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命,在禁區中存活

作者:返樸

即使是世界上偉大的烈日生存專家,也不得不為了生存争分奪秒。

撰文 | [英]休·科爾代(Huw Cordey)

翻譯 | 王樂

風可能會給亞馬孫河流域帶來充沛的降雨,但風并沒有将這種幸運播撒到這個星球上的每一個角落。地球上 1/3 的土地都是沙漠,這些地方年降雨量不足 50毫米,蒸發量經常遠遠超出降雨量。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沙漠,它的面積約 966 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是在強大的全球天氣系統——大氣環流的影響下形成的。當暖濕空氣上升到赤道上空時,這個過程就開始了;暖濕空氣上升後就會冷卻下來。冷空氣不能像暖空氣那樣存留大量水分,是以這些水分就會以雨水的形式釋放出來,這就是為什麼赤道兩側會有雨林。随着空氣冷卻上升,它的密度就會越來越大,溫度會越來越低,水分也會越來越少,這些冷空氣會從赤道向南北方向擴散,最終降回大地。之後,幹燥的空氣流回了赤道,重新開始了這一過程。這種空氣循環以英國氣象學家喬治·哈得來的名字命名,被稱為哈得來環流。正是哈得來環流創造了地球上的亞熱帶沙漠,比如撒哈拉沙漠。

生命,在禁區中存活

荒蕪的沙漠

大陸中心也會形成沙漠,比如中國和蒙古之間的沙漠,内陸形成沙漠是因為從海岸吹來的雲往往在到達這些地方之前失去了水分。沿海地區也有沙漠,如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這是因為寒冷的洋流上方蒸發較弱,導緻空氣幹燥。雨影也會形成沙漠,例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死亡谷。

盡管沙漠有着極端的環境,但是依然有許多動物生存在這裡。它們既要适應缺水甚至沒有水的生活,還要學會和沙漠的極端天氣“和諧共處”。

非凡的青蛙

在這種缺水的地方,你會發現一種可能在你意料之外的動物——青蛙。其實很多沙漠中都有青蛙,除了南極的極地沙漠。其中,最奇怪也最可愛的一種,是生活在非洲南部幹旱地區的沙漠雨蛙。和大多數小型沙漠居民一樣,它會執行嚴格的防暴曬和防高溫的政策,在地下的沙洞中度過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隻在适合覓食的晚上才出去。

沙漠雨蛙

這種雨蛙的形狀和大小都像棉花糖。它的腿短而粗,球形的身體上長着槳狀的腳,可謂是天生的洞穴動物。不過這也意味着它不能跳躍,它會在沙子上搖搖擺擺地爬行,時刻留意着它最喜歡的食物——白蟻。這些小昆蟲的身體約 79% 都是水,既能讓沙漠雨蛙填飽肚子又能補充水分。當然,前提是沙漠雨蛙真的能把 1隻白蟻送入口中。沙漠雨蛙算不上非常靈活的捕食者,它要多次發起進攻才能抓到白蟻。當它終于成功抓到白蟻後,沙漠雨蛙必須閉上眼睛,收縮眼球往下推動食物,才能把食物咽下去。這種雨蛙真是處處都很有趣。

沙漠雨蛙會在晚上鑽出沙子尋找它最喜歡的食物——白蟻

白蟻是沙漠雨蛙的一個重要水分來源,可光靠白蟻無法滿足沙漠雨蛙對水分的全部需求。它們的沿海沙漠家園雖然降雨稀少,但是有一個相對可靠的水分來源——霧。晚上,冷空氣從海上吹來,形成一片濃霧,将沙漠籠罩起來。夜霧在植被上凝結,聚成水珠落入沙子。沙漠雨蛙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補充水分的——不是喝水,而是經由皮膚吸收沙子裡的水分,也許是借助它獨特的“腹部吸水區”,它們靜止時腹部會貼在沙子上。這片皮膚沒有色素分布,呈半透明狀,血管密集。科學家們認為這片區域就像吸墨紙一樣,有助于沙漠雨蛙從濕潤的沙子中吸取水分。沙漠雨蛙非常依賴這種水分來源,是以,它們生存的地方一年中至少要有 100天大霧彌漫。

生命,在禁區中存活

交配中的沙漠雨蛙

在大霧彌漫的夜晚,一隻隻沙漠雨蛙接連出現在了沙丘上,雌蛙會趁這個機會尋找伴侶。雄蛙的求偶叫聲完全不像青蛙,它們并不會叽叽呱呱地大叫。相反,雄蛙會發出一聲低沉、悲切的呼聲來宣告自己的存在。如果雌蛙對嬌小的雄蛙表現出興趣,雄蛙就會粘在她的背上,随後雌蛙會邁着搖擺的步伐穿過沙子回到自己的洞穴。雄蛙的腿又小又短,隻有這樣做它才不會被落下。(沙漠雨蛙并不在開闊水域上繁殖。事實上,沙漠雨蛙根本不會遊泳,掉到水裡就會淹死。)雄蛙會緊緊抱住雌蛙,和她一起鑽到沙子下産卵,這樣它們就可以遠離沙漠烈日的炙烤。雌蛙會一直守着蛙卵,直到它們變成青蛙,而這個過程并不需要經過蝌蚪階段。

幹旱期間,澳洲的澤穴蟾可以隐藏在地下繭蛻的皮膚中避免脫水

有些沙漠蛙堪稱頂級的地下生存者。在最佳繁殖時機來臨前,澳洲儲水蛙可以在地下夏蟄多年,進入一種類似于冬眠的休眠狀态。這種儲水蛙确實需要積水才能産卵,但水在沙漠中實在是不可多得,是以它們必須做好長期準備。為了防止水分流失,它們會縮起身體,用好幾層皮膚把自己整個包裹起來,隻露出鼻孔。顧名思義,儲水蛙會把水分儲存在體内(尤其是身體組織和膀胱裡),這讓它們能在地下安然度過長達 5 年。生活在内陸沙漠的澳洲土著有時會利用它們這種儲水能力——擠壓儲水蛙就可以喝到一口飲用水。

沙漠鬥士

戈壁沙漠位于亞洲的中心地帶,覆寫了蒙古南部和中國北部,是世界第五大沙漠,總面積高達約 130 萬平方千米。人們認為戈壁沙漠是一片寒冷的沙漠,這的确實至名歸。在隆冬,戈壁沙漠的溫度可以降至﹣40℃,還伴有寒風。但寒冷并不是全部,因為在仲夏,這裡的溫度可以飙升到 45℃。隻有少數物種能夠全年都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下生存,而野生雙峰駝就是其中之一。它們必然能跻身地球上最頑強的動物之一。

野生雙峰駝早已充分适應了這片沙漠的惡劣氣候。它們的體溫的變化幅度可達 6℃左右,這種變化對于大多數其他哺乳動物都是緻命的(相比之下,人類隻能接受 2 ~ 3℃的體溫變化)。此外,它們還能承受大量的水分流失(最高可達體重的 40%)。不過,如果有機會,野生雙峰駝可以一口氣喝下上百升水。這也許還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最神奇的是,它們能嗅出幾十千米外的水源。在這樣一個幾乎沒有水的地方,這項技能着實非常實用。

生命,在禁區中存活

戈壁沙漠的野生雙峰駝

在夏天,野生雙駝峰不能離開水源太遠,但在冬天,它們可以長途遠行。野生雙駝峰的行程确實會橫跨數千千米。在這段時間裡,它們仍然需要喝水。不過,夏天的水窪已經被凍了起來,是以,它們必須依靠另一個水源——西伯利亞帶來的降雪。雪會落在何處是一件無法預測的事情,而且積雪可能不會留存很久。積雪不會融化(天氣太冷雪無法融化),而是發生了升華。在幹燥的空氣中,雪不經過液相直接蒸發。是以,為了在冬天獲得所需的水分,駱駝必須找到雪,并吃下去。

野生雙峰駝是長途跋涉的專家,能嗅出幾十千米外的水源

對于有些動物來說,喘氣可能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降溫方式,但在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水分的地方,這絕對不是什麼好方法。是以,野生雙駝峰從不劇烈喘氣。此外,野生雙駝峰還有另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那就是它的駝峰。與人們原本的看法相反,駱駝的駝峰并不能存水。事實上,駝峰裡儲存着大量脂肪,為駱駝在沙漠中長途跋涉提供必要的能量保證。這是戈壁的野生雙峰駝在野外的生存政策。

生命,在禁區中存活

野生雙峰駝依靠積雪擷取水分

烈日生存

盡管赤道地區每年受到的日照最為集中,但地球上最熱的地方卻不在這裡,而是在赤道以北和以南的熱帶地區,那裡的年降雨量不到 50 毫米。從赤道升起的空氣溫暖幹燥(空氣從雨林中升騰起來之後,氣體溫度就已經上升了 10℃),不斷吹蝕着這片荒蕪之地。

通體銀色的撒哈拉銀蟻

由于降雨稀少,這裡的植被自然也很稀疏。沒有雲朵和樹木的蔭蔽,地面受到了強烈的太陽輻射。生活在這裡的動物不僅必須适應缺水甚至沒有水的生活,也需要運用一些政策來遠離高溫。撒哈拉銀蟻就是當之無愧的抗暑勇士——畢竟沒有誰還能做出在正午的沙漠中到處遊蕩這種瘋狂的舉動了。

為了在高溫中生存下來,撒哈拉銀蟻們運用太陽能技術來防止身體過熱。它們的身體上覆寫着一層可以反射太陽光的特殊玻璃狀毛發,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是銀色的。撒哈拉銀蟻還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螞蟻,甚至相對于它們的體型而言,撒哈拉銀蟻可能是地球上行動最迅速的動物。它們活動起來可以達到每秒 85 厘米的驚人速度。最近,科學家們發現,當銀蟻以這樣的速度跑動起來時,它們幾乎可以 6 條腿同時離開地面,在空中飛躍。當地面熱到足以煎雞蛋時,這是一種相當實用的适應能力。

生命,在禁區中存活

抗暑勇士

然而,盡管已經具備了這些特殊素質,撒哈拉銀蟻仍然隻能在這樣的高溫下堅持幾分鐘。再久一點它就會“中暑”,就像它所搜尋的食物一樣。是以,在沙丘上迷路将是災難性的。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撒哈拉銀蟻每隔幾秒鐘就會轉一圈确定太陽的方位。等時間到了,它就可以直接回到安全的巢穴中。如果一隻銀蟻發現了一個可以作為食物的受害者,它就會把它拖回地下巢穴。如果食物太大,則需要其他銀蟻來協助運輸,或者将其分割成小塊兒。然而,屠宰需要時間,是以撒哈拉銀蟻需要權衡這樣做的風險和回報——尤其是當它們已經離開巢穴一段距離的時候。

覓食全過程

是以你看,即使撒哈拉銀蟻是世界上偉大的烈日生存專家,也不得不為了生存争分奪秒。

本文經授權摘選自《BBC完美星球》(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年12月版),标題為編輯所加。

作者簡介

休·科爾代(Huw Cordey),著名野生動物紀錄片制片人。1996—2009年,供職于BBC自然曆史部,制作了《猛虎之地》《從安第斯山脈到亞馬孫河》《哺乳動物的生活》《地球》《大貓日記》《南太平洋》等紀錄片。2009年,休·科爾代開始作為獨立制片人工作,作品包括美國奈飛公司的紀錄片《我們的星球》《與鳥共舞》,以及美國探索頻道的自然曆史系列紀錄片《北美洲》等。

生命,在禁區中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