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Ometer磁盤性能測試指引

作者:窮人家的孩子在深漂泊

Iometer是一個單機或者叢集的I/O子系統的測量和描述工具。它最初是由英特爾公司開發者論壇(IDF)宣布,自那時以來,在行業内廣泛的蔓延,成為了标準。Iometer屬于測試軟體中比較自由的,可以按照使用者需要去調節測試的範圍,資料塊大小,處理模式等等。

IOmeter磁盤性能測試指引

Iometer包括2個程式,Iometer.exe和Dynamo.exe。 其中Iometer是控制程式,是圖形界面,而Dynamo就是讓測試盤産生壓力測試的主程式了,用Iometer來控制Dynamo程式。

IOmeter磁盤性能測試指引

1)Topology/Workers:

Worker的數量取決于目前機器上的CPU核心數,每個Worker可以讓你制定硬碟同時執行的線程數。

2)Targets:

(在設定Disk Target時會有3種不同的圖示來表示不同類型的硬碟情況)

IOmeter磁盤性能測試指引

黃色圖示的表示的是”Logical drive 邏輯磁盤“,意思就是已經分過區的,格式化的并且上面擁有檔案系統的磁盤。(會顯示硬碟分區卷标和卷标名)

IOmeter磁盤性能測試指引

如果黃色圖示上加了紅色删除的線,則代表的是這塊邏輯硬碟上沒有iobw.tst檔案。Iometer在對邏輯硬碟測試前,會生成一個iobw.tst的測試檔案,通過對這個檔案進行”讀取/寫入“操作來計算IO成績和傳輸率。

IOmeter磁盤性能測試指引

藍色的圖示表示的是”原始(RAW)硬碟“的意思,指的是這塊硬碟上檔案系統無法識别或者沒分區和格式化,測試檔案不能在上面建立。(會顯示硬碟的型号)

3)Maximum Disk Size / Starting Disk Sector / # of Outstanding IO:

一般的機械硬碟sector(扇區)大小為512位元組(扇區為硬碟最小存儲機關)。如果這裡使用預設的0時,意思就是寫滿這塊硬碟的所有扇區,如果 你想測的是固定大小時,可以透過設定Maximum Disk Size這個參數來達到。輸入1000就代表會在測試前生成一個大小為1000X512位元組的iobw.tst測試檔案。Starting Disk Sector指的是由硬碟的第幾個扇區開始寫入。(如果設定的Maximun Disk Size數字比目前磁盤系統的緩沖區小的話,測試成績很可能是緩沖區性能,速度會異常高)

# of Outstanding I/O 指的是同時發送的IO請求,預設值是1,一般家用測試不會去修改這個項目的,隻有廠家會去改成32來跑最大IOPS。

4)Write IO Data Pattern(新版Iometer相比2006和2008版多出來的項目)

Repeating Bytes: 生成的IO資料是重複的,比如第一批IO資料是全”A”,第二批是全”B”,這個資料模型是Iometer 2008裡預設使用的,也是最适合SandForce主要壓縮算法的,是以SandForce做廣告時都是用Iometer 2008的資料。

Peseudo random: 緩沖區裡用随機的資料模型填滿,寫入完後再重新生成新的随機資料到緩沖區,造成每次寫入IO都不同。這個資料模型是從最初的版本一直到Iometer 2006預設采用的,非常不适合SandForce主要進行壓縮算法。

Full random:生成一套随機的16MB大小的資料模型到緩沖區。每次寫入IO都會使用這套緩沖區的随機資料模型。(雖然是随機資料,但是由于每次的随機數 據都一樣,是以對采用了副本壓縮技術的SandForce控制器,相當于每次隻需要更新随機資料的索引部分即可,還是能夠壓縮部分資料。)

IOmeter磁盤性能測試指引

1)Transfer Request Size (測試請求的檔案大小)

你要測試的檔案塊大小,比如測4KB随機的就填寫4KB,測128KB持續的就填128KB。

2)Percent of Access Specification (目前規則占此測試中的比例)

如果你測試中需要添加多條規則的話,這個就可以設定比例了,比如50%做4KB随機測試,同時另外50%做128KB持續測試。

3)Percent Read/Write Distribution (測試請求的讀/寫的比率)

目前測試規則的讀取/寫入比率,比如66%讀取的同時34%為寫入,打個比方,我們的作業系統運作時在讀取的時候,背景也在寫入。

4)Percent Random/Sequential Distribution (測試請求的随機/持續比例)

随機和持續占的百分比,比如測4KB随機80%的同時測4KB持續20%。

5)Align I/O on (對齊 I/O到指定大小)

SSD要分區對齊,這裡也是這個道理,一般測SSD都是對齊到4KB。如果設4KB,指的是測試的資料每次都是4KB對齊的。

6)設定規則的全局顯示

IOmeter磁盤性能測試指引

全部設定完了,起個名字,然後最後再看下沒問題即可點下面的OK确認。

1)Run Time (測試時間)

可以設定測試的時間,如果全0代表無限。

2)Ramp up Time

我們知道如果磁盤系統使用陣列卡的話,上來會有個很高的緩存資料,為了保證測試資料的準确性,這裡可以設定一定的時間,這樣測試結果就不會計算這部分時間的資料,得到更真實的測試數字。

IOmeter磁盤性能測試指引

1)Update Frequency (Seconds) (成績更新頻率/秒)

成績更新的頻率,你可以設定每秒更新或者60秒一更新等等。

Results Since (結果從哪個時間段開始)

Start of Test - 由于在進行測試時,每一秒的成績都不同,如果選擇這個選項,那麼Iometer顯示的就是從測試一開始到現在為止的平均值。

Last of Update - 如果選擇的是這個,那麼Iometer就會顯示最後次更新到現在的平均值。(如果你更新頻率為30秒,那麼成績就是這個30秒内的平均值)

2)測試結果顯示區域(圖裡的為預設,可以自己選擇需要的結果)

Total I/Os Per Second 目前規則下,每秒處理的IOPS數。

Total MBs per Second 目前規則下,每秒的傳輸率。

Average I/O Response Time (ms) 目前規則下,平均一次IOPS處理時間。

Maximum I/O Response Time (ms) 目前規則下,最大一次IOPS處理時間。

%CPU Utilization (total) 目前規則下,CPU占用率

Total Error Count 目前測試中,測試出錯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