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鄉的那片葦塘/散文/原創

作者:齊魯壹點

記得小時候,村南有一片很大很大的葦塘,約有二三十畝地那麼大,是當時大隊搞副業的産地。

葦塘裡長出來的葦子,好的都被挑選出來,做了葦席和鬥笠的材料,差一點的就編成了葦泊,成為了房屋的建築材料。下角料則成了生火做飯的柴禾分到各家各戶。

那片大大的葦塘,既是大隊創收的來源,也是我少年時代的生活樂園。

春天到了,葦塘經過了一個冬天的積蓄,葦尖帶着一股奮發向上的力量,從冬天的枯枝敗葉中冒出了頭。隻見整個葦塘裡,那是萬頭攢動,尖尖的丶淡綠的小腦袋挨擠挨地排列着,真如雨後的春筍般。沒有幾天,就竄出一大截子來,婷婷玉立地立于水中,齊刷刷地翠綠一片。

夏天是葦塘最繁茂的季節,整個葦塘裡的蘆葦齊刷刷地長到了三米多高,葦杆和葦葉都是綠的,綠的冒油,綠的發光。村民們在端午節這天,往往會采些葦葉來包棕子,葦葉那淡淡的清香很是沁人心脾。

夏天的葦塘是鳥兒的天堂,許許多多的鳥兒,知名的,叫不上名的都來在帶塘裡築巢,有長長尖喙的葦喳子,全身羽毛碧綠的翠鳥,有呆頭呆腦的野鴨……翠鳥的巢是築在葦杆上的,用三四片葦葉構成,巢口朝下倒吊在葦杆上。野鴨的巢築在蘆葦的根部,在沒有水的雜亂葦叢中構成圓圓的鍋盔形狀的窩。而葦喳子的窩卻不容易見到。

青蛙,賴蛤蟆也趕來湊熱鬧,咕咕咕丶呱呱呱地叫個不停。碧綠的蘆葦風中搖曳,拖着修長的軀體,一起一伏,如一群綠裝舞女在婆娑起舞。紅蜻蜓,綠蜻蜓時而落在葦葉上,時而又飛翔在蘆葦上空。水面上也長滿了浮萍,還有一種長長的莖尖尖葉片的水草(當地人叫水榨菜的)這些都是喂豬的好飼料,我們幾個小夥伴常常在下午放學後或星期天來這裡一邊撈浮萍丶榨菜,一邊尋鳥窩丶鳥蛋,有時還真能撿到野鴨蛋,高興的不得了。

秋天到了,蘆葦成熟了,長出了蘆花。葦杆與葦葉由碧綠變灰黃,最後變成了金黃,雖沒有了綠油油的顔色,但葦杆卻變得堅硬起來。

家鄉的那片葦塘/散文/原創
家鄉的那片葦塘/散文/原創

這時候最美的景色是看滿塘的蘆花,成熟了蘆花一叢叢丶一簇簇如武士頭盔上的纓子,每朵蘆花都高高地聳立在葦杆的頂頭,那成雪片狀的絨絨的花朵摸上去是那樣的軟,那樣的暖,又是那樣的輕柔,秋風吹來,把它們帶到遙遠的地方……如此輕柔地拂過,蘆葦花便開始顫動,不經意之間,花兒散開了,在火紅的背景下,飛舞出了它們各自的旋律,就這樣漫天飄散着。它們紛飛,如冬日的小雪,卻比雪更優雅;它們紛飛,如迷你的小傘,卻比小傘包可愛;它們紛飛,如秋天的落葉,卻比落葉更輕巧。悠然地飄,自由地飄,随着風兒……飄入小溪,便作伴友同行;飄向天空,便作唯一的白雲;飄回蘆葦叢,便作白雪點綴。飄過田野,飄過樹枝頭,落到房頂上,落到庭院裡,房頂上丶庭院裡便如鋪了一層薄雪,飄在人的臉頰上,柔柔的,軟軟的,不由令人想起那句"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的詩句。

家鄉的那片葦塘/散文/原創
家鄉的那片葦塘/散文/原創
家鄉的那片葦塘/散文/原創

成熟了蘆葦被收割起來,按品質優劣梱成小梱,好的用來編葦席丶鬥笠,次一點的編成葦泊,下角料用作燒火材料。蘆花做成蘆花草鞋,或墊在蒲鞋裡,冬天穿上去,腳上暖和和的。

劉永蘭是編席丶編鬥簽的高手,經過泡制加工後的葦片子在他手中成了繞指柔,葦片子在他手中歡快地跳躍着,異常乖巧聽話,他編葦席又快又好,邊邊角角都整整齊齊,不留一點毛疵,整個席面平整光滑,别人兩天編一張席子,他隻用一天就能編好。據當時的人說,他雙手手指又粗又長短,十個手指肚上都是厚厚的老繭。由于他技術好,年年被評為五好社員,受到表彰和獎勵,為此也赢得了姑娘的青睐,與當時的另一個女編席高手結為伉俪。

家鄉的席子丶鬥簽以質優,價廉丶物美銷售到四周的縣鎮,受到一緻好評。

冬天到了,葦塘裡的水面結冰了,冰面上有一些露出的雜亂葦杆被凍得硬而脆,用鏟一鏟,叭叭叭叭的都斷了,用筐子裝回家,燒水做飯。用這種柴禾燒成的水做成的飯都帶着蘆葦的淸香。我們在光滑的冰面上抽陀螺,溜滑車。

實行生産責任制後,葦塘被一楊姓村民承包了,再過幾年葦塘被填平,建成了現在的孵化場。

現在走在孵化場圍欄的四周,仍能看到有一些蘆葦頑強地生長着。這種靠根莖繁延的植物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

再見了,我少年時代的葦塘。

家鄉的那片葦塘/散文/原創
家鄉的那片葦塘/散文/原創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