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庭教育|請給予他們同等的幸福: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

作者:沙河融媒

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在他們的世界裡,父母是最值得信賴和最依賴的人。

有一段很火的視訊,一直在網絡上流傳,引起了很多網友的羨慕。

一位母親故意從孩子的碗裡拿出一片香腸。孩子沒有哭泣,而是平靜地拿起勺子,把剩下的香腸給了他的母親。"香腸很好吃,隻要媽媽喜歡,我就想把它全部給你。

家庭教育|請給予他們同等的幸福: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

當您滑動微網誌時,您會被一個有趣的文章所熱身。兒子和母親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母親突然把腳放過來,兒子很自覺地脫下他的小毛衣,讓母親的腳進去,給母親溫暖的腳。然後,像藏起一個嬰兒一樣,輕輕拍打下來。

家庭教育|請給予他們同等的幸福: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

既然不能做媽媽貼心的小棉絮,那就做個"腳上貼着暖寶貝"

此前,一個"地鐵男孩"也流行網絡。在地鐵上,每個座位上都擠滿了人。一位阿姨把嬰兒抱進車裡,和母親坐在一起的小男孩提出讓他退位。

後來,男孩的媽媽說他很困,小男孩走到媽媽旁邊,把手放在媽媽的腦袋下面,還幫媽媽背書包。

家庭教育|請給予他們同等的幸福: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

這些照片,有的人會微笑,有的人暖暖滿的。但無論哪種方式,都是孩子對父母的愛。是以,即使生活艱難,工作枯燥,也請多一點耐心,無論孩子怎麼被吼叫,多麼兇狠,他們都愛我們的年齡,請給他們同樣的快樂。

想想我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脾氣不好。為了幫助他戒掉習慣,父親給他帶了一袋釘子,讓他在發脾氣前把一根釘子放在後院的籬笆上。

家庭教育|請給予他們同等的幸福: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

第一天,小男孩釘了37顆釘子。幾個星期後,小男孩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憤怒,指甲每天都在減少。他告訴父親他的轉變,他建議,"如果你能整天發脾氣,那就從籬笆裡拔出一顆釘子。"過了一會兒,小男孩終于拔掉了所有的釘子。父親把手伸到栅欄上說:"兒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到釘子在籬笆上留下的洞,籬笆再也沒有看起來像它了。當你對某人發脾氣時,你的話會像釘子一樣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一個洞。無論你說多少次對不起,傷疤仍然會在那裡。"

這是一個父親教孩子不要發脾氣的故事,也适用于父母。對孩子發脾氣就像釘釘釘子,事後對孩子說對不起,感覺事情結束了。但不好的是,它會對孩子産生長期的負面影響。

在商場裡,你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

母親帶孩子去吃飯,孩子不小心把蔬菜灑在衣服上,忙碌的母親急忙收拾身上的爛攤子,同時煩躁的指責:"别讓你動,不聽話!"看看你的衣服,它們都髒兮兮的!""你這頓飯還怎麼吃?"母親一邊教孩子,一邊把孩子從外套上拉下來。在整個過程中,孩子變得異常安靜,在母親的擺布下,渾身是淚。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往往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身體、表情、聲音的傳遞,特别是對于年幼的孩子。他們會觀察,看看媽媽和爸爸是否生氣。也許我們隻需要一分鐘就能對孩子發脾氣,但這可能會傷害很多。

對于很多家長來說,真相是明白的,卻忍不住咆哮,怎麼辦?

我們經常說發脾氣不能解決問題,和父母的平和是多麼重要,很多父母也明白,甚至經常告訴自己,自己有脾氣要忍受,但還是會被負面情緒所困擾,即使後悔、反思,依然無法改變生氣的習慣。

是以要解決孩子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父母的情緒問題。其實,我們自己的情緒是可以調控的,既然我們知道大腦的習慣,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習慣,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1步:平息憤怒

當我們再次遇到讓自己生氣焦慮的問題時,第一反應就是責罵,甚至去做,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方式來緩解憤怒:

深呼吸。當我們發現情緒爆發時,我們可以提醒自己深呼吸,給自己5秒鐘的時間來感受呼吸,呼吸可以緩解他們的神經。

給自己時間緩沖情緒。當我們想責罵孩子時,我們可以暫時轉移注意力,讓我們的身體緊張和憤怒得到緩解,比如喝一杯水,暫時離開事發地等。

第2步:注意自己

在這段期間,我們必須教導自己以無害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情緒。

隔離。當我們和孩子,或者和親人發生沖突時,雙方都很興奮,為了避免情緒爆發,沖突更新,可以選擇給雙方一個獨處的機會,稍長一點,比如半小時左右,在此期間你可以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 組織你的思想,這樣你就不會總是處于混亂之中。

記錄你的感受。脾氣不是不可改變的,它是可以控制的,那麼管理和調整情緒的開始就是覺知,而記錄是一種非常好的自我覺知方式,也是讓情緒"可見"的一種方式。

第 3 步:清除表達式

我們開始思考真正的解決方案。孩子發展中的問題,比如我們提到的家庭作業不認真、玩手機逾時、遲到等,都有不同的解決方案,每個孩子合适的方法也不一定一樣,但同樣是我們需要冷靜下來,正确處理。

一切都與事物有關。當我們回到理智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孩子談事情,而不是唠叨和抱怨"你怎麼玩手機,上次跟你說的,你今天不能晚睡,明天會影響上課的效果"......我們應該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告訴我們的孩子,你看到了問題,而不是混合情緒和抱怨,并堅定而平靜地說:"我看到你玩了40分鐘的手機,你什麼時候結束它?""

将"do"替換為"do it"而不是"do it"。孩子臉上的真相是一樣的,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就是我們給的資訊太多了,還會發脾氣,發洩情緒,而且不做這個,不做那個......讓孩子不知道哪些詞是生氣的話,哪些話是必需的,是以如果你讓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清晰明了地傳達你期望他做什麼,而不是總是說不要做:

"過馬路的時候,不要跑來跑去"VS"過馬路的時候,我需要你緊緊地握住媽媽的手""你怎麼還玩手機,早點上床睡覺"VS"我們約定在10點前上床睡覺"用後一種方式說話,讓孩子能清楚地了解行為的方向, 而不是僅僅記住母親一直在發脾氣。

我見過一位母親分享自己的經曆:當我堅持不發脾氣的時候,我的孩子變得快樂和平靜,我更加放松,不再後悔和責備自己。現在我有信心了:我了解我的孩子和我自己,我知道如何更有愛心和耐心,我相信将來會更好......願世上所有的父母,從學會無條件地愛自己的孩子開始,用一顆平等、尊重、欣賞、接受的心和與孩子的溝通,伴随着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

家庭教育|請給予他們同等的幸福: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

資料來源:家庭教育之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