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争?

作者:混沌錄

16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的這段時間裡,泰國和緬甸這兩個國家可謂是水火不容,他們出于兼并土地、掠奪勞動力等一系列目的開始了長期的戰争,雙方的戰争曆經300多年才最終停下。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也和雙方都不滿足結果、仇恨過大、西方國家介入有關。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争?

雙方都不滿足結果

若是從公元1363年有史料記載緬甸與泰國這兩個國家發生戰争開始,一直到1802年緬甸失去清邁,這幾百年的時間裡兩個國家爆發了大大小小33次戰争,這個數字,還是不完全統計。

不過,高頻率的戰争總體上還是爆發于16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期這段時間裡,給兩個國家都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戰争總是沒有個盡頭,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參與戰争的雙方都沒有達到目的,并繼續通過戰争的方式來“努力”。

而緬泰戰争總體上包括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548年到1592年。

1548年年底,緬王莽瑞體趁着泰國王室内部存在沖突的時候突然率大軍入侵,并在次年包圍了泰國的首都阿瑜陀耶城,不過這次基于各種原因導緻莽瑞體并沒有成功“拿下”泰國,隻好先行告退。

這次戰争之後,雙方的梁子也就徹底結下了。

緬甸的目的是想要獲得更多的土地和勞動力,泰國現成的資源必然是在緬王考慮範圍内的,可緬王的目的沒有達到,野心也是路人皆知,那麼接下來也隻能通過戰争來繼續完成。

後來,莽應龍接替了王位,于1569年攻克了阿瑜陀耶城,将馬欣王王族全部俘虜到了緬甸,被他們一起帶走的還有7萬多名勞動力,從此,泰國淪為緬甸的屬國長達15年的時間。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争?

到了戰争第二階段中的1659年,勃應襄再度攻陷了阿瑜陀耶城,這次戰争導緻阿瑜陀耶城完全被洗劫一空,也讓泰國失去了大量的财物和金銀珠寶。

根據泰國編年史的記載,緬甸第一次出征的兵力是50萬人,第二次出征的兵力是90萬人。

戰争進行到了第三階段,在1767年的緬泰戰争中阿瑜陀耶城第三次被攻克,此次緬甸俘虜了2000多名王室成員和大臣,還将3萬多名泰國的工匠、平民俘虜到緬甸去。

在這三次攻克阿瑜陀耶城的過程中,緬甸都獲得了很大的利益,可泰國卻總是宛若“火後野草”,緬甸也最終沒能牢牢控制住泰國。

而且,縱觀3個階段中的緬泰戰争,雙方的實力也是此消彼長,戰争初期是緬甸抓住了泰國的軟肋,可緬甸也不可能保證自己一直強盛下去。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争?

比如在1584年到1592年這段時間裡,緬甸軍隊曾5次大舉入侵泰國,可均以失敗而告終,1592年雙方在泰國廓拉沙決戰的過程中,緬軍大敗,統帥也當場陣亡。

在1664年到1665年期間,緬甸在和清軍打仗的情況下,王室内部還發生了内讧,這次就讓泰國抓住了機會,他們大舉進攻并和緬軍決戰,雖說以失敗而告終,但對于消耗緬甸國力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就這樣,在那約300年的曆史當中,緬甸不斷想要占據泰國,泰國也想争奪中南半島霸主的地位,雙方誰都沒有得逞。

在兵力的構成中,外籍軍團的加入更是讓雙方的兵力都有所提升,這也就同樣加大了雙方實作目的的難度。

曆次緬泰戰争的實質,也是各國之間對于宗主權和霸權的争奪,其他理由都涵蓋在這個理由之下,從結果來看,兩個國家誰都沒有達到目的,是以戰争也一直持續了下去。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争?

仇恨過大

從世界戰争史的角度來看,大多數戰争在幾年之内就能分出勝負,可依舊有不少延續百餘年的戰争。

那麼,這樣的戰争就必然涉及到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國家和國家之間也會産生“世仇”。

不難想象,一個孩子從懂事開始就知道有一個國家一直都是自己的敵人,那麼若是有一天對方不再和自己交火了,思想上都很難快速扭轉回來。

從泰國的角度來看,泰國統一的封建王朝中,最為出名的莫過于阿瑜陀耶王朝,他們吞并了素可泰王朝并延續了417年,成為了泰國曆史上最長的封建王朝。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争?

而正是這417年中,泰國所形成的政治制度、社會文化等都對泰國社會産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而這其中,必然包含着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對外貿易讓阿瑜陀耶享受到了豐厚的利益,貿易的發展也同樣促使了阿瑜陀耶經濟的繁榮,湄南河下遊的港口一直都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中轉站,阿瑜陀耶王朝也在長期的貿易過程中積攢了大量财富,這些也都是無數勞動者努力得來的結果。

然而,緬王卻利用起紛争想要以武力擷取泰國的發展成果,對于任何一個泰國人而言,這樣的結果都是無法接受的。

從仇恨開始結下的那一瞬間,若是一個國家無法真正從地圖上“消失”,那麼對于另一個國家而言永遠都是威脅。

1569年開始後的15年裡,緬甸在泰國建立起了傀儡政權,這也是武力征服的一大結果。

“世仇”之下,泰國就算已經淪為了緬甸的附庸國家,新國王依舊不願意當傀儡,暗中籌謀,組建起了一支強有力的部隊。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争?

1581年,泰國新國王宣布獨立。

緬甸的“執念”也很深,他們不願意放棄既得利益,是以多次攻打泰國,卻均以失敗告終,反倒是他們自己陷入了經濟凋敝、兵源不足的情況。

那幾百年時間裡,雙方從來沒有放下過仇恨,隻有實力相當的情況下能互相制衡。

1605年泰國的反擊結束後,兩國的國力對比旗鼓相當,是以雙方都沒有信心保證一定能成功發動大規模入侵,争奪也主要集中在清邁、馬都八等邊境地區。

按照這個情況下去,兩國之間的鬥争遠遠都達不到結束的程度,雙方依舊在互相等着機會。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争?

西方國家介入

兩個國家似乎都沒有想到,争奪了幾百年的霸主地位,卻遭遇了外來勢力入侵。

随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國家在全球擴張步伐加快,他們為了自然資源也先後來到了中南半島,也發現了泰緬兩國水火不相容的現狀。

最初的時候,殖民侵略者還想着利用兩國的戰亂索要一些特權,他們當時的侵略重點還是在于印度和馬六甲海峽等地,那裡的交通更加便利,是以還沒有對這兩個國家痛下殺手。

18世紀中期,随着雍籍牙的出現,緬甸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由于另一邊泰國的情況剛好相反,王子之間為了皇位的問題争鬥不止,這樣,平衡就被打破了。

強大起來的緬甸很快就對泰國下手了,順道還去招惹了一下北方的清朝。

泰國首都淪陷後,清朝果斷出兵回擊緬甸,這再度給了泰國複國的機會,最終,泰國在将領鄭信的率領下收複了失地并獲得獨立,反倒是緬甸又在四處征戰後四分五裂,可那會的鄭信将首要任務放在了統一之上,并沒有去攻打緬甸。

再之後,雙方又是大大小小無數次戰争,不過在實力的此消彼長之下,沖突也從全面戰争變成了局部戰争。

18世紀後期,英國獨占印度後,法國不甘心失敗轉頭去入侵中南半島,英國眼見法國先走一步,馬上也從印度入侵中南半島,這兩個歐洲國家也再度将戰火燒到了東南亞,緬甸和泰國都成為了犧牲品。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争?

緬甸還天真的以為要先下手為強,突然襲擊了英軍,英緬戰争爆發後,緬甸最終也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失去了自主權,他們從此也就再也無力去進攻泰國了。

泰國在結束和緬甸的戰争後轉頭去打高棉和寮國,結果遇到的卻是兇悍的法國軍隊,泰國也成為了“英法緩沖區”,至此,兩個國家長達三個世紀的戰争終于宣告了結束。

不難想象,若是沒有英、法這兩個國家的強勢介入,那麼泰國和緬甸的戰争必定還會繼續持續下去。

到了二戰後,兩個國家再度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泰國國内相對穩定,經濟發展也有了起色,可緬甸内亂不斷,發展也遭遇了嚴重的阻礙,這些也影響到了他們在東南亞的地位。

如今,兩個國家已經有了很多往來,而現在把這兩個國家放在一起比較,能發現很多現實的問題。

從國土,泰國面積超過51萬平方公裡,緬甸則超過了67萬平方公裡,但是人口,更小面積的泰國有7000萬人,緬甸卻隻有5200萬,大約16萬平方公裡的面積差,卻生生多了将近1800萬人口。

人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穩定性和經濟實力。

從國家GDP資料上,也佐證了這點。

泰國的GDP總産值超過了5000億美元,但緬甸隻有700億美元,這樣四舍五入換算一下,一個泰國,等于7個多緬甸的GDOP,真實令人唏噓。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争?

參考

緬甸統治時期的泰阮人 泰國民族國家的形成及其民族整合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