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洲觀察丨零關稅 雙赢的選擇

作者:海峽網絡

自2022年12月1日起,中國将對原産于貝甯、布基納法索、幾內亞·比索、阿富汗、賴索托、馬拉威、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坦尚尼亞、烏幹達和尚比亞等10個最不發達國家的98%稅目産品實施零關稅。屆時,将共有26個國家享受該特惠稅率。

非洲觀察丨零關稅 雙赢的選擇

△零關稅待遇時間線

原來享受這些特惠稅率的國家都為“最不發達國家”,而且大多數集中在非洲大陸。從時間線可以看出,中國從2008年開始就逐漸在擴大最不發達國家輸華零關稅待遇産品範圍和特惠稅率實施國家範圍。而相關政策推行的十幾年中,為中非的雙邊貿易帶來了增長和活力。2007至2009年中國從最不發達國家進口額從238億美元增至274億美元,年均增長15.5%;2021年,中非雙邊貿易總額同比增長35.3%。其中非洲地區對華出口達1059億美元,創下了曆史新高。

這樣的政策對非洲大陸上的“最不發達國家”意味着什麼?

最不發達國家的概念最初出現于1971年11月18日的聯合國第2768号決議案。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每三年根據發展政策委員會的建議對“最不發達國家名單”作一次審查。目前全球有46個最不發達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些國家的居民面臨着陷入更高程度貧困的問題,國内有75%以上的人口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比如,莫三鼻克2021年的人均GDP僅有500美元。

聯合國認為最不發達國家需要國際社會給予最高程度的關注,并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呼籲要大力增加開發中國家的出口,以期到2020年使最不發達國家的全球出口份額翻一番。由此可見促進貿易是一項幫助最不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實作可持續化的重要工具。而這些國家的出口産品則更多地集中在少數低附加值産品上,其中60%是來自農業、漁業和采礦業等行業的初級産品。而中國不斷擴大特惠稅率的稅目,并且為非洲國家開通“綠色通道”正是在為非洲大陸上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助力賦能,讓貧窮國家獲得了參與國際貿易和進入市場的機會。

目前,在已經簽署完98%稅目進口産品零稅率的26個最不發達國家中,有18個國家來自非洲大陸,這18個國家都是面臨嚴重的可持續發展結構性障礙的低收入國家。他們人力資産水準較低,他們在制造業、服務業、電子商務等産業方面的發展都遠遠落後,國内大多數人口仍然在從事農業生産活動。是以通過加強與這些國家的農業合作,優先考慮來自非洲地區的農産品,并給予這些農産品優惠稅率,才是幫助非洲最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務實做法。

當最不發達國家的小農戶和大農戶看到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和零稅率的優惠政策,不僅可以刺激他們的生産動力進而提高家庭收入;同時也會增加他們對農産品生産和加工的改革與投資,進而帶動更多農業産品的出口機會。此外,市場需求的擴大可能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參與生産,婦女将減少家務勞動時間投入生産,進而産生勞動價值實作對非洲婦女的經濟賦權,改變性别不平等等社會問題。積極推動非洲國家出口農産品更有利于改變非洲國家以能源和礦産資源出口為主的貿易形式,推動非洲貿易更加平衡健康發展,進而實作可持續發展。

享受98%稅目零稅率的國家怎麼看待這項優惠?

2022年11月4日,坦尚尼亞總統哈桑結束了對中國的國事通路。坦尚尼亞當地對本次通路取得的成果進行了廣泛的報道,在出訪成果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允許坦尚尼亞種植的牛油果進入中國市場。坦尚尼亞園藝協會的負責人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次哈桑總統的通路打開了近1.5億美元的中國牛油果市場,為坦尚尼亞成千上萬的牛油果種植者帶來了希望。而牛油果正是在零稅率的商品清單中。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也從坦尚尼亞達累斯薩拉姆的一位農産品出口商魯塔姆布卡(Rutambuka)處了解到,坦尚尼亞的農民在看到中國将對坦尚尼亞實行98%稅目商品零稅率的消息後都感到開心,這大大增加了他們種植相關農産品的積極性。

馬拉威農民聯盟(FUM)主席弗裡頓·恩喬洛莫萊(Frighton Njolomole)也表示該協定将在促進馬拉威農業發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農民們非常高興,因為我們現在知道,我們在田地裡辛勤工作,收獲之後不會有那麼多問題了。因為我們将開始出口,而且将是免費的,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大國擔當

中國一直在踐行國際社會對最不發達國家發展肩負的責任,幫助最不發達國家增加對中國的出口。自提出對最不發達國家實行優惠稅率以來,一直緻力于擴大最不發達國家輸華零關稅待遇産品範圍,積極推動與相關國家簽署檔案。結合非洲的自身特點,推動了建構高水準中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同最不發達國家共享市場機遇。這樣的政策是中非合作攜手擺脫貧困的落地行動,踐行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

機遇目前,就連非洲各國大使都紛紛走進直播間開始了帶貨首秀,為自己國家的産品争取表現機會。

非洲觀察丨零關稅 雙赢的選擇

△“全球國貨之光”系列直播帶貨節目海報(資料圖)

目前,中國是非洲農産品出口第二大目的地國,近年來非洲對華農産品出口年均增速達11.4%。2021年,非洲對華農産品出口額同比增長18.2%,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農産品進入中國。從芝麻到黃豆,從咖啡到牛油果,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餐桌,還為非洲地區的農民增加了收入,實作了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的互利共赢。

機遇和挑戰永遠并存

然而,這也并不是說非洲這些最不發達國家出口農産品到中國就會一帆風順。由于這些非洲國家生産方式群組織銷售等環節都相對落後,生産方式以小農戶經營模式為主,難以形成規模和體系;缺少資金和投資等因素導緻加工環節沒有成熟技術,更依賴手工加工,是以雖然現在有了一個很大的中國市場在面前,但組織銷售的工作依然難以開展。

總台記者從坦尚尼亞農産品出口商處得知,他們在組織收購方面需要更深入地尋找貨源以達到出口裝箱量;而馬拉威等國也擔憂中國對輸華農産品較為嚴格的檢驗檢疫标準,可能成為非洲國家出口農産品的一道門檻。

對于這些能夠預料到的困難,中非雙方都在積極努力。一方面,非洲國家通過宣傳擴大出口農産品的種植規模,積極提高農産品的加工品質。比如坦尚尼亞政府計劃投資30億坦尚尼亞先令(約1000萬元人民币)計劃建設兩個牛油果加工廠來滿足牛油果的出口需要;另一方面,中國方面也在給非洲農産品輸華提供支援。比如為獲準輸華農産品生産企業提供便利注冊,采用視訊檢查等靈活方式,湖南省還允許埃塞俄比亞航空開通埃塞俄比亞首都到長沙的新貨運航線,希望打造中非貿易物流中心。

相信通過中非之間在政策、技術、物流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包括農民、出口商、政府等非洲輸華農産品各方面的參與者都将以更積極的心态迎接挑戰,克服困難,探索出未來更多非洲優質特色農産品出口可能性。(總台記者 史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