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5年前,這部風靡台灣的紀錄片是怎麼誕生的?

作者:庖丁解news

海峽兩岸實作“三通”以前,在相當長的時間内,大陸同胞和台灣同胞都處于彼此陌生、隔離甚至敵對的關系中。

在台灣當局兩岸政策阻隔的困難條件下,中新社與台灣藝人淩峰合作拍攝的系列紀錄片《八千裡路雲和月》(以下簡稱《八千》)的誕生,創造了行遍大江南北、橫貫荒漠西東的奇迹,成為當時打通兩岸交流的“第一班列車”。

目前豆瓣評分高達9.1分的《八千》,是台灣首檔介紹中國大陸風土民情的電視節目。

35年前,這部風靡台灣的紀錄片是怎麼誕生的?

内容涵蓋人物、文化、古迹、風景、音樂舞蹈、雜技國術、民情風俗以及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用全方位、多角度的創新方式,展現出祖國大陸的壯麗山河與風土人情,感動、感染了無數的台灣觀衆。

35年前,這部風靡台灣的紀錄片是怎麼誕生的?

第一支踏上大陸的台灣電視團隊

1987年2月,《八千》創意在台北的一家茶館内悄然誕生。四名核心初創人員皆未曾到訪大陸,但都對制作這個要揭開大陸神秘面紗的節目一拍即合。半年後,《八千》團隊啟程前往大陸。

由于當時兩岸關系尚未“解凍”,外景團隊隻能以不同方式分批進入大陸,開始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拍攝之旅……

35年前,這部風靡台灣的紀錄片是怎麼誕生的?

作為台灣第一支踏上大陸的電視工作團隊,《八千》外景隊在北京、廣州等‍城市都受到了盛大歡迎。

《八千》外景隊通常由四人組成,主持人、導演、攝影師及企劃各一,若偶有變動,大陸方面會指派中新社或僑辦随隊協助工作。

然而,拍攝的艱辛遠超主創和外景團隊想象,在馬不停蹄的三四個月的拍攝期内,大家沒有周末和假期。“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馬”,拍攝取景範圍自富庶江南至漠北戈壁灘,覆寫極熱地區至高寒地帶,隊員的體力與适應能力都受到嚴峻的考驗。

按照計劃,每天要拍出一個小時以上的素材,這使得隊員們即使招風寒、瀉肚子也得抱病工作。一趟下來,所經曆感受到的風霜塵土,遠遠不止八千裡。

除工作外,閑暇時間想家、寂寞是每位團員必然曆經的考驗。特别是在偏遠地區時,隊員們并無其他消遣方式。

截至1988年3月,第一階段拍攝計劃完成,外景隊共跑了三十餘個地方。四個月,經過各方努力,拍攝成果最終回到台灣。

35年前,這部風靡台灣的紀錄片是怎麼誕生的?

第一家合法制作

大陸節目的台灣公司

然而,拍攝完成僅僅是《八千》的起點。為使《八千》順利播出,主創團隊和當時的台當局新聞主管部門的鬥智鬥勇才剛剛開始。在“廣播電視法”的禁令下,台灣僅有的三家官方電視台都無法播出有關大陸的節目。

主創團隊通過在島内各地試播、在各種刊物上寫文章、在電台演說等方式,不斷為突破“禁忌面”制造聲勢。

35年前,這部風靡台灣的紀錄片是怎麼誕生的?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1989年4月,台灣當局新聞主管部門宣布開放赴大陸制作電視節目。已經拍攝了七百多支錄像帶的《八千》主創團隊匆匆成立“京華文化公司”,成為第一個申請合格赴大陸制作節目的公司。

同年6月,社教節目《八千》第一集在台視播出。可謂曆經多少心酸,才難得換來兩岸的掌聲。

有别于台灣電視節目中常見的愁腸百轉的連續劇與兩黨政争畫面,《八千》給觀衆帶來了全新的内容體驗和罕見的視野震撼:遙遠的蒙古大草原、北京街頭的熱舞青年、新疆的露天彈子房……節目的收視率、火爆度、影響力皆表現出彩。

在台灣同胞心裡,大陸同胞不再是“紅五類”“牛鬼蛇神”。《八千》把“大陸”二字,從抽象的政治概念轉變為無與倫比的美景、樸實善良的同胞和先前不曾想象過的具象内容,在理性和良性的溝通互動中,增進了兩岸同胞對于彼此的了解。

35年前,這部風靡台灣的紀錄片是怎麼誕生的?

第一次使用巧妙方法

制作電視節目

初到大陸,《八千》外景隊面對琳琅滿目的自然、人文風光新鮮不已,毫無章法地即興拍攝。幾個星期後,他們便摸索出見機而行、臨場搶拍的拍攝方式:攝影師在汽車一停即抱機一躍而下,一邊搜尋目标,一邊聽從導演的安排,随時準備架機開拍。

使用如此方法拍攝出來的鏡頭自成一格,靈活、生動而不落俗套,成為節目叫座的原因之一。然而,這其實是一群對大陸極好奇的人想出來的方法,反倒“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差別于通常先有劇本再拍攝、剪接,最後配音的程式,《八千》團隊先在大陸進行大量拍攝,再将觀點切入完成初稿交給導演剪接。導演依此選出背景音樂,完成初剪,同時根據相關文史資料撰稿,最後再錄入旁白和做細節修定。這種别樣的制作程式難度高,要求各環節負責人默契度極佳、基本功極強,還需要撰稿者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史素養和語言組織能力。

35年前,這部風靡台灣的紀錄片是怎麼誕生的?

但也正是這個方法,讓《八千》龐雜的素材變成一檔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視節目,彰顯出敏銳的洞悉力和少見的理性精神。

客觀來說,節目契合了台灣觀衆對海峽彼岸資訊的迫切需要,且又在時間上搶得先機,一路靈活運用“打帶跑”的造勢政策,為其奠定了成功基礎。

主觀而言,主創團隊的出衆表現、解讀畫面的特别能力以及攝制過程中的非常辦法,才是使《八千》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35年前,這部風靡台灣的紀錄片是怎麼誕生的?

結語

一百多集的《八千》在播出的兩年中,一直是台灣地區電視收視率最高的社教節目。在這一漫長而艱巨攝制的工作中,衆多電視、文化工作者用心血和汗水,借助有深度的畫面、廣博的曆史知識、厚重的感情和表達能力,共同凝聚成一道跨越海峽的媒介。

35年前,這部風靡台灣的紀錄片是怎麼誕生的?

《八千裡路雲和月》走過的路不止八千裡,《八千》更像是一座橋梁,帶來同脈同源的溫情,在神州大地犁拓出更深刻的印迹。

圖檔來源:《八千裡路雲和月》百集風華錄

特别顧問:王楠(中新社原影視部副主任)

編輯:魏園 趙怡萌 蘇卓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