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仁宗重臣楊士奇幼年憑什麼能讓生性高傲的繼父接納并重視?

作者:淺淺叙曆史

楊士奇,泰和人,至正二十五年出生于袁州。

至正,是前朝(元朝)最後一任皇帝元順帝的年号。而至正二十五年,元朝内部沖突激化,元太子逼順帝禅位,最終不成;同時,朱元璋結束元朝統治下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三方勢力割據的局面,在陳友諒被殺後一面謀取其舊地,一面反攻處于江南的張士誠。

仁宗重臣楊士奇幼年憑什麼能讓生性高傲的繼父接納并重視?

可以說,至正二十五年,在各方勢力的促成下,整個中原地區為戰火困擾,無一幸免。當時的中原正統統治者元朝内憂外患不斷,早已無力統轄。而楊士奇出生後不久父親便死于戰争,剩下孤兒寡母。為躲避戰火,楊士奇與母親隻能四處漂泊。

不過即便如此,楊母也沒有放松對楊士奇的教育。逃難途中,母子倆什麼都可以舍棄,唯有《大學》一書始終随身攜帶。

為了讓楊士奇有更好的成長環境,楊母改嫁羅性。後人分析,楊母應當是作為繼室甚至妾室進入羅家的。從楊母對士奇教育的重視,我們不難推測,楊母曾經也是書香世家的子女。可即便如此,生于亂世,除了以這樣卑微的方式,自己作為女子,又如何給子女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呢?

進入羅家不久,楊士奇便被迫改姓羅。

仁宗重臣楊士奇幼年憑什麼能讓生性高傲的繼父接納并重視?

由于自己母親的身份,士奇在繼父家中始終小心翼翼,不願給母親惹麻煩。但由于自己并非繼父的親子,繼父膝下也不缺親生子女,楊士奇一直是這個家中比較尴尬的存在,繼父供其吃喝讀書,再多的也沒有了。

如果沒有意外,楊士奇會作為羅家的邊緣人物,就這麼長大成人。

直到楊士奇八歲時,羅家的一場祭祀,讓他的人生出現了轉折點。

1373年,羅家祭祀,作為當地名士,羅家的祭祀自然場面極大。當然,這場祭祀,是沒有楊士奇這個沒有羅家血統的孩子的位置的。

仁宗重臣楊士奇幼年憑什麼能讓生性高傲的繼父接納并重視?

年僅八歲的楊士奇看着家中仆人一點點将祭祀物品搬入祠堂,再看着祠堂中供奉的祖先牌位,想起了自己的生父。自有記憶起,自己就沒有見過生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時母親還會時常說起,進入羅家後,為了避免落人口舌,兩人更無法光明正大地緬懷。

如今,羅家先祖有人供奉,可自己的族人早已于戰亂之中死的死、散的散,又有誰能在這祭祀的日子給楊家的先祖與在戰争中失去的親人奉上一炷香呢?

思及此,楊士奇決定為故去的父親與親人做些什麼。這裡沒有靈堂,士奇便找來一些小土堆,做成神位的樣子,鄭重地跪拜行禮。

這一切,卻被繼父羅性看到了。

仁宗重臣楊士奇幼年憑什麼能讓生性高傲的繼父接納并重視?

不過,羅性卻沒有訓斥楊士奇,反而讓其恢複本姓,并将自己孩子的未來鄭重托付給這個年僅八歲的孩子,此後更是着重培養。

時至今日,我們自然無法親口聞訊原因,或許是羅性剛剛從祠堂出來,看見自己寄予厚望的親子在祭祀時毫無誠心、隻顧玩樂,而後看見楊士奇小小年紀,寄人籬下卻不忘先祖,一時感慨;又或許是看着眼前稚嫩孩童眼中的堅定,羅性想到,自己在朝中又何嘗不是與現在的士奇一樣,明明滿腹經綸卻處處遭漠視呢?

如今,羅家的孩子都不是讀書的料,自己又能将偌大的羅家撐起多少時日。若是日後自己離開,又有誰還能記得羅家、記得自己的幾個孩子。楊士奇雖然沒有羅家血統,可羅家畢竟也有個撫養栽培的功勞,日後若真能成為人中龍鳳,憑着士奇的本性,想必也至少會庇護羅家後人,隻要這一點庇護,就夠了。

仁宗重臣楊士奇幼年憑什麼能讓生性高傲的繼父接納并重視?

隻是好景不長,一年後,羅性因得罪權貴被貶谪,楊士奇也隻能帶着母親離開羅家。

這裡有個疑問,為什麼羅性與母親不是跟随繼父前去赴任而是離開羅家?後人猜測,正是因為楊士奇的母親可能并不是羅性的正妻,而是妾室,羅家家道中落,羅性又不願意因為自己官場上的失誤連累此時已小有名氣的楊士奇,這才放母子二人離開。

雖然隻是短短一年的教導,但羅性給楊士奇帶來的影響持續一生。羅性博學,是地方有名的名士,楊士奇長大後亦愛讀書,無論身處何地都不會忘記以閱讀充實自我,這也是後來他能一躍成為《太祖實錄》副總編的重要原因;而楊士奇在羅家多年,有機會近距離體會羅性為官得失,這一定程度也為他後來進入官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仁宗重臣楊士奇幼年憑什麼能讓生性高傲的繼父接納并重視?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您可以點選文字上方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收到之後的推送啦。
  • 如果您有不同的想法,可移步至評論區,我們一起探讨!
  • 文字來源:淺淺叙曆史
  • 圖檔來源: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