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钊龍(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
自2018年始,美國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廣泛動用一系列違反自由貿易規則的政策工具對華進行科技遏制,新一屆美國政府對這一科技保護主義政策更是加碼更新。試圖以國家政治力量對特定國家尤其是大國進行科技封鎖,無疑是損人損己的錯誤選擇。
對華科技遏制持續更新
美國将其全球科技主導地位視作其經濟、軍事甚至政治主導地位的基礎與保障,奉行對華科技遏制這一極富科技保護主義色彩的政策,目的是護持其全球霸權。曆史上,美國的全球科技主導地位不同程度上先後遭遇過蘇聯與日本的挑戰,而美國都選擇了不擇手段地遏制對方的科技進步,日本即便是盟友也難逃打壓。面對當今中國科技實力快速進步,美國同樣毫不猶豫地放棄自由貿易承諾,運用各種國家力量對中國科技企業進行封鎖與打壓。
出口管制、投資篩查、市場封鎖,曆來是美國遏制競争對手科技發展的“三闆斧”。圍繞出口管制,10月7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正式宣布對華晶片出口管制新規定,全面限制全球半導體企業對華出售任何超級計算、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晶片,把邏輯晶片出口管制标準從10納米調至14-16納米。2021年以來,拜登政府以各種理由将超過110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尤以對華晶片封鎖最具代表性。圍繞投資篩查,9月15日,拜登正式簽署行政令,訓示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進一步加強對外資的安全審查力度。評論多認為,繼2018年特朗普政府推出《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後,這是拜登政府試圖以外資審查手段阻礙中國科技進步的最大動作。圍繞市場封鎖,11月25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全面禁止華為等5家中企在美銷售新的裝置。
對華科技遏制損人又損己
美國對外科技遏制的理由很蹩腳,永遠都是被空洞泛化的所謂“國家安全”。在中美兩國深度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今天,美國人為割裂中美廣泛的科技聯系,濫用國家力量對華進行科技封鎖,隻會損人又損己。
對美國極端的經濟、科技保護主義政策帶來的全球性沖擊,大多數國家具有共識。其中新加坡最具代表性,李顯龍總理不止一次警告,美國對中國愈加嚴厲的出口管制會削弱全球科技、經濟合作,引起全球科技、經濟産業鍊分裂,使世界經濟複蘇更加不穩定,最終給雙方、地區和全世界帶來嚴峻後果。新加坡外長維文表示,技術民族主義将影響世界繁榮,如果美國繼續堅持脫鈎斷鍊進而導緻中美技術脫鈎,全球各國将競相發展各自的技術體系并互相制約,這将進一步擾亂全球秩序。
美國對華科技遏制也正對美自身利益造成嚴重損害。例如,由于特朗普政府對中企赴美投資進行嚴苛的安全審查,中國對美直接投資從2016年的485億美元暴跌至2020年的72億美元,減幅達85%。拜登政府秉持同樣嚴厲的外資審查政策,緻使2021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繼續下降,而且無一單項超過10億美元,達到過去10年來的最低點。阻礙中國投資的進入,給美國經濟健康發展尤其是降低失業率帶來嚴重負面影響。對華科技遏制的不利影響不僅展現在經濟層面,美國國家安全的其他領域也有可能受到沖擊。例如,由于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對中企裝置進行市場封鎖,目前美國廣大農村地區拆除、更換電信裝置面臨嚴重的資金缺口,這無疑會使美國債務負擔雪上加霜。
對華科技遏制遭多方批評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試圖以國家政治力量阻礙自由交易、合作互利無疑是逆曆史潮流而動,美國搞對華科技遏制勢必不會成功。
首先,美國國内質疑、批評之聲此起彼伏。今年8月拜登政府簽署的《晶片與科學法案》向美國半導體企業、産業提供直接補貼與稅收優惠達524億美元。對拜登政府這一半導體産業政策,美國國内一些學者批評強烈。新美國安全中心技術與國家安全項目副研究員亞曆山德拉·西摩認為,盡管産業政策可以增強美國競争力,但美國不應犧牲對自由市場原則的承諾。經濟學家傑克·薩爾蒙指出,相關補貼法案将導緻美國政府嚴重、不受限制的權力濫用,最終損害美國的經濟、道德與自由。針對美國政府試圖建立美企境外投資審查機制,外交關系委員會貿易政策研究員義努·馬納克批評認為,此舉将為已經在高風險環境中營運的美國投資者帶來新的不确定性。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更是直接諷刺其為“美國250年曆史上所未有”。
其次,盟友與美國态度有别,利益分歧凸顯。由于利益認知分歧較大,不管是出口管制,還是市場封鎖,美國的盟友并不願意完全配合美國的每項行動。墨卡托中國研究所進階研究員諾亞·巴金分析認為,對于華盛頓使用出口管制、市場封鎖等進攻性經濟工具是為了保護西方安全利益的說法,歐洲各國一直持懷疑态度。
10月份美國對華晶片出口管制新規出台後,荷蘭、南韓多次表态不會完全聽從美國的無理要求。荷蘭官方表示,美國正就對華高科技出口問題向荷蘭施壓,但荷蘭不會照搬美國的對華貿易政策,而是會與夥伴國協商後作出自己的判斷。南韓也不止一次明确對外表示,“不能針對特定國家進行出口管制”是南韓參與這一機制的前提。近期,美國出台的《通脹削減法案》同樣充斥保護主義措施,馬克龍等歐洲國家上司人不止一次表達不滿。多數學者分析認為,目前歐洲内部在對美政策上确實出現意見分歧,似乎正從之前的有所同情甚至支援逐漸轉變為認為美國已經越界。
曆史證明,科技領先地位的擷取與維持,隻能是長期科研投入、人才培養、科技創新體制完善的自然結果。試圖通過阻礙他國科技進步來維持自身科技領先,隻會損人又損己,可能成事一時,但絕不會成功一世,絕非智者之舉。
《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16日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