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勞動分工過細和“精神離職”

作者:米恩教育

疫情疊加了經濟滑坡,職場打勞工擺出了各種姿勢。

有人“卷”到停不下來,有人“躺平”擺爛,有人“混水摸魚”出工不出力......

面對職場競争,“精神離職”卻越來越普遍。

勞動分工過細和“精神離職”

——下班了,你說你什麼,我聽不見!

一、精神離職。

「精神離職」就是在上班期間隻做自己的份内之事,超出的工作一點不做,到點上下班絕不加班,下班後不回複任何工作微信。

完全劃清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一句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而且,懷有“離職精神”上班人也像疫情一樣傳染性極強。

到底是什麼引發了“精神離職”現象?

在HR圈裡流行這樣的說辭:精神離職就是反内卷,比内卷還可怕,本來以為疫情讓能讓大家珍惜工作機會,沒想到适得其反。

勞動分工過細和“精神離職”

工作和生活怎麼平衡?

按照EVL模型描述的一般的職場規律,年輕人隻要對工作有不滿意了,首選離職。

其次是抱怨或提建議,總之還願意表達情緒,希望企業改變現狀。

當然還有第三種人,他們保持對企業的忠誠,任勞任怨。

精神離職被喻為第四種情況——漠視。

就是在表達一種失望的情緒:「雖然我在努力工作,卻并沒有從中獲得認同感和成就感。」

這種表達不滿的方式更加沉默,更像是與企業進行的“冷戰”。

因為疫情,工作都不好找,即使對當下的工作不滿意,也先耖着。

耗着的結果就是整個團隊效率降低。

勞動分工過細和“精神離職”

漠視

二、工作沒有意義。

随着精神離職現場的普遍化,我們開始關注引發這種現場背後的原因。

越來越細緻的勞動分工,會讓工作喪失了意義感。

是以,精神離職就成了職場人對“無意義工作”的一種消極抵抗行為。

人有一個基本心理需求,叫“身為原因的快感”。

意思是說:“自己是推動某件事情發生的原因,這是成就感的來源。”

「心理學家的測試」

嬰兒在無意中擡胳膊的時候,發現他旁邊的鉛筆動了,再擡一下胳膊,鉛筆又動一下,這時他會感到非常開心。因為嬰兒發現自己的所作所為竟然能對這個世界産生可預測的影響。

放到職場裡,這種身體原因的快感,是當我們獨立将工作完成後的那份喜悅。

但是,現在的勞動當分工非常細緻,當一個人隻負責整個工作鍊條上的某小段任務時,重要性陡然降低。

因為我們手上的這點工作無論再怎麼精進或者再怎麼馬虎,對最終的工作結果沒有明顯影響,甚至人的工作過程完成是由機器裝置操控的。

我們就被剝奪了“身為原因的快感”。

而工作完全與個人意識無關,才是導緻那麼多人“工作無意義”的根源。

德魯克說過:一個人的工作必須擁有最低程度的完整性,他才會感覺到工作的意義,否則工作就隻是強制勞動。

職場人,大多數都是對自己有成長訴求的,希望通過多年的努力工作謀求更好的職業發展。

但是,因為過于細緻的勞動分工,會讓人失去了持續成長的機會。

之前總是強調,個人要在某個專業分工裡深耕才能持續精進。

但其實,大部分崗位的工作技能,是在入職的頭一兩年就完全掌握了,剩下的時間都在無意義地重複。

最快的個人成長路徑,恰恰是打破崗位分工。

橫向拓展工作内容的邊界,不是對某一小段流程負責,而是對某個獨立閉環的項目結果負責。

早年的管理大師泰勒認為“勞動分工可以提高社會生産效率。“

而随着科學的進步、技術的加持,勞動分工也不是越細越好。

過細的勞動分工會造成崗位備援、剝奪工作的意義和個人的成長路徑,進而降低社會生産效率。

留給現在的管理者一個新思考:如何在自己組織内部進行更合理的崗位設計、勞動分工和職責描述。

關注公衆号:「米恩教育」 第一時間收獲職場幹貨!

11月29日最新推文《勞動分工過細和“精神離職”》

文中圖檔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