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 林清清 張華 劉欣宇 譚潔文
治療新冠隻能盯着熱門藥嗎?中西藥混用如何注意安全?兒童用藥與成人有何不同?“早陽早好”有道理嗎?12月12日下午,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科學用藥專題訪談會,邀請中醫專家、藥學專家等就科學用藥、合理備藥等熱門問題,接受媒體采訪。
隻能盯着熱門藥?
對症的藥都有效果
“市民居家治療,用藥前首先要學會辨明自己體質屬于寒還是熱。按體質特點吃藥,思路清晰就不用怕。”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在采訪中表示。
“辨明體質寒熱後,再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的藥和本地常用方,尤其是平時常用的效果較好的藥來使用,大多數都能控制住症狀。”張忠德表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2月10日已釋出《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醫藥幹預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建議廣東也能出台适合自己地域、人群特征的中醫藥方案。
具體而言,對于無症狀感染者,若體質較好、無基礎病,可持續觀察,不一定吃藥。若了解自己的體質,希望盡快轉陰,可對照《指引》用藥,或服用當地平時對症治療的中成藥。年紀較大、有基礎病人群,希望預防出現症狀或症狀加重的,可根據醫生開出的風熱或風寒感冒常用藥,按體質比照使用。對于輕型患者,可根據《指引》,以風熱型、寒濕型或是風寒型選擇适合自己的藥物。而普通型患者,若肺部有病變,或發燒幾天不退,應去發熱門診或亞定點醫院治療。
廣州醫科大學原校長、中西醫結合臨床重點學科帶頭人王新華表示,對于感染後全身疼痛的患者,如果疼痛難以忍受,可服用布洛芬等一些解熱止痛藥緩解症狀。但這類解熱止痛藥是對症治标藥物,服用後症狀可暫時緩解,并不說明病情改善,因而還是要避風寒、慎起居、調飲食。且發熱等症狀是人體對病毒感染的保護反應,服解熱止痛藥後,體溫的反複升降有時反而會延長病程。是以,如果不是特别疼痛難以忍受,建議盡量首選中藥或中成藥。
目前市面上一些熱門藥物如連花清瘟膠囊等熱銷,不少市民關心,可否選擇替代藥物?對此,張忠德稱:“即便是《指引》上的藥,若一時找不到,也可用當地對應該類型的常用藥物替代。尤其在廣東,有很多常用中成藥可供使用。”
記者了解到,根據廣東省中醫藥救治專家組的共同研究,目前廣東市面有許多中成藥,對症使用都有良好效果。如小兒柴桂退熱顆粒、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安兒甯顆粒、健兒清解液等,同時可備藿香正氣口服液、保濟口服液等以應對消化道不适。
中西藥不能混用?
切忌同成分藥物重複吃
近期網上傳言,有人混用退熱藥和複方感冒藥導緻肝腎衰竭。市民居家用藥,如何保障用藥安全的問題令人關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藥學部主任、中國醫藥教育學會藥學服務專委會常委梅清華表示,臨床上接診到更多的是因重複吃藥緻肝腎功能異常的情況。
“藥物使用過量容易出現肝腎損傷。‘是藥三分毒’,能不吃藥就不吃藥,不要草率用藥,尤其是不能重複用藥,這是基本原則。”梅清華解釋,“比如要避免用一個複方加另一個複方的藥劑,哪怕是複方和單方也會出現重複的成分。此外,化學藥物和中成藥也會有效用相同的成分,像僞麻黃堿、麻黃堿這兩個用于解除鼻塞的成分,在化藥中十分常見,但不少中成藥中也有。是以在家服藥時,一定要注意看說明書,劑量原則上以說明書為準,不要自行加藥。”
孩子用藥注意什麼?
可選擇兒童專用劑型
本輪廣州疫情中,兒童使用中藥救治有何共性特點?張忠德介紹:“廣州本輪疫情的感染者,兒童占比不少。以省中醫接管的方艙醫院為例,收治兒童患者共198例,最小的才9個月大。與成人相比,兒童患者‘風、熱、濕’的核心病機沒有大的改變,但偏重不同。兒童的熱和風比成年人重,發燒程度比成年人嚴重,熱重于濕。是以我們對這批兒童患者,主要采用疏風清熱化濕的方法,加重了清熱力度,效果非常好。”
“我們一直在調整使用健兒解毒方,加重了清熱的藥量,效果很好。在對發燒兒童患者的治療中,大部分36小時、部分48小時就退燒了。”張忠德介紹,目前省中醫發熱門診兒童患者也有所增加,同樣采取這個方法。
對于家裡有娃的市民,《指引》中關于兒童治療方案部分可供參照。張忠德提醒,廣東由于地域特點,兒童感染者多為風熱感冒,市面上有很多疏風清熱、解毒退燒的中成藥,不管是哪個廠家的,這一類型的藥都可使用。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主任藥師,廣州市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彭曉青表示,現階段家長可以備一些複方感冒藥或對應具體症狀藥物的兒童劑型。對于兒童來說,輕症、無症狀感染者可以居家治療,每天早晚各監測一次體溫,38.5℃以上或者有特别不适的,可以服用退熱藥物。不少退熱藥如布洛芬,都有兒童專用劑型,不同年齡段兒童有不同服用方法。
家裡該囤多少藥?
儲備一周藥量足矣
對于普通群眾,該備存多久的藥物量?梅清華表示,普通的慢病患者正常備藥一個月即可,不建議備太長時間的藥,原因之一是家庭存儲條件肯定沒有醫院好。
“由于新冠病程一般是3-5天,考慮家庭人數,新冠相關藥物的藥品儲備按照5-7天的量就差不多了。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用于退熱時,我們推薦不要超過3天,用于關節肌肉痛不要超過5天。是以儲備一周藥量是足夠的。”梅清華說,“我們強調最根本的一點:能不用藥就不用藥,該用時對症治療,每一個症狀原則上最多用一種藥。”
來源: 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