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日一動物:鳄蜥 「è xī」

作者:天外來客81
每日一動物:鳄蜥 「è xī」

鳄蜥

每日一動物:鳄蜥 「è xī」

【動物簡介】:

鳄蜥(學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是鳄蜥科、鳄蜥屬的爬行動物。是爬行動物中比較古老的一類,體長15-30厘米,尾長23厘米左右,體重50-100克,身體可以分為頭部、頸部、軀幹部、四肢、尾5個部分。頭部較高,頭部和體形與蜥蜴相似,頸部以下的部分,特别是側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狀的鱗片,又有許多黑色的寬橫紋,則又很像揚子鳄,是以被稱為鳄蜥。

生活在山間溪流的積水坑中,晨昏活動,白天在細枝上熟睡,受驚後立即躍入水中。每年6-8月份繁殖,卵胎生,11月至次年3月冬眠。食物以昆蟲為主,也吃蝌蚪、蛙、小魚、蠕蟲。産于廣西大瑤山和越南,瑤山鳄蜥為中國特産。

每日一動物:鳄蜥 「è xī」

【形态特征】:

鳄蜥的全身為橄榄褐色,側面較淡,染有桃紅或桔黃色并雜有黑斑,背部至尾巴的端部有暗色的橫紋,腹面呈乳白色,其邊緣帶有粉紅色或桔黃色。頭部前端較尖,後部為方形,略呈四棱錐形,頂部平坦,平鋪着不顯著的細鱗,近吻端的鱗片較大,顱頂部的中央有一個明顯的乳白色小點,稱為顱頂眼。口寬大,内有1個舌,1對内鼻孔,咽部有喉頭。颌的邊緣密布有同型細齒。舌為肉質,十分肥厚,先端為黑色,呈淺叉狀。眼睛大小中等,瞳孔為圓形,孔的周圍有金色圓圈,也有活動的上下眼臉和透明的瞬膜。在眼睛的後方,頭側的頸溝前方有明顯的鼓膜。頭側部由眼睛輻射出8條深色紋,眼後1條較長,眼下方3條較粗,體側後端黑紋不規則,腹面淺黃有黑短斑紋。尾部有黑色與棕綠色相間的橫紋11-12條,每條約占2節。

頸部明顯,并且與頭部之間有明顯的縱溝分開,在頸溝的後背面有數行較大的凸起棱鱗,中間夾有顆粒狀的小鱗,頸側棱鱗半稀,有灰、黃、粉紅色,于前肢的上前方頸側有一個顯著的圓形黑斑。背腹略扁,背部鱗較少,隻有顆粒狀的細小鱗片散布在大的棱狀鱗片間,棱峪狀鱗片近似縱行于體背排列,并延伸到尾部,行至後肢處則形成規整的兩行排列于尾背兩側。體背有6一7條暗黑色的較寬橫紋,橫紋到達體側時又分為二,在叉狀橫紋間為桃紅色,紅周鑲黑。老年個體的靠近腹面的體側普遍為桃紅色、桔黃色,并夾雜着黑色的棱峪狀鱗片。

尾部側扁,在尾巴背面的兩側各具縱行排列的大形棱峪狀鱗片,中間凹陷似深溝,梭峪狀鱗片在尾巴的基部相距較寬,往尾端伸延則逐漸變窄,但并不彙合。尾巴上有明顯的分節現象,大約有35節,前13節每節的背側有1枚棱嵴狀鱗片,後20節則每節有2枚。尾側及腹面共有8條棱線,向尾端延伸。尾部有10-11條暗黑色橫紋,全身則有明顯的16條寬條紋,軀幹上有5條,胸部和腹部的界限不明顯,年老的個體的橫紋間略為粉紅色。

鳄蜥的四肢較為粗壯,趾端的爪尖細。前肢的上臂較前臂略短,為橄榄褐色,靠體側一面密布突起的粒狀細鱗,顔色為黃白色。指背有小鱗片數行,呈“人”形排列,指長順序為4、3、2、5、1。後肢的上下兩段幾乎等長,趾長順序為1、3、5、2、1。後肢稍後有橫裂狀的洩殖孔,周圍的鱗片呈方形,雄性洩殖腔内有2枚交接囊,雄性和雌性的洩殖腔内均有一對性腺,開口在洩殖腔的外緣,可以分泌特殊氣味的液體。

鳄蜥天生不愛活動,當地人喜歡稱之為“大睡蛇”,它們可以一個月不吃不喝而不影響生存。

每日一動物:鳄蜥 「è xī」

【栖息環境】:

鳄蜥栖居于海拔760米以下的溝谷中,一般都是溪流不大的積水坑。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樹葉葉緣多為鋸齒形,與鳄蜥尾部的缺刻類似。溪溝陰濕,岩石及樹幹的色澤也與鳄蜥的體色類似。這些都為鳄蜥隐藏其中提供了良好的掩蔽作用。

【生活習性】:

鳄蜥夜間多在距離水面的高度為1米左右、直徑為3-7厘米的樹枝上停息。無論叢在揚起的樹枝還是在下垂的樹枝上,它都是頭朝天空昂首匍匐,四肢緊抱樹幹,閉着眼睛,一動不動地假寝,在沒有觸及樹枝的情況下,用手在其背上撫摸卻毫無反應,是以又被叫做“大睡蛇”。但是如果觸動樹枝,它就會立即翻身落入積水坑中躲藏,潛水時間可達20分鐘之久,然後吻部外露水面換氣,或隐避在石穴或樹根下,是以又有“落水狗”的俗稱。

平時很少活動,每天清晨和傍晚出來活動和覓食。食物包括蝌蚪、蛙、小魚、蠕蟲和昆蟲等。發現獵物後,便鼓動着眼睑,伸出小舌頭,悄悄地接近獵物,然後迅速撲上去,用嘴咬住獵物,再慢慢地将獵物整個吞下去。尾能再生,但再生的尾較為短圓,呈黑色,有小的鱗片,但沒有棱嵴,而且不具齒狀的邊緣。它雖然行動不夠靈活,但能捕食陸生的蚯蚓、蝗蟲以及水生的蝌蚪、小魚等。前肢在捕食時有輔助作用。冬季隐藏在樹洞或岩隙中冬眠。

每日一動物:鳄蜥 「è xī」

【分布範圍】:

分布于中國(廣東、廣西、湖南可能滅絕)和越南。

是中國的特産物種,在地理分布上極為特殊,中國最新曾在廣西大瑤山一帶的賀州市裡松鄉姑婆山、昭平九龍鄉、北陀鄉和金秀瑤族自治縣的羅香鄉的平竹、羅蓮、羅丹、羅香、瓊伍大隊部分沖溝附近,以及廣東韶關曲江羅坑鎮發現鳄蜥,而廣西大瑤山發現的鳄蜥又名瑤山鳄蜥。 鳄蜥為中國及鄰近越南的特有種。已知中國現存八個亞群,分别來自廣西省(桂平縣、賀州縣、錦繡縣、昭平縣和蒙山縣)和廣東羅坑自然保護區(曲江縣)。

2003年首次報道了來自越南北部的物種;在這個國家,鳄蜥仍然隻在距最近的中國地區500多公裡的安子峰(Yen Tu Mountain)的東坡和西坡(北江省和廣甯省)為人所知,而且越南亞種群本身被認為是分散的。該物種的海拔範圍為200-1,500米。在越南,它是從海拔400-800米之間的一個更受限制的海拔帶記錄的。

【繁殖方式】:

雄性和雌性從色斑等特征上不易差別,但雄性的色斑大比較多鮮豔。如果捕捉後強壓尾基,則會由洩殖腔孔出現一對短粗的肉棒,是它的雄性交配器官,可以進行體内受精。八月前後是繁殖季節,卵胎生,每次産仔4一8條。在繁殖期,雄性表現出強烈的求偶行為,追逐雌性,并且在雌性面前不停地用前肢支撐起軀體,擺動頭部,顯得異常興奮,并發出唧唧的叫聲,而後迅速用嘴咬住雌性的左側腹部,迫使雌性将軀體後部側翻過來,恰好使其洩殖腺孔與雄性的交接器相對,然後進行交尾,大約交接20分鐘左右,然後分開。

鳄蜥是一種卵胎生的動物,每年8月交配,此後受精卵在雌性體内發育,但并不從母體中吸取養料,懷孕期為9-10個月。翌年5-6月間氣溫回升時,懷孕的雌性鳄蜥從冬眠中蘇醒,然後開始産仔。有時在陸上産仔,也有時産于水中,每産4-8條,在1-2天内産完,未受精卵也在産仔時産出。

剛出生的幼體的體長為10.5-13厘米,體重為2.7-4.5克,形态與成體幾乎完全相似,所不同的是體色稍深,特别是頭頂部有一明顯的三角形的嫩黃色斑,一直到9個月左右才能消失,其次是鼓膜較為明顯。幼體出生10天後就能自行捕食,喜歡單獨活動,經常靜伏在岩石高處或臨近水的樹枝梢頭。以小魚、蚯蚓、蝌蚪及昆蟲等活動物為食。吃食時有互相争食現象。攝食的方式也與成體相似。可以潛水,但一般不超過5分鐘,而成體可以潛水達10分鐘至半小時。此外,幼體對外界的刺激,尤其是對溫度變化,也較成體更為敏感。一旦受驚,則迅速躍人水中躲藏。從出生到10月份生長迅速,然後進入冬眠期。3.5-4歲時達到性成熟。

每年3月到5月是鳄蜥的生産高峰期。2022年4月,在位于賀州市的廣西大桂山鳄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鳄蜥救護繁育中心,一隻母鳄蜥接連産下了14隻健康的鳄蜥寶寶,成為單胎生産最多鳄蜥的“英雄母親”。

每日一動物:鳄蜥 「è xī」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 ver3.1——瀕危(EN)。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1日)一級。

每日一動物:鳄蜥 「è xī」
每日一動物:鳄蜥 「è x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