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東鋼鐵俠:伊朗為何如此亮眼

作者:騎自行車的不走先生

俄烏沖突已經持續半年之久,在這看似俄烏雙方的激烈較量中,暗流湧動,多方勢力在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對抗,随着時間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對局者開始浮出水面,讓這場戰争的結局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不斷增加。

而據烏克蘭方面的消息,俄羅斯和伊朗早在夏天就簽署了向俄羅斯提供1750架無人機和Mohajer這兩款無人機的合同,首批傳遞給俄羅斯的無人機約為350架,而第二批約為250架。俄羅斯和伊朗方面并沒有承認這一消息的真實性。

11月5日,伊朗外長阿米爾·阿蔔杜拉希揚承認曾向俄羅斯提供無人機,這一事件的真實情況可能十分複雜,卻讓伊朗無人機進入了大衆視野。也讓伊朗這個神秘的國家賺足了大家的眼球。

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伊朗地處西亞東部,這裡是亞非歐三大洲之間的中心地帶,總面積164.8萬平方公裡,是全球第17大國家,相當于4個伊拉克,朗北鄰中亞和高加索,南瀕波斯灣和印度洋,東接南亞次大陸,西連阿拉伯世界,是歐亞大陸幾大地緣政治闆塊的交合點。

中東鋼鐵俠:伊朗為何如此亮眼

伊朗地圖

伊朗控制着海灣北岸狹長的海岸線及其咽喉霍爾木茲海峽,這是中亞通往印度洋唯一的通道。伊朗是裡海和波斯灣兩大世界級油田之間的橋梁,是世界第四大産油國、第二大天然氣儲量國。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條件。

考古研究發現,早在8000年以前,在紮格羅斯山脈附近,就有大量的農業活動痕迹。4000年前,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埃蘭人,組成了一系列的部落聯盟,它的原意是“高地”,它們逐漸擴張,2500年前埃蘭人在卡倫河流域建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超級大國。西起希臘、馬其頓和色雷斯,南至利比亞和埃及,北至高加索,東至旁遮普。至今伊拉克、中亞、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都屬于波斯文化圈。在中東地區,隻有波斯語和希伯來語是2500年來延續至今的語言,是一個文明文化延續千年的文明古國。

一直到公元前639年,埃蘭被亞述帝國所消滅,之後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米底王國和波斯帝國等國家,經過幾千年的變遷,創造了一系列不朽的文化。

艱難的鬥争

伊朗的曆史既偉大又苦難。伊斯蘭革命後,伊朗不幸被美國貼上了“邪惡軸心”的标簽,被西方媒體深度妖魔化,這是西方操縱輿論進行抹黑的結果,也是西方霸權主義的一個鮮明的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英美等西方勢力的扶助下年輕的巴列維王朝重歸伊朗王座,在這段時間裡,伊朗和美國處于蜜月期,20世紀60年代初,年輕的沙阿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發動了一場雄心勃勃的工業化、現代化運動——以王室顔色命名的“白色革命”,白色革命是一項目标宏大、内容龐雜、行動草率的社會改革運動,它像是一場飛來的革命,充斥着對西方社會的向往和對本國曆史、國情的忽視甚至蔑視,以強制性的、一攬子的手段推行一切被認為是“好東西”的改革。他忽視國家的曆史傳統和各階層人民的需求,推行了一整套私有化的改革措施,從土地、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入手,但本質是一次資産階級革命,并為真正獲得人民的支援,反而是激起了國内各階層的不滿和反對。

雖然很多人鼓吹巴列維時代是伊朗近代以來最自由、最開放的時代,但是這種自由和開放是有代價的,或者說,這種自由開放隻是屬于上流貴族和王室成員。

中東鋼鐵俠:伊朗為何如此亮眼

巴列維時期的伊朗女性

巴列維的改革隻是為了緩和沖突,并沒有真正改變伊朗底層人民窮困的生活現狀,有不少改革項目華而不實,浪費大量資金,甚至有的項目反而給人民帶來危害。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伊朗産生了一群與王室和外國公司相勾結的暴發戶——官僚買辦資産階級,造成社會的兩極分化。巴列維敞開國門,任西方文化像潮水般湧入伊朗社會,與伊斯蘭傳統文化發生沖突。大規模擴充軍事實力,給伊朗經濟帶來沉重的負擔,人民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保證。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深度依賴美國,在1972~1976年,伊朗向美國訂購軍火的款額達104億美元,用以維護王朝的專制統治。

1979~1980年,伊朗成年人識字率僅36.5%,而伊朗婦女人均受教育年限僅1.3年,有80%的成年女性是文盲。農民大量流入城市,大批勞工失業,土地和工廠等資産都集中到了王室和大資本家的手中。王室過着紙醉金迷的腐敗生活,整日舉辦慶典、高檔舞會等活動,為了打擊國内的反對派,王室設立了專門的特務機關來監視國民。

西方文化盛行,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量湧入,色情、淫穢、兇殺書刊和影視劇泛濫,賭場、妓院公開活動,西方式酒吧、夜總會争利于市,大量婦女成為了犧牲品,社會風尚敗壞,沖擊着伊朗固有的伊斯蘭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引起國内穆斯林的普遍不滿。

山雨欲來風滿樓,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導火索是1978年1月7日刊載的一篇抨擊宗教領袖拉霍梅尼的文章。文章刊登後,立即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人們紛紛走上街頭,遊行表達自己的不滿,形勢一發不可收拾,不斷蔓延和激化,最後形成全國性的反國王抗議示威活動。1978年8月,德黑蘭爆發了有上百萬人參加的示威遊行。此時,巴列維急切等待着美國的支援。當巴列維調集軍隊準備以武力鎮壓反國王運動時,美國為了保持它在伊朗和中東的長遠利益,要求巴列維向反對派做出讓步,以平息政治風潮。此時,腐朽的巴列維王室已經成為了美國的又一個“棄子”。随着80%的石油勞工加入罷工,伊朗局勢進一步惡化。

在美國的要求下,巴列維任命親美的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古拉姆·禮薩·愛資哈裡将軍為首相,組成軍政府。軍政府也無法壓制如火如荼的反國王運動,12月,首都德黑蘭爆發了百萬人參加的反國王大遊行,軍政府很快垮台。

1979年1月16日,巴列維攜帶他的家屬去國外“長期度假”,巴列維王朝從此名存實亡,2月1日,霍梅尼從巴黎回國,受到上百萬人的熱烈迎接,2月5日,霍梅尼任命“自由運動”上司人邁赫迪·巴紮爾甘為總理,組成“伊斯蘭革命臨時政府”。得到了人民的擁戴和支援。2月12日,巴列維王朝走向了終結。美國在伊朗幾十年的投資宣告破産,伊朗和美國的梁子算是結下了!更别說讓美國人破防的伊朗人質事件

伊朗人質事件:激烈的伊美沖突

經過不懈的鬥争,伊朗人建立了一個自己當家做主、沒有外國人幹涉的政府,這是人民的選擇。但是美國并沒有放棄對伊朗的企圖。最典型的就是1979-1981年的伊朗人質事件。

在伊朗國内,有着強烈的仇美情緒,很多人都認為,美國是伊朗政局動蕩以及走向腐化的幕後黑手,事實也正是如此。在1979年,美國允許流亡海外的巴列維前往美國,更是點燃了伊朗人的憤懑,伊朗政府對此激烈反對,數千名德黑蘭的學生将美國大使館包圍,高呼反對美國的口号,11月4日,憤怒的學生翻過了圍牆,沖進了大使館,還沒來得及撤退的大使館從業人員和機密檔案,都落在了學生手中,66個美國人成為了俘虜。

大使館的美國國旗被學生們撕下,燒成了灰燼,升起了象征伊朗伊斯蘭文化的旗幟。消息傳開,震驚了全世界,狠狠地打了美國人的臉。

中東鋼鐵俠:伊朗為何如此亮眼

被扣押的美國人

伊朗人質事件發生後,美國上下一片嘩然,盡管卡特政府第一時間對伊朗施加了經濟和外交制裁:1979年11月12日起終止從伊朗進口石油;一些伊朗人被美國驅逐出境;大約價值80億美元的伊朗人的在美資産自1979年11月14日起被當機。但是,依舊難以抵消由此而産生的負面效應。伊朗人在使館内發現的檔案顯示,美國人确實幹預了伊朗的内政,使館被俘人員也常常被蒙着眼睛拉到大街上遊行,周圍都是伊朗群眾的指責和呵斥。

雖然伊朗政府并沒有策劃闖進大使館的行動,在事件發生後,他們聲稱這是對伊朗支援巴列維以及幹涉伊朗内政的報複,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同時為幹涉行為道歉。同時指出,隻要有任何營救行為,就會處決所有的美國人。

高傲的美國人自然不會答應伊朗人的要求,1980年4月7日,美國宣布和伊朗斷交,第二天,伊朗宣布和美國人斷交。在此之前,伊朗人釋放了14名婦女、非裔美國人和一位病人,表達了自己的善意。

可是粗鄙的美國人并不領情,1980年4月22日,美國總統卡特下令實施“藍光計劃”,派出特種部隊,進行武力營救。在經曆了飛機失事、營地暴露、飛機相撞等諸多意外後,卡特不得已宣布行動失敗。卡特的支援率在美國一落千丈,直接影響了了其連任。

中東鋼鐵俠:伊朗為何如此亮眼

美國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

不過美國人也有成功的案例,在伊朗人闖進大使館的時候,6名美國從業人員趁亂躲進了加拿大使館并一直被藏匿。CIA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策劃了一個大膽的行動:派情報人員托尼·門德斯僞裝成一個拍攝科幻片的導演,前往伊朗,以拍攝電影考察為名,将被困的6名美國人經過僞裝身份後,堂而皇之地帶回美國。為了吹噓這一事迹,本·阿弗萊将其改編成了電影《逃離德黑蘭》,由本·阿弗萊克、布萊恩·科蘭斯頓、艾倫·阿金、約翰·古德曼領銜主演,并獲得了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美國的輿論宣傳能力和意識形态輸出能力可見一斑。

中東鋼鐵俠:伊朗為何如此亮眼

《逃離德黑蘭》劇照

随着時間的推移,形式對美國人愈加不利,幾個意外的發生讓死局有了生機,1980年7月,在美國治病的巴列維一命嗚呼,伊朗失去了扣押美國人的一個理由,9月22日,薩達姆指揮伊拉克空軍轟炸了包括德黑蘭在内的15座城市和軍事基地,震驚世界的“兩伊戰争”爆發,伊朗面臨着更加嚴峻的危機,伊拉克的背後是勃日列涅夫上司的蘇聯,同時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抗是伊朗無法承擔的。

第三個變化發生在美國國内,伊朗人質事件”拖延了一年多,美國在國際上備受挫敗,人質危機加深了美國人的恥辱與憤怒,而卡特的“道義外交”對此一籌莫展。卡特政府再也沒能從這次危機中振作起來。11月,共和黨人羅納德.裡根擊敗卡特,成為了新的美國總統,他在競選中就表示,将對伊朗采取更加強硬的措施,這肯定是伊朗不願看到的。

在經過對此秘密談判後,美伊雙方達成協定,由阿爾及利亞方面派出飛機,将52名被扣押的美國人送回美國,伊朗不需要做出任何賠償。

曆時400多天,伊朗人質事件畫上了句号,但是美國和伊朗的對抗并沒有結束,直到今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