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想當年丨《阿凡達》公映的那些日子

作者:澎湃新聞

編者按:這裡是一個懷舊劇場。

澎湃新聞的“有戲”版塊,一直以來,都有一個“想當年”的欄目,專事回憶過往的電影和影視劇。我曾經和欄目主編聊過這個欄目的名稱,是不是來自1987年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喜劇電影《嬌嬌小姐》?那是一部不多見的國産馬戲電影,嬌嬌是片中一隻頗通人性的雌性大熊貓的名字。上影廠的老演員史原在片中飾演馬戲團的老團長。每次出場,他都有句口頭禅,“想當年……”

可以說,“想當年”在上世紀80年代飛速變革的中國社會,是文化征候的一個符号。它往往出自老一輩之口,并不一定意味着對當下的批判,傲嬌中卻飽蘸對過往的追緬和無奈。誰能想到,面對現而今的中國電影市場,我們也會有如此的喟歎呢。

11月23日,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阿凡達2:水之道》正式定檔,将于12月16日在中國内地公映。除了長出一口氣的欣喜,我的第一時間反應竟也是,想當年……

想當年丨《阿凡達》公映的那些日子

《阿凡達》劇照

想當年的那年,是2009年年末。電影《阿凡達》全球公映,照例未映先熱,進而成為一個現象級的公共文化事件。彼時,我就是一名電影記者,記得片方安排主創全球通告,倒數第二站便是中國北京。

“大神”卡梅隆沒有駕臨北京前,确切地說是電影還沒在國内公映(2010年1月)前,發行方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邀請在京媒體在小西天中影的影院提前看片。那天,冬日的朔風遒勁,影廳早早就坐滿了人。觀影期間,還不斷有人入場。因為找不到座位,或是忌憚引起别人反感,幹脆就站着,如我。

看片過程,除了有觀衆情不自禁的竊竊私語,很多人預先并不知道,片長竟然是足足162分鐘!而生生在激動與顫栗中,捱過了尿意的折磨。痛,并快樂着。

從影院出來,哈着手,點了支煙,我迫不及待地給報社上司發短信:這片子要火!肯定比《泰坦尼克号》還火!支撐這一觀點的,除了清晰感覺到這無疑是電影工業制作的一次躍升,更是其時,中國電影市場院線改制早已成果斐然。

想當年丨《阿凡達》公映的那些日子

《阿凡達》劇照

一家著名媒體早早就打出了“中國電影收複失地”的标題——現在看,标題還是促狹了些:不是中國電影收複失地,而是中國電影市場的蛋糕在一日日地做大,已經大到了好萊塢的制片公司再也無法忽視的程度。事實也證明如此,《阿凡達》在華票房總收近14億人民币,不僅成為國内首部票房破10億的電影,也是北美地區之外的票房第一高。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中國導演陸川。相較于其他國内同行“矜持”地觀望,快人快語的陸川首映當天就看了電影,并立即把觀後感寫在了個人部落格上,“牛!”“兩個禮拜前在江志強老師面前盛贊《2012》的數字特技,江老闆淡淡地丢了一句話:‘《2012》的導演看了《阿凡達》隻有磕頭。’我極其懷疑,能好到這種地步?看了,信了。這是一場大師級的視覺盛宴,是絕不可錯過的一次夢境旅行。”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陸川對《阿凡達》的評價是:一個簡單的電影,故事大緻可以描述為反殖民主義(非洲/印第安)+神雕俠侶+環保主題。除了對影片的贊賞,陸川還察覺到國内影片與好萊塢影片的差距,“《阿凡達》讓我知道,我們差的不是技術,技術是可以拿來的,我們電影的情懷和簡單的美好距離有多遠!面對《阿凡達》的純淨,我們應該羞愧。”他毫不掩飾對這部電影的推崇,“喜歡就該喊出來!”

這讓我想起了作家池莉在新千年後一部小說的名字:有了快感,你就喊!

想當年丨《阿凡達》公映的那些日子

《阿凡達》劇照

《阿凡達》當年國内上映到底有多火呢?這是全球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3D大電影,而彼時IMAX影音系統國内落地,大都在科技館等公益機構。當時北京隻有3家IMAX商業影院,坐落在北京草場地(聽名字就能覺出空曠)的中國電影博物館在2008奧運前開幕,而後一直不溫不火,門前車馬稀。但自開售《阿凡達》IMAX電影票以來,1500多張電影票在半個小時内就會售罄,該影院還史無前例地放映了午夜場!

想當年丨《阿凡達》公映的那些日子

2010年1月7日,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阿凡達》在中國内地上映,大批觀衆蜂擁而至中國電影博物館,這裡号稱京城最大的巨幕放映廳(IMAX銀幕)卻一票難求。人民視覺 圖

而當時隻有一家IMAX影院的上海,電影票搶購難度更大。上海市民冒着嚴寒淩晨排隊購票,隊伍長達百米上了社會新聞。由于電影火爆,票價也水漲船高,IMAX票價原本在120元左右,後來漲到近200元。再後來,不少在和平影都門口逡巡的“打樁模子”張口就是上千,照樣有人趨之若鹜。

《阿凡達》的上映,帶動了國内院線的産業更新。觀衆自此學會了在IMAX、IMAX3D、真假3D、杜比3D全景聲、中國巨幕以及CINITY等影廳名詞前挑挑揀揀。而綠幕、CGI(電腦成像)技術、動作捕捉、面部表情捕捉等拍攝手段,也在日後被中國同行們實踐推動至今。與此同時,見賢思齊,慢工出細活的“卡氏工作法”,更在日後成為他們拍攝重工業電影的對标标的。

想當年丨《阿凡達》公映的那些日子

《阿凡達》劇照

原來早在1994年,《真實的謊言》(那也是一部在華公映過的現象級電影)公映當年,卡梅隆就提出了關于《阿凡達》長達80頁的劇本論述。而在2006年,他為了逐漸完善劇本,甚至找來了南加州大學的語言學家,從埃塞俄比亞語和紐西蘭毛利語中汲取發音和構詞特征,創造了片中納美族人的語言。

《阿凡達》主創的中國媒體見面會,也是卡梅隆第一次正式在中國亮相。他的身旁是自《泰坦尼克号》起,便綁定合作的制片人喬恩·藍道。彼時,類似的合作組合,在國内有以“一個種蘿蔔、一個買蘿蔔”自诩的張藝謀和張偉平,而後兩者早已反目成仇。已經記不得卡梅隆當天都說了什麼,但他提到片中懸浮在空中的哈利路亞山,靈感竟然來自中國湖南張家界的“南天一柱”,倒是頗令不少國人與有榮焉。

想當年丨《阿凡達》公映的那些日子

2009年12月23日,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制片人喬恩·藍道在北京出席《阿凡達》宣傳活動。人民視覺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