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半夏》,
一部聚焦90年代鋼鐵行業的群像劇,
完結後仍被熱議,收視和口碑雙豐收,
豆瓣20多萬人打出8.4高分。
▲
趙麗穎飾演的許半夏
在男性為主的鋼鐵行業打出一片天
和過往的熱播劇相比,
這部劇無濾鏡、不磨皮,
女主許半夏更是一個直接、有野心,
張口閉口都是生意的狠角色。
全劇,談戀愛隻是其中一條線,
女主終于不再依靠男主來拯救了。
網友評價:
“全員專心搞事業的劇太爽了。”
為了真實還原90年代的細節,
劇組梳理了90年代到新世紀的大事件詳表,
劇中的港台流行樂、人物的港風造型,
也瞬間将觀衆拉回到那個年代。
我們采訪了導演之一毛溦。
聊了聊這部劇的幕後故事。
自述:毛 溦
編輯:張雅蘭
責編:倪楚嬌
▲
許半夏創業早期
2021年5月底,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項目。當時覺得劇本裡每個人物的形象都非常立體,後來讀阿耐的原著小說《不得往生》,發現小說把那個年代的煙火氣、每個人的銳進,都描寫的很細膩透徹,是以決定拍攝這部劇。
也有很多人問這是不是大女主劇,不是的。隻是主角是女性,我們想說的不是她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其實我們當時的初衷很明确:用當時一些商人的成長經曆,折射出一代人的故事。
劇中每個人都能代表那個年代的典型形象。
▲
劇中的創業三人組
比如許半夏代表的是小企業主,靈活多變,敢闖敢幹,但是因為有些激進,也容易犯錯誤。比如,當時創業三人組想拿到建設堆場的灘塗,因為村長坐地起價,居然以污染的手段拿下了租地權。
不過也是以破壞了灘塗,後來許半夏又掏錢補償村民。她拿到了“帶血的敲門磚”,但又有基本良知。這些情節真實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狀況,就是無序生長。
▲
馮遇(任重飾)和伍建設(劉威飾)代表了90年代早期民營企業家形象
伍建設、裘畢正他們代表的是早期的民營企業家,發展空間大,但是也需要政策和資金的扶持,這在當時也很限制他們。
這部劇和以往的商戰劇很不一樣。我知道的很多商戰劇可能會把筆墨放在商人之間利益鬥争的情節上,但這部劇的情節是用來推動人物關系發展的,用情節推動人物的成長。
▲
李光潔飾演的趙壘是一個成熟穩重的外企總經理
這部劇裡的感情也隻是輔助,它是為主角的成長服務的。是以在這部戲裡,我們處理感情戲的時候,使用了大量的留白,所有人的感情都沒那麼赤裸裸,表達很克制,也是希望能夠更清晰地展現他們創業、奮鬥的主線故事。
比如許半夏和趙壘的感情線,以往的劇可能會花比較大的筆墨去描寫他們相識相愛,後來産生沖突,再建立感情的過程,但是這部劇沒有。我們就是很自然地推動情節,到了那個點,他們就會自然産生化學反應。
李光潔對于對于感情戲的處理想得很清楚,是以表達出來是非常準确的,一點都不突兀。
▲
劇中有多場飯桌戲,飯桌也是談生意的談判桌
在選角的時候,我們就看對方是不是和角色貼合。
當時看劇本就對許半夏這個角色印象很深。在原著小說裡她是有點胖的形象,似乎這樣才能在以男人為主導的鋼鐵行業,打出一片天地。但我覺得這個角色更核心的部分,是她身上的勇敢。
傅東育導演和趙麗穎之前有過短暫的合作。後來傅東育導演說,他看完劇本,當時腦海中首先跳出來的就是趙麗穎。他覺的趙麗穎和許半夏性格很像,她們倆說話辦事都很直接,身上都有股勁兒。
▲
許半夏接童骁騎出獄後幫他掃除“晦氣”
後來有很多觀衆評價說,劇裡的許半夏一開始張口閉口都在談錢。這沒有什麼,我們就是鼓勵大家把自己的欲望直接說出來。女性也可以有野心勃勃,這不是壞事,有野心有欲望才會有目标。我們要給予尊重。
其實在開拍之前,我們主創都有過猶豫,因為這部劇非常難拍。那個時代,我們是在高速發展的,每一年的變化都很明顯,如果要拍成劇,是很大的挑戰。
當時趙麗穎就跟傅東育導演說,我們給對方48小時冷靜考慮一下再做決定。結果第36個小時,趙麗穎就打電話給傅導說,隻要你想拍,就去拍,哪怕最後自己沒拍不好,也不能讓别人沒拍好。
這句話非常“許半夏”,傅東育導演說,是趙麗穎的勇氣,最終讓他非常堅定地站上了這個戰線。
▲
拍攝現場的趙麗穎
趙麗穎是用心在演戲的。其實這部劇是非常挑戰她的勇氣的。因為許半夏從一個收廢鋼的人到一個大企業家,10多年的成長、她需要揣摩每個節點的人物變化。
這部劇有些突破她以往的形象。而且我們當時也抛棄了美顔磨皮,趙麗穎也同意,我們要的就是真實,是晶瑩剔透的眼淚劃過人臉上歲月的痕迹。
▲
劇中的童骁騎(歐豪飾),忠誠仗義
還有歐豪飾演的童骁騎,他是一個有些江湖氣和俠氣的角色,當時和歐豪接觸,就發現他身上就有這些東西。而且當時,他對這個角色的揣摩也很到位。
他做了很多功課,跟我說,他能夠演好這個人的痞和魯,但是他身上的柔是很難演的,這說明他知道演戲時候的發力點了。
▲
黃澄澄飾演的陳宇宙,善良真誠
劇中的陳宇宙是黃澄澄扮演的,當時我們面試了30多個演員,一直都不太滿意。在我的想象當中,他應該是一個形象氣質偏小偏弱的,第一次見黃澄澄,他還有點嬰兒肥,大概過了一個多月,他就為這個角色減肥減了10多斤。
拍群像戲,要保證每個角色都生動,那就要落地。他們要對那個時代下生存的人有基本認知,了解那個時代的底色。後來我們就總結,那個時代的人是有共性的,那就是直接。他們說話辦事不會話到嘴邊留三分,甚至有點不近人情。
這部劇集中展現的是鋼鐵行業。在确定做這部劇之後,主創們的第一個功課,就是做了一張1991年到2002年的大事件詳表。我們要了解每一年都發生了哪些大事。
關于市場調整的政策、進出口的政策,中國鋼鐵行業的政策變化、産業結構變化、以及鋼鐵的産能,GDP、當時全國不同範圍的勞工薪水等等。我們都做了詳細調查。
因為當時的法律法規在不停變化和調整,有些條款可能都沒有具體的文字資料了,我們就通過各種途徑,去稅務局、工商局、還有銀行系統問從業人員。整部劇拍下來,劇組從業人員和演員,也都是半隻腳踏入鋼鐵行業了。
等這些全部梳理出來,我們就要去思考這些對于劇本有哪些影響,去考慮政策和劇中的情節的關系、對于角色的成長有哪些幫助。
▲
劇中的90年代典型場景,皆為劇組大量走訪後确定的
這部劇的場景非常多,也非常分散。一個跨度12年的故事,人物周遭的環境是飛速變化的。居住環境、街道的環境都在變。
在小說裡,故事發生在浙東,當時首先想到的就是甯波,因為甯波還留下了上世紀90年代的一些老街道和老廠房。但是有些場景還是和90年代不一樣了,我們又進行了大量的加工。
▲
劇組正在對選到的鋼鐵廠進行實景改造
從煉鋼到它成為一個産品,其中包含着無數的場景。是以在籌備階段,我們的美術部門就走訪了中國不同地域的鋼鐵廠,實地選景1000多個,最終實景改造了300多個。
有時候為了一場戲,按照劇本的量來說,可能就是0.1頁的戲份,我們就要整個組跋涉幾個小時去拍。
因為如果畫面中煉鋼的機器不對,廠房是錯的,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
許半夏去黑海買鋼材
為了更嚴謹,當時拍戲的時候我們還找了一位鋼鐵廠的工程師全程跟組。他也會看劇本,在鋼鐵廠拍戲的時候,台詞裡邊涉及到煉鋼流程的,煉鋼政策的,每個細節都要注意。
我也會經常問他,比如這個故事情節,發生在這個年份,到底合不合适?我們都會問工程師的意見。
後來因為随着劇情發展,到了1998年,勞工們工作的環境又發生了變化。那些場景在南方又找不到了,逼着劇組轉場到東北。到東北的時候還是冬天,拍攝環境變得更惡劣以後,節奏也全都拖慢了。
很多人一提到年代戲,因為發生在過去,就覺得是不是要拍得很土很舊才行。其實每個時代都是不一樣的,90年代是很時髦的。
那個年代流行的港台風,港台的音樂、電影都處在黃金時期,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港台痕迹。當時的人穿搭也很大膽,比如撞色的服裝,大紅大綠、還有牛仔褲、喇叭褲。
▲
皮衣、寬領帶,墨鏡,典型的90年代港風造型
▲
許半夏大多是90年代的港風複古造型
比如趙麗穎這次的造型,她是黑色的大卷發,大紅色的口紅,配上大耳飾,趙壘的雙排扣廓形西裝、花紋鮮豔的寬領帶,都很有特點。
開拍前,我們也看了很多那個年代的影視劇,比如《北京人在紐約》、《過把瘾》、《東邊日出西邊雨》,還有紀錄片、海報等等。通過這些途徑去了解那個年代,了解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
演員身上的衣服其實都是古董了。開拍前,造型部門從全球各地的古董店還有收藏家手裡淘到的這些衣服。
▲
劇組從業人員正在擺置報刊亭
▲
拍攝現場,從業人員正在推卡車
還有劇裡的手機、電視、汽車,每一年的變化也很大。我們從全國各地搜集到了,但是都需要翻新一下。很多車找來時都是報廢的,當時劇組甚至跟了一個專門開老舊車輛的司機組,因為拍戲的時候車動不動就壞了,需要現場修車。
我們也買了很多90年代港台的流行音樂的詞曲版權。希望音樂一響起,觀衆就能被拉回到那個年代中。
▲
劇中使用的老電視
▲
美術組的概念圖,整部劇都是懷舊風
我們也對光影的效果做了一些特殊的設計。
當時查了大量資料,發現那時候沒有現在的白熾燈,LED燈,家裡用的都是暖色的燈泡。是以拍攝的時候,我們會用窗外打進來的暖光當陽光,房間裡經常是冷光襯在演員臉上。我們希望整個畫面的風格既像那個年代,又不太像,有些懷舊感和新鮮感。
▲
劇中90年代夜市場景
90年代,似乎離我們很近,但很多事也已經想不起來了。我們希望能夠盡可能真實地還原那個年代,重新講述90年代那批年輕人的故事。
因為時代和人的發展是緊密相關的,每一代人都會創造出那個年代獨有的故事,那麼站在改革開放4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要怎麼了解和認識現在這一代的年輕人?他們需要什麼,在思考什麼?這是我們需要關注和難以回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