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拉丁蠊屬蜚蠊種,談如何防範外來入侵種?

作者:中國綠發會

近日,中山港海關在中山港口岸的進境原木中,截獲拉丁蠊屬蜚蠊種。這是全球首次報道的新物種。

從拉丁蠊屬蜚蠊種,談如何防範外來入侵種?

新物種拉丁蠊屬蜚蠊種是什麼?

蜚蠊,俗稱蟑螂,目前已知的種類有4000餘種,拉丁蠊屬蜚蠊種是蜚蠊的一種,為拉丁蠊屬(Latindia),該屬隸屬于地鼈蠊總科(Corydioidea)鼈蠊科(Corydiidae)拉丁蠊亞科(Latindiinae),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蜚蠊是海關口岸監測的重要病媒生物之一,具有極強的适應力、繁殖力,作為外來物種很容易對入侵地生态環境造成威脅。蜚蠊因其體型扁平,極易藏于進口物品中而被攜帶入境,成為“偷渡客”。

大陸作為商品貿易大國,人員與貨物流動頻繁,這也給這些“偷渡客”提供了條件,加之人為等因素,物種入侵的途徑更加地隐蔽和複雜。同時,大陸氣候條件多樣,大多數外來入侵物種都能夠找到适宜的生存空間,不僅會嚴重影響入侵地的生态平衡,還危及生物多樣性和生态安全,影響入侵地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巨額經濟損失。鑒于大陸外來物種入侵的嚴峻态勢,大陸頒布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已于2022年8月1日正式施行。

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是什麼?

大陸是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綠發會就曾對福壽螺、草地貪夜蛾、鳄雀鳝和加拿大一枝黃花等外來入侵物種推出系列調查報道,2021年5月,大陸生态環境部釋出的《2020中國生态環境狀态公報》中指出,大陸現存的外來入侵物種達660多種,其中有71種已經對入侵地的自然生态環境造成了實質性危害,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之中,還有219種已經入侵到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這些保護區的生态環境和物種具有構成威脅。入侵物種對大陸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逾2000億元。

以草地貪夜蛾為例,秋粘蟲(學名Spodoptera frugiperda)起源于美洲,2016年年初首次在非洲奈及利亞發現。截至2018年年初,其已蔓延至非洲大陸大部分地區,2019年包括大陸在内的亞洲多國受其侵擾。這種昆蟲極為偏愛玉米,甘蔗、水稻等80多種農作物也都可以進入其食譜。已在大陸20多個省份已有發現,對上千萬畝農作物造成威脅。

外來物種入侵是造成入侵地物種滅絕、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威脅當地生物安全、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現為下幾個方面:一是擠壓當地物種生存空間,對當地自然生态平衡造成嚴重危害,使得本地物種死亡或滅絕;二是入侵物種泛濫,威脅生态安全,威脅農林牧漁安全,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三是入侵物種會與本地的相關近源物種雜交,幹擾和污染本地的生物遺傳及基因的多樣性;四是威脅人類及家畜健康。

外來物種入侵大陸的主要途徑是什麼?

外來物種進入大陸的方式主要有人為引進、“偷渡”進入、自然進入等幾種。首先,我們先講一下人為引進,這是我們最常見的進入途徑,我們最常見的人為引進的物種有很多,并不是所有的人為引進都是錯誤的,人們不能提及引進就“色變”,引進的初衷除了生物防治、自然綠化、水土保持、觀賞、藥用等用途外,還有豐富糧食來源,保障糧食安全、拓寬飲食等正面作用。隻是因為盲目引進、不規範操作或曆史因素,緻使引進物種變成了入侵物種,威脅大陸糧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比如加拿大一枝黃花,1935年作為觀賞植物引入中國,引種後逸生成雜草,并且是惡性雜草。再比如齊氏羅非魚,當初引進的目的是為了養殖,随着物種外溢,齊氏羅非魚已經對自然水生生态系統構成威脅。

“偷渡”進入,顧名思義是人為有意或者無意夾帶進入,大陸是貿易大國,這些“偷渡客”會随着進口的貨物或入境的人員進入,這也是入侵物種的重要途徑,松材線蟲進入大陸就是通過進口裝置的材質、包裝等帶入的;入境人員攜帶的水果或肉類等,也是很多外來物種入侵的方式。比如:松材線蟲就是跟随進口的木材進入的大陸,包括這次的拉丁蠊屬蜚蠊種,亦或物品夾帶,比如進口的糧食中混入其他種子。當然,除了進口的物品,還有人為因素,包括有意攜帶的違法犯罪行為和無意的夾帶,這都是很多外來物種入侵的方式。

自然進入的方式有很多,學界也有争議,我們這裡姑且算作是一種途徑,對于自然進入的物種造成的入侵的例子有很多,除了自然界動物的遷徙外,或許也存在人為因素後的自然進入。

關于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1、建立健全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相關法律法規。

之前,針對外來物種的管理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有所提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中對自然保護區引進外來物種的風險控制有所規定,真正系統性處理相關問題也是在《生物安全法》實施之後。大陸從2022年8月1日起實行《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這是大陸第一部針對外來物種防控的管理辦法,從法律法規層面對源頭預防、監測預警、治理修複等作出了相關規定,但仍需不斷細化和完善具體實施細則,加大立法力度。

2、需要建構等級及分類評估管理機制。

對于外來物種不能搞“一刀切”,需要建構等級及分類評估管理機制,必須要明确哪些物種必須嚴禁人工繁育,哪些物種必須嚴禁引進,等級管理。對于已經引進來的物種,要加強對生态安全的動态評估,分類管理,一旦發現其對生态系統造成威脅,就應當列入入侵物種名錄,嚴禁繁育和養殖。關于外來物種的風險評定,需要關注其在引進地的生存和擴散能力,一般而言,外來物種的擴散能力越強,其危險系數就越高,再就是需要關注外來物種對本土物種的危害程度及對生态系統的破壞程度。比如,前文提到的鳄雀鳝,經濟價值有限但對本土物種危害極大,再如齊氏羅非魚有經濟價值但對自然水體生态破壞巨大。還需要關注外來物種在全球的入侵熱點,需要關注環境、氣候、溫度、濕度等因素對外來物種的影響,做好預測監測。是以,建構等級及分類評估管理機制,可以更好地、有針對性地預防和控制外來物種。

3、需要加強對公衆的普法及科普教育,增強公衆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意識。

外來物種進入大陸的途徑有很多,但最核心的因素還是人,無論是有意的違法犯罪或無意夾帶,都需要人的參與,加強對公衆的普法及科普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及科學素養對預防外來物種至關重要。未經允許随意引進,說到底是人對利益的追逐,本質上還是人對法律的意識淡薄。再就是放生問題,這已經成了一塊頑疾,入侵物種進入大陸後,能夠快速蔓延的關鍵因素就是人為放生造成的。比如鳄雀鳝,本物種能夠一夜之間在大江南北多個地方被發現,除了不良商家的違法犯罪因素外,就是人為的放生。

是以要在加強對外來物種尤其是對觀賞物種的管理前提下,需要加強對公衆的普法及科普教育,增強公衆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意識。

4、需要加大自然屏障的建構。

防範外來物種入侵,除了加大立法和管理,加大宣傳教育外,還需要加大自然保護屏障的建構,需要保護好本土生态環境,築起抵禦外來物種入侵的生态長城。需要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保護好本土的生物多樣性,本土的生物多樣性越豐富,防控外來物種的效果也就越好。是以需要加快建構自然屏障。

文章:Pierre 稽核:老夏 編:今日頭條

#海關總署:跨境電商增長迅猛##跨境##大陸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