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融數字化調查|銀行:數字化風控勢在必行

作者:北京商報

編者按:年初,央行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要求高品質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對金融業而言,建構以資料為中心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是數字經濟的時代要求,從這個意義上,金融業其實也是IT業。将于12月舉辦的第八屆北京金融論壇,據此以“金融數字化拾級而上”為主題,而北京商報也将推出同主題的系列策劃報道,聚焦金融數字化的底層技術、應用場景和數字程度。

金融數字化調查|銀行:數字化風控勢在必行

在數字化概念還未深入人心時,銀行對于風控系統的交易功能監測有限,除了無法做到實時監測、實時處理之外,各類場景的資料也往往散落在各自的業務系統中,無法做到有效歸集。随着數字金融的快速發展,傳統的風控體系面臨極大挑戰,本次調研的20家A股或H股上市銀行已經意識到多元度建立風控模型的重要性,均建構了較為完善的數字化風險管理能力,實作風險資料“一眼清”。

從線下向線上為主轉變

在疫情影響下,銀行業務逐漸從線下場景轉變至線上場景,這也對風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較為傳統的人工監測資料分析具有滞後性,難以做到實時分析,是以,推進風險監控手段由“人工監測”向“線上監測”為主轉變成為銀行的必經之路。

從調研結果來看,多家銀行均在中報中提到,加強線上數字化風控體系建設,打造全面風險統一視圖。例如,工商銀行打造了以“數字化準入”“智能化風控”“線上線下交叉驗證”為特征的普惠金融全流程風控體系;建設銀行加快了信貸管理數字化能力建設,提升放款、催收等環節的智能化水準;中信銀行不斷推進貸後管理和風險監控數字化轉型方面,努力由“人工監測”向“線上監測為主,人工監測為輔”轉變。

通過一系列的探路,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也開始不斷嘗試新技術、新手段,實作風控前移、動态監測、分級處置。在個人業務方面,建設零售關聯圖譜平台,通過整合全行零售使用者資訊,建立手機号、裝置指紋等多種要素共現的關聯圖譜,實作對各類零售網貸業務的事中實時欺詐阻斷;在對公業務方面,引入工商資訊等多元外部資料,有效輔助審貸決策,建立健全數字化員工違規監測名額體系,更新風險防範水準。

根據多家銀行的回報,在風險控制事前、事中、事後運用數字化手段,不但能大幅提升預警精準度和作業效率,真正實作了降本增效,還能確定業務各階段的留痕可追溯和不可篡改,有效提高業務公信力。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為,銀行數字化風控管理能力基于資料收集、利用能力,首先要強調的當然是合規使用資料,在合規的基礎上,銀行應該增加資料來源,比如對于借款方的信用調查,既要有征信報告,還要結合網點收集的使用者資料資訊,也要和網際網路企業合作,通過線上信用調查來了解使用者的信用狀況,多元資訊彙聚來得出結論。

建立風控模型管理平台

為了将使用者的分層分級處理得更加到位,多家銀行還搭建了風控模型管理平台。其中,浦發銀行推動零售審貸數字化,引入工商資訊等多元外部資料,有效輔助審貸決策;興業銀行推廣應用“技術流”授信評價體系,對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進行量化評估;北京銀行上線“京禦模方”風控模型管理平台,内置“模多商城”和“模型工坊”功能子產品,實作風控模型統籌、集約和可視化管理。

無論是信貸業務風險管理,還是反欺詐、反洗錢等,都更加依賴于資料、科技的能力。綜合調研回報來看,多家銀行也在包括底層的資料倉庫、中台的決策引擎中引入自身開發的風控模型和政策,有效降低了合規風險。

據了解,2022年5月,民生銀行搭建了實時信貸資金用途風控模型和政策,打造金融業首個通過區塊鍊技術與司法機構聯通的電子存證平台,形成了北京網際網路法院、方圓公證處等多源司法能力,確定授信業務流轉過程中“申請、審批、簽約、放款”各階段的留痕可追溯和不可篡改。民生銀行相關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存證能力服務于線上貸款、基金、理财、保險代銷等近20種線上金融業務場景,日均上鍊資料近10萬,累計上鍊資料超過1000萬。

近年來甯波銀行的貸款不良率一緻控制在0.79%左右,與該行采用多樣化的風控技術不可分割。據了解,甯波銀行從2014年開始布局數字化風控,逐漸将人臉識别、知識圖譜、區塊鍊、人像視覺、大資料等技術應用到了貸款的各個環節中。

江蘇銀行相關人士也介紹稱,該行在風險管理方面不斷嘗試新技術、新手段,緻力于持續提升數字化風控水準。如:在個人業務方面,建設了零售關聯圖譜平台,通過整合全行零售使用者資訊,建立手機号、裝置指紋等多種要素共現的關聯圖譜,識别高危欺詐風險團夥,實作對各類零售網貸業務的事中實時欺詐阻斷;在對公業務方面,開發了“實際控制人”“集團派系”“關聯方”等6類識别模型,建成了“擔保圈/鍊”“供應鍊”“資金鍊”資料庫,在此基礎上運用關聯關系傳導算法進行風險預警。

全生命周期的量化風險監測

大力提升數字化風控管理能力除了有效降低合規風險之外,更重要的還是為銀行資産品質保駕護航。銀保監會公布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大陸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3.8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030億元,不良貸款率1.74%,較年初下降0.06個百分點,2022年銀行業資産品質基本保持穩定。

不過仍需注意到,銀行不良暴露本身有一定滞後性。如正常情況下,一筆貸款逾期60天或90天才會納入不良資産,而在疫情期間,監管層又出台了多項延期還本付息的支援政策,也為風險暴露提供了更長的緩沖期。

面對潛在的風險隐患,多家銀行也表示,有信心通過數字化手段維持資産品質穩定。例如,在貸前、貸中、貸後等環節加入智能風控手段,實作全信貸風控生命周期管理;運用機器學習技術提升風險預警的前瞻性和準确性;将傳統風險識别模式和作業方式,更新為全流程可視化數字風控的新模式。

談及下一步銀行建構數字化風控能力的重點,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進階咨詢顧問蘇筱芮表示,銀行在建構數字化風控管理能力方面有兩個關鍵點,一是資料資源,既包括内部形成良好的資料管理體系,也包括從外部可信資料源補充資料,共同挖掘和發揮資料在風控中的應用價值;二是技術,利用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鍊等數字化手段,從前、中、後各流程進行梳理,不斷疊代和提高風控效率。

“銀行建構數字化風控能力其一是要重視合規,其二要有資料來源,其三要有算法和方法來進行資料分析,形成完善的風控報告。最終形成精準風控的能力。”盤和林補充說道。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