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見”鄉土 尋找生命根脈

作者:中國教育新聞網

■“給老師的讀書會”系列⑨

暑期用21天時間,與全國各地的老師共讀了費孝通先生的經典著作《鄉土中國》。暑熱難當,每天錄制、釋出領讀音頻,每天閱讀老師們的讀書筆記,無論是對領讀者還是對共讀者,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何況這本書年代比較久遠,内容似乎也不夠“現代”。但非常欣慰,我們不但讀完了這本書,而且深深地感受到閱讀這本書在當下的意義。正如我在每日領讀音頻的開頭,都會跟老師們分享這樣一句話:“閱讀這本書,走進‘鄉土中國’,走進生于斯、長于斯的這片土地,重新認識或開始認識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他們是我們的親人,我們的祖輩,也是我們生命的根。”我認為,這正是閱讀費孝通先生這本書對我們當下每一個讀者的意義。閱讀老師們每天釋出的讀書筆記,我不止一次地被打動,因為在閱讀中我們開始用以往不曾有過的視角去“看見”——

看見我的鄉土,我的中國

費孝通先生的這本書,以文化的視角、凝練的語言、透徹的洞察,描摹出中國鄉土社會的基本特征及背後的文化底蘊、内生機理,如此厚重,又如此宏闊。當我們讀到其中的某些篇章,如《鄉土本色》《文字下鄉》《血緣和地緣》等,眼前會閃現出很多面影,遙遠而又熟悉,那是我們的鄉親,世世代代勞作在黃土地上,向泥土讨生活,種下莊稼,種下瓜菜,養育着兒女。老一輩的鄉親,大多不識字,是以“文字下鄉”看似很有必要,卻沒有改變他們的“愚”,因為曆世不移的鄉土性基層社會自有其内在的自洽邏輯。比如,費孝通先生談到的“無訟”“長老統治”“無為政治”等,都從不同的次元解析了中國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讓我們從“從來如此”的懵懂中,逐漸産生了“原來如此”的些許感悟。雖然時代的洪流損蝕沖洗着這片鄉土,但那些滲透到我們血脈之中的特質,卻沒有根本改變,而這也是我們民族的根脈。

在閱讀中,看見自己。所謂“落葉歸根”,所謂“月是故鄉明”,抑或是“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種對故土的執着回望,在費孝通先生的《血緣和地緣》《差序格局》等章節中可以得到解釋。雖然我們會為了夢想,為了謀生,離開親人,離開祖輩生活的這片鄉土,但我們知道,那些被喚醒的溫暖記憶往往都打上了鄉土的烙印,有時是一方鄉音,有時是一種習俗,有時僅僅是一種食物,都會讓我們内心深處蕩起漣漪,讓我們在喧嚣、奔忙的世界中沉靜、緩慢下來,看到自己本來的樣子。網友“薄荷”老師曾提到家鄉的榨油作坊:“每到油菜籽豐收季節,每家每戶将收割回來的油菜籽挑選幹淨,曬幹,然後成群結隊地送到油坊去榨油。油坊附近方圓一裡多,總是彌漫着菜籽油的香味,我一直記得那是家鄉的味道……”這裝在大缸裡的清亮飄香的菜籽油,早已經被擺在超市貨架上的琳琅滿目的食用油代替;那故鄉油坊裡龐大的木制榨油機,也早已成為古董;榨油勞工用木錘重力撞擊木床時發出的聲響,也漸行漸遠,直到淹沒在現代工業機器的轟鳴中。

看見過去,看見現在和未來

如果說費孝通先生在上世紀40年代寫作的這本書,描畫、透視了鄉土中國的文化産生機理,那麼我們今天再來閱讀這本書,就會發現這本書似乎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可以看到鄉土中國的現在和未來。

在《鄉土重建》這一部分,費孝通先生談到了現代工業技術的下鄉問題,探讨了提高農民生活水準的道路,以及中國鄉土工業複興的前提和基礎,感歎“隻要我們有一個為中國人民生活打算的政府,這金飯碗絕不會長久埋在土裡的”。網友“雲心波影”老師有感而發,認為現在不論是農村的道路和居住環境,還是國家對農民的補貼以及鄉村各種經濟形态的發展,都讓農民的生活有了無限的希望。他還談到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新農村建設整修了村裡的道路,三爺逢人便說,看我們這裡也有平坦寬闊的道路,拐角處還有個小花園哩,幸福感溢于言表。”我想這是對現代鄉土中國最真實、最美好的反映,也讓我們看到了更加美好而充滿希望的未來。

教師絕對不能隻讀“教育書”

在如此開闊、豐饒的共讀中,我更加堅定了一直以來我對教師閱讀的一個觀點:教師絕對不能隻讀“教育書”。長期以來,一談到教師閱讀,很多人自然會想到教育理論、學科教學知識等方面的書籍,以為與教育無關的其他書籍就不值得花費時間去閱讀。其實,這是對教師閱讀的嚴重誤解。教師閱讀不應該囿于單純的教育教學領域,而應該指向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除了要閱讀教育教學理論與學科知識等書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闆塊,那就是“人文閱讀”。哪怕我們教的是數學、實體等理科,都不能忽略對人文書籍的涉獵。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站在更開闊的背景下去看待教育,看待學科教學,進而養成深刻的洞察能力和準确的判斷能力,獲得突破教育教學瓶頸的有效政策;也隻有這樣,我們在課堂上才能跟學生建立起高品質的對話,我們不再僅僅是一個傳授知識的匠人,而是可以與學生建立起心靈溝通的師者和同伴。

《鄉土中國》正是一本這樣的書,正如網友“樂水”老師所說:“很多人以為和平時教育工作無關,比不上有關教育教學的書籍實用,真惋惜!狹隘的教育視野,影響了教育的長期發展,看不清教育困境現象背後的深層問題。”這位老師的話道出了開闊閱讀的重要意義。這樣的共讀,也讓我們再一次确認了閱讀經典的意義和價值。經典書籍有一種強大的功能,就是它總能讓讀者遇見真實的自己,放下戒備,放下一切不必要的遮掩,時空也變得無比透明。

在共讀這本書的日子裡,當我閱讀老師們的讀書感受,常常會被文字中流淌的真情而深深打動。有一位老師讀到《鄉土中國》中關于“桑梓情誼、落葉歸根”等文字時,聯想到自己祖輩的身世,情動深處,不禁淚濕眼眶,而我亦心潮澎湃,情不能已。的确,這本書引發了我們無限的情感共鳴。這本書成書于上世紀40年代,世事變遷,白雲蒼狗,但它依然有這樣的能量,能夠撥動我們心靈深處的情感之弦。同時,閱讀經典讓我們占據了一個制高點,樹立了一個參照系,經典書籍所呈現的時空的跨越性、内涵的豐富性、實質的創造性和無限的解讀性,培養了我們閱讀的眼光,提升了我們鑒賞的水準,同時讓我們的思維實作了進階。是以,經典閱讀對讀者來說無異于一種全面多元、豐富立體的學術訓練。在與老師們交流時,很多老師提出,以往在閱讀其他關于鄉土文化、民族發展曆史等方面的書籍時所産生的困惑,在閱讀《鄉土中國》時,竟豁然洞開,迎刃而解。的确,無遮蔽的透徹與深刻的洞察,既是這類經典書籍本身的面貌,也是它帶給讀者的綿延裨益。

這樣的共讀,還讓全國各地的教師突破了時空阻隔,共建了研究與對話的場域。疫情未結,又值暑期,共讀一本書,讓我們找到了精神的故鄉和心靈的栖息之地。雖然我們處于不同的地域,成長環境、教育基礎也有所不同,但共讀這本書,卻将我們心靈相通,血脈相連。有一位老師談到書中的很多論述都能讓她從農村生活的經曆中尋找到具象的例證。當她讀到費孝通先生論述的文化在個人的今昔之間以及社會的世代之間的築通橋梁作用時,就想起了小時候在每一個晴朗的夏夜,全家人一起在院子裡乘涼的情景:看着滿天的星鬥,長輩們不厭其煩地給小孩子講着牛郎織女、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故事,講着各種奇聞異事。而這種類似的記憶,也同樣出現在許多共讀老師的文字中,成為我們共同的童年記憶、文化記憶,也成為我們共同的生命根脈。我想,正是這樣的代代傳承,鑄就了中華民族厚實繁茂的文化根基與堅韌不拔的精神氣質。而這,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未來科技城海曙國小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30日第9版

作者: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