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杯落幕,告别日常生活的“飛地”?

作者:Beiqing.com

12月18日晚,2022年卡達世界杯正式落幕了。曆經一場蕩氣回腸、堪稱本世紀最精彩的決賽,球王梅西如願以償捧得金杯,後起之秀姆巴佩加冕金靴。

世界杯落幕,告别日常生活的“飛地”?

阿根廷世界杯奪冠,梅西和隊友在慶祝。 圖/新華社

舊王圓滿,新王當立,這很像是會令這一代球迷津津樂道許多年的标準劇本。不過,在很多方面,這次的世界杯又都是如此“不标準”:落戶了一個從開賽前就争議不斷的主辦方、第一次在北半球的冬天開打、VAR技術從未如此有存在感……

好在,與變化應接不暇的現實世界相比,世界杯似乎依舊成為了《裸猿》作者德斯蒙德·莫裡斯所說的日常生活的“飛地”。它四年一度、準時地提供給所有人以慰藉、喜悅,和寶貴的确定感。從收集球星貼紙的傳統,到球場之外的種種聲音,我們重新體會最純粹和最強烈的愛與恨、擁有與失去,以及失落許久的意義感。

“印刷品可能會漸漸死亡,但世界杯貼紙不會”

網上曾流傳一句話:世界杯是給“球盲”的節日,即便你平時不怎麼看聯賽,多少知道梅西C羅,跟着球星選個主隊,也能一塊兒不亦樂乎。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八分之一決賽,同樣也是阿根廷對陣法國,彼時的世界還不曾經曆新冠疫情的肆虐,人們可以自由活動,夏夜的空氣裡滿是對未來熱烈的憧憬。四年之後,看着電視裡的世界杯,朋友圈卻能不時刷出又有哪位朋友“陽了”的消息。世界變化了不少,但看世界杯能給的那份難得的放空感卻依舊沒變。

這兩天,福克斯體育也釋出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講到今年Panini的世界杯貼紙在美國的銷量有了顯著的增長,甚至超過了2018年以來的總和。要知道,搜集這款球星貼紙雖然是一種世界杯傳統,但它2010年才開始在美國銷售,直到2018年才真正開始受到很多人的關注。

世界杯落幕,告别日常生活的“飛地”?

Panini官網顯示,目前2022年世界杯的所有貼紙類型均已售罄。

文章分析,今年這款貼紙的突然走紅,除了美國國家足球隊重返世界杯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們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開始重拾許多“前數字時代”的傳統。有趣的是,雖然網絡社群的便捷讓Panini的愛好者可以很輕易地交換他們多餘的球星貼紙,但年輕人們仍然會選擇将這些貼紙用最老派的方式裝進信封,寫好介紹的文字,并用郵局遞送的方式與其他人互動。

一家Panini貼紙的廠商負責人在被問及未來這種産品是否可能會僅以數字形式存在時,毫不猶豫地表示:“印刷品可能會漸漸死亡,但我覺得世界杯貼紙不會”。是個很令人感慨的回答,老闆仿佛在提醒大家,不管世界怎麼變,世界杯每四年就會準時來臨,并讓大家重複想起那些恒久的傳統。

社交媒體時代的世界杯:無法遠離、也無需遠離政治

不過,形容世界杯為日常生活的“飛地”并不全部意味着誇耀。翻看這個月的朋友圈,就會發現在小組賽正在進行時,烏魯木齊的火災意外發生。同時,在大洋彼岸,加州大學系統的科研人員也在持續地抗議工資待遇過低,在幾天之間,與這兩件事有關的資訊頻繁地出現,一度也讓人無心再去關注阿根廷有沒有在小組中起死回生,抑或是日韓又創造了哪種東亞奇迹。

這也讓人想起美國《大西洋月刊》去年3月發表的一篇文化評論,主題是新冠疫情會對喜劇有何影響?文章認為,持續性的負面資訊會讓社會逐漸失去享受喜劇的氛圍和心情,笑聲在“後新冠”時代,會成為某種負擔,變得不合時宜。雖然結論顯得有些大驚小怪,但作者擔心的現象确實還是有其價值。

世界杯落幕,告别日常生活的“飛地”?

莫德裡奇戴上獎牌與孩子互動。圖/新華社

指望足球真正成為一塊烏托邦式的“飛地”,這樣的願景越來越不現實了,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正是社交媒體的繁榮。這可能也是這些年來人們看世界杯方式的一個微妙但重要的變化。部分學者也把這種現象稱為“社會生活的媒介化”。

這屆卡達世界杯,純粹足球之外的新聞幾乎吸引了一半的眼球:多家媒體報道了卡達在興建世界杯基礎設施期間勞工大量過勞死亡的現象,而明知勞工勞動現狀卻依舊準許卡達舉辦的國際足協則更是頻頻成為衆矢之的;包括英格蘭、德國、荷蘭、瑞士在内的多個歐洲國家隊在比賽中集體佩戴彩虹“OneLove”袖标,以聲援被卡達本地文化打壓的LGBTQ群體;小組賽英格蘭對戰伊朗開賽前,伊朗隊拒絕唱國歌,以此表達對國内女性鬥争的支援……

這些新聞幾乎都是第一時間與實時賽況同時出現,你不僅能了解到現場的情況,還能立即看到圍繞這些事件的各類延伸讨論,這些都讓國際足聯主席因凡蒂諾此前說的那句“不要讓足球政治化”看上去多少有些滑稽。

實際上,近幾屆世界杯不僅無法遠離政治,而且都成為了政治議題的聚光燈,甚至舉辦地的社會背景也會起到加持的效果。2014年巴西世界杯爆發過有關當地政府腐敗與不平等的大規模遊行,2018年世界杯則是引發了社交媒體有關體育種族主義的大讨論。《大西洋月刊》最近的一篇文章更是指出,包括足球在内,世界範圍内體育賽事和運動員的政治化将在未來的幾年成為越來越突出的現象。其中,“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等重要公共事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社交媒體的影響至為關鍵,随着社交媒體對當代政治的影響力不斷強化,球員也在逐漸有意識地在相關議題上發聲。

世界杯落幕,告别日常生活的“飛地”?

梅西和迪馬利亞慶祝進球。 圖/新華社

在這個月書寫世界杯的許多文章中,足球與政治在淵源處的關系被不斷被提起。坐擁“勞工階級運動”的文化身份,足球從一開始就因其講求團隊配合、重視身體對抗的特性,輔以人潮一般的觀衆互相之間極易傳染的情緒,成為塑造集體意識、醞釀政治行動的溫床。更不用提足球更是深刻地嵌入到許多國家的曆史發展程序中,成為政治上的象征符号。

以本次奪冠的阿根廷為例,《衛報》最近的一篇文章就報道了一群狂熱的阿根廷球迷——隻不過他們不在卡達,也不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而是在印度最南端的喀拉拉邦。他們将自己的房子刷成藍白相間的顔色,在村裡豎起梅西和馬拉多納的巨型雕像。由于缺少自己可以支援的國家隊,印度和南亞地區的其他許多國家對别的國家的隊伍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忠誠,尤其是阿根廷隊。

接受采訪的一名當地村民更是表示:“這個國家和它的足球隊,象征着人類将自己從壓迫中解放出來的不可抗拒的沖動”,這種象征化的了解,一如馬拉多納1986年極富争議的“上帝之手”也被許多人視為對馬島戰争的回應一樣。

世界杯落幕,告别日常生活的“飛地”?

梅西打進點球後慶祝。 圖/新華社

曆史和現實都在向我們證明,如果“飛地”是徹底與政治絕緣的淨土,那麼世界杯從來不是,可能也不應該是,它在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神聖與激情,也在深度介入着真實的曆史。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必擔心足球變得政治化,反倒是需要提防現實政治變得“足球化”。2020年的一篇心理學文章就曾指出這個問題,在一個政治日趨極化的世界,人們對政治的了解越來越變成“選球隊站隊”,罔故事實而與自己的“球隊”共存亡,這對于人類來說,是更具隐患的問題。

見證梅西生涯末年圓夢,是對每個奮鬥的普通人的最好獎賞

除了政治,“冷門”也是這一個月以來經常出現用于形容本屆世界杯的詞。從小組賽開局的沙特阿拉伯對阿根廷,到淘汰賽克羅地亞與巴西令人窒息的點球對決,劇情反轉的次數之多已經讓人們開始懷疑“冷門”一詞的界定。曾有體育雜志評論道,相較于平時的足球聯賽,世界杯比賽的各個隊伍往往踢得更加保守,重視防守,是以常常踢不出很高的比分,但比賽的結果往往也會獎勵這些看似平實卻堅韌的隊伍。這種風格的比賽是天生的“戲劇”誕生地,各種以弱勝強的奇迹,常常就發生在這種肉搏戰的僵持之中。

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世界杯顯得不那麼像“飛地”的一點——它更像生活的真相本身。它“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好,也不會像你想象的那麼糟”,它充滿着偶然的驚喜和突如其來的不幸,但從不吝于獎勵那些盡力而為的人。

并不是所有人都對足球抱有熱情,在他們眼中,足球暴露了人性中許多并不美好的一面,它與政治即便有關系,可能也隻是給本應充滿理性權衡、複雜博弈的政治加入了更多的群體非理性。這些冷眼相待的人中不乏赫赫有名的作家與學者,比如向來警惕極權政治的奧威爾,就稱足球是赤裸裸的文明世界的戰争,它将“嚴肅的運動與仇恨、嫉妒、自誇以及目睹暴力時的施虐快感聯系在一起”。博爾赫斯則更加不留情面地嘲諷:“足球得民心,因為愚蠢得民心”。左翼曆史學者霍布斯鮑姆的話,更是被許多文化評論者用于批評足球所催生的狂熱民族主義:對于人類來說,想象中的數百萬人的社群比十一個人組成的隊伍更加真實。

不論這些論者本身有多出名,他們的冷嘲熱諷也難以阻攔足球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運動,甚至成為現代世界的宗教。在一個價值祛魅的年代,足球提供了少有的帶有神聖意味的集體歡騰,是以難以阻擋地牽動着每一個人的心靈。用著名的《裸猿》的作者德斯蒙德·莫裡斯在《為什麼是足球?》中的話來說,足球能成為世界第一受歡迎的運動,其根本在于它幫助我們“回歸原始”:我們在足球賽中重新回到部落式的互相争鬥,我們崇拜球星就如同我們曾經信仰祭司和神靈。

世界杯落幕,告别日常生活的“飛地”?

《為什麼是足球?》,[英] 德斯蒙德·莫裡斯著,易晨光譯,未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年6月。

BBC文化的一篇文章就曾做過一個有些整蠱意味的對比,作者發現,許多來自世界杯現場的照片,都和帶有宗教意味的名畫在構圖上暗合。比如2018年哥倫比亞隊的耶裡·米納為球隊打進賽事第一球的畫面,與“耶稣升天”的名畫神似。而頻繁被對手侵犯的内馬爾倒地、裁判過來問詢傷勢的特寫照,則巧合地讓人聯想到卡拉瓦喬的那幅著名的《懷疑的聖托馬斯》——在球迷眼中,前來問詢内馬爾傷勢的裁判就像是擠在複活的基督身邊,用手指戳他的傷口以檢驗其真實性的聖徒托馬斯一般。

在一場世界杯的儀式中,我們重新體會最純粹和最強烈的愛與恨、擁有與失去,以及失落許久的宗教般的意義感,球星則是那個不可或缺的載體。但足球之是以是“現代宗教”,是因為這些在聚光燈下被球迷們奉若神明、寄托意義的存在并非真正的高高在上、遠離紅塵。這一點,親眼見證昨晚梅西奪冠之夜的人們一定會有着更為強烈的感受。豆瓣上,有使用者稱這是“糟糕的2022年最美好的夜晚”,微網誌上,有人說一直低調努力的梅西終于在生涯末年圓夢,是對每個奮鬥的普通人最好的獎賞。

這些話也都無形中道出了世界杯上的球星在這個時代給予人們力量的方式:他們用超凡脫俗的表現帶給我們淩駕于日常之上的幻夢,但我們每一個人又都能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世界杯是已經落幕了,但我們并沒有徹底告别它,它對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留下的痕迹依舊留存。

參考連結:

1. The Qatar World Cup Exposes Soccer’s Shame

https://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22/11/qatar-hosting-fifa-world-cup-soccer/672171/

2. Is football the universal religion?

https://www.bbc.com/culture/article/20180713-is-football-the-universal-religion

3. ‘What do I want to stand for here?’: Why footballers and politics are more entwined than ever

https://theathletic.com/3325111/2022/05/24/footballers-political-statements/

4.

As Qatar’s World Cup ends it is time for truth: Fifa chose death and suffering

https://www.theguardian.com/football/2022/dec/16/as-qatars-world-cup-ends-it-is-time-for-truth-fifa-chose-death-and-suffering

4. As soccer’s popularity grows,so does a World Cup tradition with sticking power.

https://www.foxsports.com/stories/soccer/as-soccers-popularity-grows-so-does-a-world-cup-tradition-with-sticking-power

5.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World Cup

https://medium.com/@muirucngugi/the-cultural-significance-of-the-world-cup-c668371b1efc

作者/劉亞光

編輯/李永博

校對/陳荻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