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幹貨長文預警!強烈建議看視訊版哦!

點這裡→本期視訊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系統梳理中華文化,給你真正文化自信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表”:銅壺、香篆、圭表、輥彈。你都知道幾個呢?

這是南宋王應麟所記的“晷漏四法”,銅壺、香篆和輥彈我都已經在前兩期裡詳解過了(上期在這→《古代竟然也有鬧鐘?》),剩下這個圭表可以說是四大“名表”中功能最強大的一個。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一般我們說到圭表,常會把它和日晷搞混。其實要說真正主打計時功能的,是日晷而不是圭表,容易搞混就是因為,它們都是測太陽影子的。

我們的祖先從很早很早之前就發現日影是有規律的,最初可能是看樹影,後來就直接在平地上立一根竿子或石柱,這就是最簡單也是最古老的天文儀器——表。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我們潛意識裡總會覺得,“表”就是用來看時間的,但其實,最早的“表”可能是用來定方向的。早在六千年前留下來的半坡遺址中,房屋門就已經朝向了南方,古人是怎麼做到的?

用北極星定方向也許是個好方法,除此之外,立表測影應該是那時最友善準确的方法了。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首先我們要知道,太陽每天在天球上走過的路徑以正南北向為軸的話,大體是對稱的,是以,隻要以表為中心畫一個圓,把日出和日落時,表影與圓的交點連接配接起來,就是正東正西的方向了,在做一條垂線,就是正南正北。

就像戰國的《考工記》記載:“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景”就是古代的“影”。後面還有一句:“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一次測量還不夠,還要在白天參考日中也就是正午的表影方向,晚上參考北極星的方向,如此才較為準确。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但是,日出和日落的表影比較模糊,這個交點就不容易定準,是以後來就發明了直接看太陽的方法。大概就是在圈圈上再加一根可以移動的遊表,日出時拿着遊表往中心定表看,讓太陽與兩表重合,做個标記,日落時移動遊表讓三者重合,再做個标記,如此連線求得的正東西向就比隻用一根表的要準确。

可隻有一組資料,還是不大放心。剛才說,能用日出日落的交點測,是因為太陽的運動是對稱的,既然如此,如果在上午和下午多取幾組對稱的資料綜合一下,是不是就更準确了?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元代郭守敬就是按此法發明了一種稱為正方案的儀器,以表為圓心畫了十九個等距的同心圓。隻要一看到表影的頂點落在圓周上就做個記号,從上午影子由西進入外圓,到下午向東出外圓為止,然後把同一圓上的标記都連接配接起來,它們的中心連線方向就是更準确的正南正北了。

定好了東南西北,古人才能在此基礎上确定更詳細的二十四方位,才能依此觀察天象協調曆法,展開更複雜的天文研究。關于方位的更多内容,我們以後再細聊。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就在這日複一日的觀察中古人發現,不僅每天的太陽影子方向會變,就連冬天和夏天的影長也是不一樣的。

為了尋找規律,人們就選擇每天正午,也就是太陽在正南方時的影長來作比較,長度到極限的日子就稱“至日”,最長的那天為冬至日,最短的就是夏至日。二十四節氣、回歸年長就是依此求得的,是以這可以算是古代曆家的首要任務。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為了标記正午日影的長度,“表”下還有一把南北朝向的尺子,叫“土圭”。雖然名字叫“土”,但它不是用土做的。圭本是一種玉器,土圭就是用來測量土地的玉器。

因為它的方向總是固定的,是以後來幹脆就和表做成了一體,稱作“圭表”,盡管此時這把尺子已經是石料或銅料了,但人們還是繼續稱之為“圭”,我看啊,這“圭”字本身長得就和尺子脫不了幹系。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圭表的高度大多都是八尺高,這大概是周代形成的标準。現存最早的圭表是儀征東漢墓出土的銅圭表,表高隻有八寸,可以折疊開合,不知道的話還以為“月光寶盒”嘞,其實這是一個縮小了十倍的迷你小圭表,做的這麼小當然隻是用來陪葬的。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後世也有打破标準的圭表,比如這個明清圭表,本來就是八尺高,後來又在上面加了一個曲葉,這是受了西方影響才改的十尺制度。你看這表對面還有個小表,就是因為表變高了後影子也變長了,是以加了個小表延長圭的長度。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那麼圭一般都做多長呢?據載八尺表的夏至影長為一尺五寸,冬至為一丈三尺,是以圭長至少得大于一丈三尺,這大概是在地中的測量記錄。

所謂“地中”,就是古人認為夏至影長一尺五的地方,學術界普遍認為此地就是禹都陽城,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告成鎮。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可我們知道,緯度不同的地方影長也不同,為什麼偏偏就是夏至影長一尺五的地方才能稱“地中”呢?

《中國天文古迹》一書認為,西周的首都鎬京地處偏僻,而陽城地處中原物産豐富,是以周公想遷都中原。但是當時占星術盛行,遷都就必須說出一些道理,于是就把陽城一尺五的夏至影長設為了“地中”的标準,為的就是給陽城位于“中原”的輿論造勢。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現在河南告成鎮就有個周公測景台,這是唐代在周公舊迹上重建立造的,經測算,它的上下兩層高度一樣,換成唐代開元尺剛好就是八尺,而此地夏至的日影剛好也是一尺五,正正好會投射在下層石墩上,是以在地上是看不到影子的,當地人是以稱它沒影台。

這也證明了古人認為一尺五就是地中,陽城就是地中的事實。現在那裡就立着個“天地之中”的标志。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如果你不知道這個玄機就去參觀周公測景台,很有可能把它隻當做一個紀念碑就略過去了。确實這不像個表更像個碑啊,而且它就立在門口,裡面巨大的觀星台和量天尺才是最吸睛的存在。

這也是元代郭守敬的業績,當時為了測影觀星選址在了周公測景台邊上,很有可能就是受了“地中”之說的影響。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雖然叫觀星台,其實它本身就是個巨大的表,而下面這長達30米的量天尺就是底下的圭,上面還勾了一圈水渠來校正水準。

圭表的關鍵部位是上面的橫梁,觀測時隻要看橫梁在量天尺上投射的影子就行了。橫梁到圭面的高度有四十尺,相當于把原來的八尺表放大了五倍。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另外他還做了個更像圭表的高表,用兩條龍托着橫梁,高度也是八尺的五倍,現在量天尺旁這個圭表就是縮小五倍的複制品。

為什麼要把表做的那麼高呢?主要是想擴大圭上的刻度以增加精度。可問題是,表變高了影子不就更模糊了嗎?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不用擔心,郭守敬還發明了一個小妙招,在量天尺上又加了個叫景符的小玩意兒。

這是一片中間有個小孔的闆,隻要把孔對準梁影,小孔成像,影子立馬就清晰了,準确度甚至達到空前的2毫米以内,是不是很神奇!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你再回看明清這個圭表,曲葉上也有個小孔,就是清朝人借鑒了郭守敬的景符做的。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講到天文儀器這一章,郭守敬的出場率可真是太高了,除了景符、高表、正方案,以及上期的大明殿燈漏外,他還發明了簡儀、仰儀、候極儀、立運儀、渾象、窺幾共十幾種天文儀器,把大陸古代天文事業推向了巅峰。

而這完好儲存并沿用了700多年的觀星台和量天尺,也是他天才創造力的見證,愛好天文的小夥伴有機會一定要去打卡哦~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好了,關于古代表的功能,我們已經了解了其定方向和定時節的部分,還有個與生活更相關的定時刻功能,就下期再展開吧。我是國風學子沐子欣,記得關注,一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

溫馨提示:視訊版的解析更直覺清晰,放在開頭啦~記得看哦~

【中國天文史】精品系列欄目正火熱更新中,點選閱讀——

【中國天文簡史】01 古人為了幹飯有多努力?好收成的秘訣是啥?

【探索時間】01 七曜日風靡日本,為何中國自己不用?古代到底如何紀日?

【星空帝國】11 神秘的千年夢天崇拜!北鬥對中國人意味着什麼?

【儀象靈台】01 領先世界千年的中國古代黑科技!

自從擁有這個神奇名“表”,我再也不怕迷路了!「儀象靈台」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