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華全媒+

每分鐘下線600多個甜筒冰淇淋,這可能是目前全球最快的甜筒生産速度。創造這個速度的是位于江蘇省太倉市的聯合利華食品生産基地。作為引領全球智能化、數字化浪潮的“燈塔工廠”,這裡的冰淇淋制造更“聰明”也更低碳。

“含智量”越來越高的不僅是甜筒,記者從在南京舉辦的2022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觀察到,從一個甜筒、一杯咖啡到一部手機,“萬物皆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制造業轉型的主要方向,也給産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新華全媒+

位于江蘇省蘇州市的一家智能制造工廠一角。(受訪者供圖)

智能制造帶來可潛可顯新變化

2022世界智能制造大會期間,與會者乘坐中國制造的高鐵動車組抵達南京南站。許多人沒注意到,這些動車組裝備有上千個傳感器,傳感器将車體運作資料傳輸到背景,“智慧大腦”實時分析着列車健康狀态,確定運作安全。研發這套裝備的上海申鐵資訊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平說,軟硬體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智能化體系,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享受着安全與便捷。

智能化可潛也可顯。在大會現場,國際智能制造聯盟與中國科協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釋出了“2022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其中西門子公司的全球首座原生數字化工廠令人眼前一亮。這座位于南京市溧水區的工廠,實地建設之前就已進行了數字孿生,在虛拟世界打通了從研發到生産營運各環節的資料流,建成後其産能将比傳統工廠提高近2倍、産品上市時間縮短近20%。

入選“十大科技進展”的還有南京大學研發的智能物資盤點機器人。這個能迅速識别出擺錯位置的圖書的機器人,靠射頻識别感覺等技術可以每小時識别2萬多本書,讓圖書館裡的人們不再為找不到書而頭疼。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說,從生活到生産的一系列智能化技術應用,将提升勞動生産率、效能回報率,改善生态和生活環境,增強行業競争力。

新華全媒+

江蘇省南京市一家企業的數字化生産控制大廳。(受訪者供圖)

智能化轉型是中國制造的必修課

會上,“燈塔工廠”不時被與會者提及。代表着全球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最高水準的“燈塔工廠”,中國的數量占了近四成。

作為制造業大省,江蘇今年啟動了3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目前已有1萬家完成了改造。通過專項資金支援等政策,江蘇将力争用三年時間實作全省5萬多家企業的智能化改造全覆寫。

“啞裝置”正變得“會對話”。在華為的無人智能工廠,通過“裝置網聯化”讓裝置資料互通,華為可以在27秒内生産出一部手機。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胡克文說,讓機器與機器、機器與人之間可以溝通才會讓制造業有更好的未來。

“智能制造是大陸制造業創新發展的主要技術路徑,是大陸制造業轉型更新的主要技術路線,是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主攻方向。”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說,智能制造是推動大陸制造業高品質發展的必然選項。

新華全媒+

一名企業從業人員在展會上示範智能制造裝備。(受訪者供圖)

強化支撐讓智能制造行穩緻遠

本次智能制造大會還釋出了“制約中國智能制造發展十大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突破5G全連接配接工廠的基礎設施制約、全面驅動智能制造的多源異構資料問題、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瓶頸、智能制造系統工程師緊缺等。

中國科協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長陳明認為, 技術層面有瓶頸,人才隊伍太短缺,企業基礎薄弱且差異很大,導緻很多企業對智能更新心存疑慮。建立幫扶政策、打造公共平台、強化轉型引導,才能讓智能制造更快普及。

會上,集“政府-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使用者企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為一體的智能制造綜合性資源集聚與服務平台正式亮相,平台彙聚了近2000個國家級項目資料、1.3萬餘項政策資料、近百位智能制造領域專家資訊和近千條國家智能制造标準。與會專家認為,這一公共平台的建設與發展将積極助推中國乃至全球智能制造的發展。

“智能制造不是單一的技術,也不是單一的産品,而是個系統工程。”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委員徐洪海認為,智能制造讓企業、産品、人才、資本、應用場景等更加智能化,同時帶來更多變革性的生産方式改變,需要各行各業不斷去适應和調整,才能更好地擁抱智能制造帶來的新變化、新機遇。(記者楊紹功、沈汝發、陳思)

欄目主編: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房穎

來源:作者: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