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各地消費“禮包”派不停!消費複蘇程序如何?年前政策有望加碼

各地相繼派發新一輪的穩經濟促消費的“禮包”。今年下半年全國14個省市均推出了消費券或消費補貼,其中上海先後三次推出了共計10億元的一般性消費券,甯波和青島緊随其後,分别為4.5億元和2.67億元。

市場人士指出,消費預期的回暖需要政策的引導,預計年底前促消費政策措施有望加碼,助力消費者盡快恢複信心。

東吳證券宏觀團隊指出,12月政治局會議提到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這意味着一定要補消費的“短闆”,雖然疫情政策大幅優化将帶來利好,但尚不足以彌補消費的缺口,預計可能通過普惠性的消費刺激來彌補剩下的缺口,中央主導的數字消費券可期。

消費券刺激的力度有多大?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梳理發現,此前以消費券為主要形式的補貼政策倡導與落地多以地方為主。今年下半年以來全國14個省市均推出了消費券或消費補貼,其中上海先後三次推出了共計10億元的一般性消費券,甯波和青島緊随其後,分别為4.5億元和2.67億元。

從消費券的形式來看,包含一般性消費券、餐飲消費券、綠色節能消費券、汽車消費券、現金消費券、體育消費券、數字消費券、數字人民币消費券、旅遊消費券和加油券等。

從地方政府刺激消費的領域來看,刺激對象集中在汽車、家電、家具。從産業政策次元,刺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集中于新能源汽車等有限行業,并且對于生産端的刺激力度更大。

東吳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陶川對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表示,消費券比現金補貼對于财政支出的要求更低,但對消費的刺激卻更有效(刺激乘數更高):一方面,現金補貼可能被用作儲蓄,而非消費而消費券不能被“儲蓄”,對消費有直接刺激作用。

另一方面,消費券更具備靈活性,政府可以通過調整消費券的支付設計(例如限制支付門類、調整抵扣比例等),帶動額外消費,并引導消費刺激更多流入受疫情沖擊較嚴重的行業。

不過,盡管今年地方政府紛紛出台消費刺激政策,形式多為發放消費券,但從結果來看,對于消費刺激力度有限,難以形成合力,消費者預期遲遲沒有得到提振。

市場人士分析稱,預發消費券,尤其是通用類現金券一定程度上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準,有利于結構性需求釋放,但長時間的補貼活動可能會導緻疲态化,消費熱情難以保持。預計後續補貼活動仍将不定期進行,補貼形式也将更加便捷,受益品類将逐漸拓寬。

消費券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幾何?

國家資訊中心此前報告指出,發放消費券是政府短期刺激消費的可選政策工具。作為刺激經濟的手段,當經濟不景氣導緻私人消費能力大幅衰退時,政府通過發放消費券以增加購買力,達到刺激國内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目的。

消費券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主要展現為擴大效應和乘數效應,即通過發放消費券增加居民收入和提振消費者信心,帶動居民額外消費增加,使全社會消費支出規模擴大。而消費的擴大又通過刺激産品銷售使企業加大投資,進而實作經濟比消費更大幅度的增長。

報告認為,從短期看,消費券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較為顯著。從各國和國内的實踐看,由于可以替代現金使用,而且使用期限較短,消費券短期内的集中使用對當時的消費和經濟都具有較為明顯的刺激作用。

但長期看,消費券對維持消費增長的影響十分有限。盡管消費券的使用短期内能有效提振經濟,由于消費的提高多受收入配置設定、社會保障、消費環境和習慣等長期因素的制約,如果不配合其他舉措,單憑消費券難以對消費和經濟起到持續性的刺激作用,而且消費券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也制約了其作用的充分發揮。

報告進一步指出,發放消費券是短期應急措施,而持續穩定地增加消費,需要更多制度層面的改革,持久性收入水準的提高和對預期信心的提升是提高居民消費需求的直接動力。

消費複蘇程序如何?

對于後續國内消費複蘇的程序,南華期貨宏觀分析師戴朝盛指出,防疫措施的優化有助于消費場景硬限制的打開,隻是軟限制能否同步迅速打開,市場仍有不同看法。

根據已開放國家經驗來看,歐美等西方國家軟限制相對較少,經濟活動基本能在政策放開後立即加速,但東亞國家則不然。

以南韓為例,南韓從2022年1月開始防疫政策有所轉向。3月開始防疫嚴格指數大幅下滑,4月開始正式全面解除限制措施,并将新冠的傳染病等級從最高的甲類下調至乙類。

從消費資料來看,從2月至7月,南韓零售銷售指數一直處于下滑狀态。此後盡管疫情和防疫措施均有改善,但消費依然下滑,直到今年8月,盡管疫情再次反彈,但零售銷售指數卻逆勢上升,從轉向到消費好轉大約需要半年時間。從正式全面解除防疫措施到消費好轉則為4個月。

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3月開始有迹象要放開,但真正大規模解除措施發生在4月。從消費資料來看,新加坡4月零售銷售就開始回升,5月再次上升。

從餐飲服務指數來看也是如此。由于新加坡較高的疫苗覆寫率和完善的醫療體系,從轉向到消費好轉大約需要1個月時間。是以,新加坡從正式全面解除防疫措施到消費好轉則幾乎沒有時滞。

招商證券宏觀團隊認為,放松初期國内消費者很可能會有一段“觀察期”,此間線下消費或仍疲軟,但這一過程不會太久,消費場景恢複持續性或好于歐美、恢複速度或快于日韓。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張曉翀

編輯 陳莉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