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文題目:懂得(3篇)

作者:戰江國文
作文題目:懂得(3篇)

一 作文題目

2022年湖南衡陽中考作文題目:懂得

魯迅在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中,懂得了正直與嚴謹;莫懷戚在田間散步時,懂得了責任與擔當;史鐵生從潑潑灑灑的北海菊花,懂得了母愛的深沉和生命的堅強;梁衡從奔騰不息的壺口瀑布,懂得了中華民族的柔中有剛、勇往直前......

生命就是在不斷地經曆和懂得中逐漸成長。請以“懂得”為題,寫一篇文章,叙寫自己的親身經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二 審題

這是一篇命題作文。請以“懂得”為題,寫一篇文章。審題可知,題目的關鍵詞就是“懂得”,那麼,“懂得”了什麼,後面隐藏的關鍵詞更重要,這才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地方。是以“懂得”了什麼是幸福,“懂得”了什麼是感恩,“懂得”了什麼是自愛,“懂得”了什麼是愛國……

選取生活中的小事,采用合理的結構,生動的語言,叙述、議論、抒情、描寫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有真情實感,以此來吸引讀者。行文構思中,可以采用題記式,可以層層深入式,可以總分總寫成議論性的散文。文中多采用細節描寫,适當加入修辭方法,避免平鋪直叙。

三 優秀範文

【一】懂得

樹葉落盡的季節,我在冰涼的泥土裡埋下了一粒玉米種子。

在我用心挖好坑并準備把種子放入的時刻,爸爸說:“現在種下去是不會發芽的,等到春天再種吧!”我沒有理會,固執地把種子放入并用泥土蓋好。在爸爸無奈的目光中,我站起身,并在松軟的泥土直踩了幾腳。别人都在春天播種嗎?為什麼我要和他們一樣?我隻是想:那片春夏熱鬧過的土地,也許此時已很孤寂了吧!那麼,将一粒種子種下去和它作伴,不是更好嗎?

人們總是在給予的同時期待着,索要着,他們付出了就一定要求回報,他們太看重播種後收獲豐收的喜悅心情,而忽略了播種那一刻的心情。大地是需要一粒種子埋入它的體内,隻屬于它自己。我懂——因為我也是孤寂的。隻是,誰來懂我?走了很遠後回頭,發現爸爸還站在原處,呆呆地。我明白自己剛才的态度深深地傷害了爸爸,可他卻沒有責怪。隻是想刻意地去忘記,忘記昨天、明天、後天,忘記自己,忘記一切!

入冬後的不久,我已淡忘了那一粒被我固執埋沒的種孔子。直到春天的那一抹綠意悄悄爬上枝頭,爸爸催我去澆水。澆水?我一臉迷惘。爸爸笑着說:“你去年秋天不是種了一粒種子嗎?是該澆水了。”我終于記起了深秋的那一幕。

突然有一天爸爸告訴我種子發芽了!對于父親的話我毫無反應。爸爸拉我出門,我跟在他身後,懶懶地挪動着腳步。站定後,我真的看到一株嫩綠的幼苗在風中沖我微笑。

我是想微笑的,可我的眼眶終于沒有止住沸騰的淚水。望着身邊的爸爸,我哭了,徹底地哭了。

那一刻,我明白原來自己并不孤寂!

那一刻,我懂得了什麼叫做幸福!

隻是,他并不知道,那粒種子是從煮熟的玉米上掰下來的,并不可能發芽!

真正見到的幸福正如此,愈深愈無聲。天地間每一個角落都傳遞着幸福的資訊,它讓我們懂得:幸福的世界真好!

【二】懂得

小時候,就喜歡黃昏。那時的喜歡很單純,落日的裙紗延伸得很遠很遠,整個天空都是柔和的餘晖,孩子的踏闆車與歡笑的聲音,缥缈在廣闊的天空裡,那是一天中最輕松快樂的時候。

漸漸地,對黃昏的了解有了一些新的内容。黃昏開始在那些我讀的詩詞文章裡出現,對黃昏的感受也跟着變了。在學校裡學詩,常常是些充滿凄凄悲悲的句子,像什麼“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從此,放學的時候看到夕陽的光暈落在自己身上,落在街旁的行人、路邊的花草上,總感覺有種說不出的感傷的美的沉醉,多了些明明無事卻少年強說愁的矯情,明明不懂卻強說懂的做作。

現在,又大了些,踏進青春的門檻,黃昏不變,看向它的眼神和情感還真是有了些變化。雖然隻是個中學生,涉及到無非是學習和生活中的小事,每日裡的心境也有不同。考了個好成績會激動興奮,遇到了挫折會憂郁難過,還有其他零零星星的小事,都會影響我這樣一個女孩的心境。

黃昏,或用晚霞襯托我的開心,或用靜默安慰我的彷徨感傷,給了我獨處思考的時間。每天放學時,看到喧鬧的城市在黃昏時變得輕柔、安靜,想着自己一天的心境,真覺得黃昏是最暖心的慰藉,不急不慢的伴着我的腳步,恰到好處地送我回家。

于是,在這一日一日的黃昏之中,我增加了許多細膩的情感,逐漸想通了許多的事情,也了解許多的道理。

黃昏,這個一天中最慢也最美的時候,是每個日子的總結,按時到來,波瀾不驚;黃昏,像一支永恒的蠟燭,默默燃燒,你隻有細緻地去感受,才能意識到它的存在。

每一天有每一天的黃昏,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黃昏,每一代生命有每一代生命的黃昏,而正因有黃昏,才有日出扶桑的光芒;正因有黃昏,才有生命的反思和甯靜。

在時光的遞進裡,漸漸懂得,那最溫柔以待的景,是黃昏。、

【三】懂得

一張張小小的相片将我帶到平生無法到達之處,美景在相片中熠熠生輝。一直以為拍照是最容易的,隻要“咔嚓”一下,就能網住天下美景。當我接觸相機後,我才懂得……

記得在我六七歲時,父親帶我去參觀攝影展,那是與攝影的初次相遇。

年幼無知的我在一張張或生動或絢麗的,抑或引發無限想象的照片裡穿梭,仿佛置身一場時空的盛宴,一回首一次春秋冬夏,一眨眼一處海角天涯。

自那時起,我便喜愛上了攝影,常常捧着相機,透過鏡頭看這個紛繁的世界,認為手中這有魔力的小盒子會将那些我珍愛的風景裝起來,好好收藏。随手按下快門,我沉醉且滿足于那些模糊的色塊,認為攝影不過如此罷了。

國小四年級時,我與攝影這位“老朋友”有了深入了解。

那時,攝影老師常常帶領我們拍攝校園裡的一草一木,教我們拍遠景、近景、特寫。早已“深知”攝影的我懷着不屑的心态……

直到站立使我的腳微微脹痛,蹲、跪使我的膝蓋發酸發麻,我才隐隐察覺攝影并非一件易事。即使是有了善于發現美的雙眼,想要捕捉那美的瞬間也實屬不易。

真正了解攝影是初二的那次學工體驗。在專業攝影老師的教導下,我們右手握着相機,左手成三角狀托着鏡頭,獨獨一個标準姿勢的學習就使我僵持了十幾分鐘,發酸的手腕,僵直的手指,我深深意識到了攝影的“困難”。

接着是攝影時的各種技法:推、拉、搖、移。隻是手心的微微一顫,之前的各種努力就功虧一篑。按快門的手在顫抖,托相機的手在顫抖,精細的動作使我的全身忍不住顫抖,心中回蕩着一個細微的聲音“小心,穩住”,托着相機,我猶如呵護着一朵蒲公英,怕那生命一吹即逝。

我開始為自己幼時的無知感到愧疚和可笑了。經曆了,我才漸漸懂得沒有什麼事情的學習是輕而易舉的,小小的相片背後,傾注了攝影師的心血和努力。

生活中很多事情亦是如此,隻有體驗了,才會明白,隻有經曆了,才會真正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