中,伴随《花樣年華》的經典配樂響起,孤獨的冥王星喃喃自語:“我是太陽系唯一一個從太陽第九個孩子變成‘棄子’的行星……我不了解,但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其實世界上有些事情是不需要了解的,他們隻會告訴你記住就好。”

疏離、冷僻、幽微,科普竟可以這般柔情似水。去年5月,這段科普視訊意外在網絡走紅,相關話題#如果把太陽系拍成偶像劇##用王家衛風格科普天文是什麼體驗#也一度沖上微網誌熱搜。

這段科普視訊出自頭條号@上知天文,它隸屬于“上知天文”科普傳播中心,後者由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和北京天文館聯合建立。

過去兩年裡,作為今日頭條上的天文領域創作者,@上知天文 以短視訊的方式為11萬粉絲講解宇宙星辰。和一般的科普不同,@上知天文 的視訊不僅講解天文知識,還能引發普通人關于宇宙與人生的哲思。

這出星球們主演的宇宙廣播劇,一定要來看!

@上知天文 的“宇宙的心聲”系列視訊之一 來源:視訊截圖

01

“宇宙的心聲”

“我是火星,但你是否了解我另一個名字——熒惑。幾百年前,人類總是對我充滿着恐懼,将現實的動蕩歸結為‘熒惑守心’......”

這些台詞來自@上知天文 的“宇宙的心聲”系列視訊。它借鑒了廣播劇元素的視訊制作形式,讓遙遠的天體發出聲音,用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故事。在@上知天文 打造的“宇宙”中,普通人也能穿過大氣層,通過星球們的講述,領略廣袤宇宙的深層奧秘。

在這些有溫度的科普視訊裡,你能以第一視角跟随祝融号登上火星,陪伴它在距地球2.4億公裡外的荒蕪中面對寒風;也可以聆聽冥王星講述它在太陽光需要5.5小時才能到達的地方,與衛星卡戎幾億年的互相守望。此外,@上知天文 還會鑒定“網絡熱門天象”,分享天文史上的名人逸事,科普宇宙的演化史。

這出星球們主演的宇宙廣播劇,一定要來看!

@上知天文 的頭條号首頁 來源:網頁截圖

作為依托專業出版機構的内容生産者,@上知天文 團隊将傳播專業的天文科普知識作為核心内容。2020年創立賬号至今,他們一直在探索如何讓視訊兼具知識性與傳播性。比如“宇宙的心聲”系列視訊,就源自一名成員的突發奇想。

起初,那是一個關于土星的故事。視訊中,“土星”自嘲是個誕生于46億年前、遠離太陽又沒有孕育生命的“窮小子”,誕生之初,表面隻有岩石和冰。在無數冰晶的環繞打擊中,土星領悟到“殺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強大”,并不斷成長為一顆能容納1000個地球的行星。

而土星環則是另一個“悲劇故事”。她本是靠近土星的一顆衛星,不想卻進入了後者的洛希極限之内,最終被撕得支離破碎,成為土星永遠的痛......(編者注:洛希極限Roche limit是指一個天體自身的引力與第二個天體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時的距離,當兩個天體的距離少于洛希極限,天體就會傾向碎散,繼而成為第二個天體的環。)

“好像一個孤獨的人在訴說自己的心聲”“抱抱土星”“沒有小時候的磨練,哪來現在的強大呢?”評論中,觀衆們似乎真正把土星當作了一個現實存在的朋友。

這條拟人化的科普解說也為@上知天文 獲得了超出以往的播放量,就這樣,“宇宙的心聲”成為一個持續更新的單獨系列。

團隊也是以意識到,相比于純粹的專業知識,令短視訊更具魅力的秘訣是獲得觀衆在情感上的共鳴,“在花生上加了一層糖,讓你吃起來更甜,但内裡還是花生”。

這出星球們主演的宇宙廣播劇,一定要來看!

美麗的貓眼星雲 來源:視訊截圖

02

搭起專家與大衆的橋梁

新增賬號兩年來,@上知天文 釋出了290餘條原創天文科普内容,它仿佛一個視窗,展示着宇宙深刻而多元的一面。

它背後的營運團隊總共五六人,經曆各不相同:有的是人文學科背景,在出版社開發全媒體内容;有人學的是專業播音主持,用配音和文案讓天體們說出自己的故事;也有人是天文學科班研究所學生,負責收集前沿新知,總能在開會時冷靜指出某個選題的瑕疵與不足......

這出星球們主演的宇宙廣播劇,一定要來看!

@上知天文 團隊成員在為視訊錄制配音 來源:受訪者供圖

創号之初,@上知天文 旨在向青少年傳遞基礎的天文知識。一段時間後,他們發現粉絲中很大一部分是25歲以上、甚至40歲的成年人。

與此同時,團隊還留意到,大多數天文相關的科普偏專業,大衆了解起來有些困難。于是,他們開始思考如何讓短視訊和圖文滿足不同年齡段觀衆的觀看需求,并且更易“消化吸收”。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這一來自杜甫的著名詩句,其實蘊含着一段天文學知識。中國古代将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詩句中的“參”“商”就指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兩宿,分别對應着現代天文學中的天蠍座與獵戶座。現實中,這兩個星座隔着遙遠的距離,總是一個東升,一個西落,永遠不能同時出現。

這正如人生中那些永遠無法相見的遺憾,也許是與摯友,也許是與夫妻,亦或是與另一個自己,遙遙相望卻相逢無期,最是悲涼。

當科普融入了人類的行為和情感,宇宙也變得鮮活起來。團隊忽然意識到,天文早已進入了人類的文化基因,“讓普通人喜歡上天文或許沒那麼難”。

那之後,上知天文團隊開始大量閱讀和天文相關的專業文獻與科幻著作,同時增加與行業專家的接觸。他們将@上知天文 自比為一架橋梁,“做專家和大衆之間的翻譯,用他們各自可了解的形式互相對話。”

為保證視訊内容的準确性,“上知天文”科普傳播中心對視訊内容設立了嚴格的稽核流程,制作團隊在創作時也會随時向天文專家們請教。

這出星球們主演的宇宙廣播劇,一定要來看!

上知天文團隊成員與專家一起進行戶外觀測 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與專家對内容的共同創作中,團隊也在持續探索,用最生動、最貼近大衆的語言,将那些看似晦澀的天文知識傳播得更廣。他們會一遍遍修改視訊文案,直至内容能讓零基礎的觀衆輕松接受。

在背景,團隊總會收到各種私信,不少都是網絡流傳的“神秘天象”,“很多人容易把天文解讀得‘很玄’,将一些普通的天文現象講解成靈異事件。”面對網絡上各種博人眼球的謠傳,團隊索性開設了“天文水猴子”欄目,專門拆解網絡熱門天象之謎。

這出星球們主演的宇宙廣播劇,一定要來看!

@上知天文 科普“七星連珠”天象 來源:視訊截圖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天象就是去年11月在中國北方出現的“極光彩雲”。2022年10月末,黑龍江省漠河市的居民在天空中觀察到了大片藍綠色的雲彩。淩晨夜空下,彩雲在月亮襯托下,顯得異常美麗,整個過程持續約40分鐘。

很快,網絡上出現了不少聲音,稱漠河出現了“北極光”。然而,查閱大量資料後,團隊得出結論:當地居民拍攝到的“極光彩雲”并非北極光,而是夜光雲。

這出星球們主演的宇宙廣播劇,一定要來看!

@上知天文 制作辟謠視訊,為粉絲科普夜光雲和極光的差別 來源:視訊截圖

@上知天文 首先在辟謠視訊中介紹了極光的形成原理:當太陽大規模放電,一些帶電粒子在靠近地球過程中,受引力和磁場影響等多重因素影響,會偏向地球的兩級。在發生偏向的過程中,帶電粒子與大氣層中的原子和分子相遇碰撞,産生耀眼的光芒,這就是“極光”。

視訊還分析,極光通常發生在高緯度地帶,而漠河地區緯度為53.5度,僅當北極圈内爆發10級極光時,當地才有可能出現微弱極光,且極光一般出現在夏至前後,冬季在漠河見到極光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實際上,從1984年以來,漠河氣象局僅監測到十多次極光,“總之,漠河有極光,但出現的可能性非常小,且因極光太弱,也不一定能被人看到。”

與此同時,@上知天文 還在視訊中向粉絲科普了夜光雲,它是一種出現于地球高緯度地區高空、發光透明的波狀雲,也被稱為極地中氣層雲,“這種雲的邊緣是淡藍色或銀灰色,中間部分比較亮。”

03

從凝望星空到沉思自我

網絡上種種謠傳的甚嚣塵上也讓@上知天文 團隊意識到一個事實:天文教育在普通大衆中仍然匮乏。

在背景,常有來自二三線城市中國小的科學課教師發來留言,請求下載下傳頭條号上的科普視訊源檔案。他們說,很希望向學生講授更多的天文科普知識,但苦于沒有像樣的影像資料。

“不是每個城市都有天文館和科技館,在北京這似乎很理所當然,但在偏遠地區,孩子們很少能接觸到這樣的東西。”經過讨論,團隊決定将視訊檔案發給老師們,提供一點力所能及的幫助。

收到視訊後,一些老師專門拍攝孩子們上課觀看視訊的過程發給團隊成員,還有一些老師在節日傳來孩子們表達祝福的視訊。

這出星球們主演的宇宙廣播劇,一定要來看!

玫瑰星雲 來源:視訊截圖

從那以後,用嚴謹正确的科普視訊去影響那些沒機會踏入天文館的人們,也成為了@上知天文 團隊全新的目标。他們試圖在今日頭條上漸漸搭起一座包羅萬象的“網絡天文館”,滿足更多人對星空的好奇。

那麼,人類凝望天空到底意味着什麼?

“如果說那個原始人對宇宙的幾分鐘凝視是看到了一顆寶石,其後的整個人類文明,不過是彎腰去拾它罷了。”這是科幻作家劉慈欣在小說《朝聞道》中給出的答案。

這出星球們主演的宇宙廣播劇,一定要來看!

@上知天文 在視訊中探讨人類凝望宇宙的意義 來源:視訊截圖

在@上知天文 團隊看來,自原始智人第一次仰望星空開始,人類就從未停止對宇宙的探索。從古觀象台到北京天文館,它們都見證着中國人對宇宙從古至今執着的好奇。在社會更疊發展中,天文也不再隻是一小部分人的熱愛,它逐漸演變為一門專業學科,成為打開人類文明演化史的一把鑰匙,“有更多人仰望星空,我們就向宇宙更邁進了一步。”

是以,除科普天文知識外,@上知天文 也在為更廣泛的公衆帶去關于宇宙和人類更深層次的思考,例如:宇宙與普通人的關系、宇宙的邊界在哪、人類能否征服宇宙等等。

這出星球們主演的宇宙廣播劇,一定要來看!

@上知天文 在視訊中分享關于宇宙和人類的思考 來源:視訊截圖

@上知天文 在視訊中說道,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構成中,星塵的占比高達92%。這意味着,我們生存的世界是由恒星爆炸的殘骸組成,人類與地球、以及看似遙遠的太空其實沒有真正的界限。

而我們,作為生命,隻是宇宙中各種物質的一種存在形式罷了。在人類眨眼的一瞬間,宇宙中就已經有15000顆恒星誕生,300顆恒星爆炸,1500萬顆行星開始流浪。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而探索宇宙的星辰大海,就如同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人類,不過是宇宙将其自身短暫地表達為人的形式。當你覺得眼下的煩惱與苦難無法釋懷時,不妨擡頭看向星空,在那裡重聚希望的星光。”@上知天文 團隊一直如此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