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漫新力量|帶學生在《趙氏孤兒》裡“吃火鍋”,周鲒:中國動畫現在不缺畫面缺趣味

作者:新華社客戶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麗

圖/受訪者提供

“你認為自己最傳統的一面是什麼?假設你的墓志銘上有一句唐詩或宋詞,你希望是哪一句?找一個書法作品裡的字來代表你的性格或人生,你會找哪一個?藝術史裡那些有趣的靈魂,有沒有一個讓你興趣盎然想走近他?假如你要給一個完全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老外講一節課,主題是中國文化,你準備怎麼講?”這是廣州大學數字媒體藝術系主任周鲒在研究所學生課程《中國傳統文化挖掘與動漫創作》中,給學生們布置的一次家庭作業。他要求學生在回答時“忘記”書本,給出自己的答案。

國漫新力量|帶學生在《趙氏孤兒》裡“吃火鍋”,周鲒:中國動畫現在不缺畫面缺趣味

“如何在動漫創作中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養分?答案絕不僅僅是在創作時借鑒一些傳統元素那麼簡單。”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周鲒指出,在培養年輕一代的動畫創作者時,他更多注重的是引導他們從傳統文化的細節中找到共鳴點,然後激活基因中的能量。

近日,周鲒帶領其研究所學生創作了一部名為《孤兒》的動畫短片。短片文本取材于中國古典戲劇《趙氏孤兒》,但“火鍋世界”“水中魚群”等意象卻完全超越了過去人們對這個故事的了解。作品由周鲒的研究所學生吳澤森領銜,多位研究所學生和大學生聯合完成,周鲒鼓勵他們把它當成一次學習經典和解構經典的實驗,“充分感受,大膽創新”。

國漫新力量|帶學生在《趙氏孤兒》裡“吃火鍋”,周鲒:中國動畫現在不缺畫面缺趣味

改編《趙氏孤兒》,回歸手繪特效

羊城晚報:為什麼選擇帶學生改編《趙氏孤兒》這個經典?

周鲒:正好那兩堂課我在跟學生講中國傳統戲曲,《趙氏孤兒》是自然會涉及到的一個故事。我請學生們試着設想:假如你就是那個孤兒,你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當時的讨論很熱烈,于是我提議,不如我們來做一個《趙氏孤兒》的新版動畫吧!

羊城晚報:我看到的這個改編版短片,有點像中國動畫學派的風格。

周鲒:對。大家讨論時,有的同學說要做成日漫型,有的同學說要做成超級英雄型,最後我們選擇了做一個純二維動畫,它在制作上回歸了中國動畫學派的風格,摒棄了現在那些很新潮的電腦特效,回歸了一幀一幀的手繪,這樣做出來的特效會更有情感。

國漫新力量|帶學生在《趙氏孤兒》裡“吃火鍋”,周鲒:中國動畫現在不缺畫面缺趣味

羊城晚報:有哪些東西是你們從《趙氏孤兒》原本的故事中延續下來的?

周鲒:《趙氏孤兒》全名是《趙氏孤兒大報仇》,它最早還有個名字叫《八義圖》,意思就是這個故事裡總共出現了八位義士,他們都為孤兒獻出了生命。是以,這個故事除了表現中國傳統的忠義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強烈的戲劇沖突,每個人都在這個故事裡不停地質問自己,也質問對方。我們在新版本中承接的就是這種強大的沖突感,而不是那些具體的人物關系。人物直接簡化成三個:孤兒、黑爸爸和白爸爸。

國漫新力量|帶學生在《趙氏孤兒》裡“吃火鍋”,周鲒:中國動畫現在不缺畫面缺趣味

火鍋是文化中的煙火氣,你中有我

羊城晚報:作品甚至連時代感都模糊了,比如後面的故事裡還出現了火鍋。

周鲒: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面是煙火氣,而火鍋是極具煙火氣的象征——所有人在一個鍋裡撈東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國漫新力量|帶學生在《趙氏孤兒》裡“吃火鍋”,周鲒:中國動畫現在不缺畫面缺趣味

羊城晚報:魚也是《孤兒》裡經常出現的一個意象。

周鲒:對,很多魚類都會有一種洄遊的特性。比如它在一條小溪出生,後來它去很遠的地方交配,最後又回到它的出生地産卵。整個一生都在追尋它最初出生的地方,這一點讓我們覺得很有趣。可能人也是一樣,我們尋找的終點其實就是起點。

國漫新力量|帶學生在《趙氏孤兒》裡“吃火鍋”,周鲒:中國動畫現在不缺畫面缺趣味

羊城晚報:《孤兒》現在呈現出一種很有實驗性的感覺,包括畫面和音樂,你覺得它還是屬于“傳統”的嗎?

周鲒:《趙氏孤兒》的故事有非常多改編的版本,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包括電影、漫畫、歌劇、舞劇……是一個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在世界廣泛傳播的中國故事。我們的短片也是一樣,也是通過它去尋找我們的文化母題和文化基因,然後在這個過程中給出自己的了解。

比如《孤兒》的音樂,我們是請青年作曲人王海業來創作的,最早我們聊了很多戲曲音樂元素,甚至打算直接用打擊樂。這很符合中式動畫的一貫傳統。但是,後來我們決定不要那種唯美的古風,也不要去簡單借鑒戲曲,我們要的是中式“嗨”起來的感覺。海業做出來的音樂效果極好,既有濃重的古典氣質,更有一種在雪地裡撒野的感覺。

閉上眼睛,你想到的唐詩是哪一句

羊城晚報:現在的學生從小就接觸傳統文化,您這門《中國傳統文化挖掘與動漫創出》能給他們什麼不一樣的訊息嗎?

周鲒:沒錯,現在的學生從小對中國傳統文化就接觸得很多,但他們大多學習的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知識。在我看來,這遠遠不夠。我舉個例子。我在第一節課上,通常會問學生,當你閉上眼,你能想到的第一句唐詩是什麼?很有意思的是,他們都已經是研究所學生,早就學過無數的唐詩,但通常想到的第一句都是在國小甚至幼稚園時候學的。因為那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唐詩的感覺,它進入到了他們的生命中,很可惜,後來那些并沒有。

羊城晚報:如何幫他們重新找回這種感覺?

周鲒:我會帶他們去重新感受。可能幾十節課下來,他們會突然發現某個作品的某個局部好美。那些作品可能他們過去已經非常熟悉,但從來都沒有那樣的感覺。但那些感覺一直是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基因裡的,隻是等待被發現。

羊城晚報:傳統文化有很多類别,您具體是怎麼放到自己的課程裡?

周鲒:我不會去按學科來分,今天講文學,明天講戲曲……我是“打亂”來說。比如《趙氏孤兒》,我可能會聊到戲劇,聊到音樂,聊到古代的那些名士……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投入進去,讓他們感受到古代的中國人是如何活得精彩的。

國漫新力量|帶學生在《趙氏孤兒》裡“吃火鍋”,周鲒:中國動畫現在不缺畫面缺趣味

很多動畫什麼都有,但依然“無趣”

羊城晚報:您覺得讓學生們感受到這些,對他們未來成為動畫創作者有什麼幫助?

周鲒:我覺得中國動畫現在最缺的是趣味。很多卡通片,它的畫面越做越好看了,也放進了很多中國傳統元素,但就是“無趣”。我們不要僅僅把傳承當成一種責任感。如果傳統文化本身觸動不了你,你放再多進去,它跟你的作品還是不會産生關系。同樣地,它也走不進觀衆的生命。

羊城晚報:我記得去年《天書奇譚》重映的時候,我采訪過您。當時您說,中國動畫學派在風格上可謂妙趣橫生。

周鲒:對,那就是文化基因發揮的作用。比如那一代動畫人經常用到傳統戲曲元素,那并不是出于刻意,而是他們真的喜歡看戲。這跟現在我們說,這個東西很好,你拿去參考吧,出來的效果完全不一樣。

羊城晚報:是以您覺得學動畫,很有必要重新體會傳統文化的趣味。

周鲒:現代人看戲覺得無聊,覺得慢,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更不能從他們的一舉一動中看出流派、風格、高下。當我們無法品評的時候,當然看不進去。我想多帶學生去體會這樣的細節。要成為一名藝術家,應該要有對細節的敏感以及表現細節的能力。

國漫新力量|帶學生在《趙氏孤兒》裡“吃火鍋”,周鲒:中國動畫現在不缺畫面缺趣味

羊城晚報:像《孤兒》這樣的作品,就是你用來考評學生們“學”得如何的試卷?

周鲒:對。我會鼓勵他們充分感受,大膽表現。在《趙氏孤兒》的故事裡吃火鍋?沒問題!記得有一次,我用《牡丹亭》來布置動畫作業,有一個學生以一盞台燈為道具,用定格動畫的方式模仿戲台上旦角的感覺——她的手是怎麼動的,下巴是怎麼擡的,眼神是怎麼流轉的。我一看就知道,他了解了傳統文化中戲曲的韻味,而且喜歡上了。

編輯:邵梓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