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拳拳愛國心 殷殷報國志

作者:海外網

來源:人民日報

拳拳愛國心 殷殷報國志

圖①:金 磊 受訪者供圖;圖②:李 玉 受訪者供圖

拳拳愛國心 殷殷報國志

陸 林受訪者供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和改進僑務工作,形成共同緻力民族複興的強大力量。”一直以來,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心懷祖國、情系桑梓,在大陸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都發揮了獨特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日前,中國僑聯舉辦第九屆“僑界貢獻獎”頒獎儀式,表彰僑界先進,凝聚僑界人才。我們聚焦3位獲獎的僑界代表,講述他們立足本職、創新創業的奮鬥故事。他們的故事,也是廣大僑界人才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統一起來的生動縮影。

——編 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

“農業科學家必須深入田間地頭”

1996年春天,英國皇家植物園真菌标本館裡,一個中國人正專注地邊觀察邊記錄,生怕漏掉任何一個标本。

有“蘑菇院士”之稱的李玉,曾在英國、比利時、美國等多地植物園研究菌類标本。正是在1996年,已過知天命之年的他,又赴日本築波大學攻讀菌物學博士學位。

2000年博士畢業後,李玉毅然回國,“我的根紮在這片土地上,就希望以自己所學為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服務”。

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李玉就與農村結下了不解之緣。1967年,畢業于山東農學院的李玉被配置設定到吉林省西北部的白城地區當農技員,一幹就是10多年。1978年,他考取吉林農業大學微生物專業碩士研究所學生,師從著名菌物學家周宗璜教授。當時,中國菌物學研究幾乎“一窮二白”,他跟着導師從無到有,潛心實驗、鑽研文獻,留校後又帶領學生跑遍全國,調查菌物分布,收集标本并開展基礎研究,建成了國内領先的菌類種質資源庫。

“農業科學家必須深入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這是李玉孜孜不倦的追求。

地處長白山餘脈的吉林省蛟河市黃松甸鎮,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是黑木耳種植的沃土。從上世紀90年代起,李玉就帶領團隊把功課做到農民炕頭上,面對面教學、手把手指導。如何讓農民信任新技術、嘗試新品種?李玉有自己的方法。有一年春節,李玉冒着大雪,跟着老鎮長挨家挨戶到農戶家拜年,留下了一段“大年初一專家訪農家”的佳話,也帶動更多農民加入木耳産業。如今,黃松甸鎮已成為知名的黑木耳之鄉和示範産業重鎮。餐桌上的“一盤菜”,成了農民增收緻富的“聚寶盆”。

吉林汪清、雲南會澤、山西臨縣、陝西柞水……多年來,李玉帶着團隊輾轉全國40多個縣(市),帶領農民精準發展食用菌特色産業,建立起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31個,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帶動上萬貧困戶依靠食用菌穩固脫貧。

小木耳,大産業。木耳冰淇淋、木耳脆片、木耳菌草茶……為了增加農民收入,李玉團隊又研發出一系列木耳深加工産品,木耳産業鍊不斷延伸。“脫貧攻堅不是終點,我們得繼續發揮小木耳的大作用,助力實作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李玉說。

小小食用菌,還通過中國援助項目沿着“一帶一路”走出國門,到達了尚比亞。李玉團隊針對尚比亞高原熱帶氣候特點,內建創新出适宜當地種植的食用菌品種8個及配套生産技術體系,開創了尚比亞食用菌栽培的先河。

“中國食用菌研究世界領先,産業規模也位列第一,夠大但不夠強,還有不少品種需從國外引進。”耄耋之年的李玉把“種出更多更好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中國蘑菇”作為畢生志向。“我這輩子都和蘑菇打交道,希望咱們中國人的碗裡都裝上中國蘑菇。”李玉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

“想為祖國做點事情”

在睡夢中,将白天的痛苦記憶“抹去”;通過睡眠腦電圖,預測抑郁、癡呆等精神疾病風險……這些好似科幻電影的内容,正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的工作。

和許多歸國僑界人才一樣,2005年,陸林放棄在美國的優渥生活,回到祖國,任北京大學中國藥物依賴性研究所所長。“中國才是我的家,想為祖國做點事情。”陸林說。

在《科學》《柳葉刀》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400餘篇,總引用2.7萬餘次,連續入選醫學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建立國内首個《睡眠醫學》和《成瘾醫學》課程……回國10多年來,陸林培養了100多名碩、博士和博士後,其中大多已成為這個領域的骨幹力量,有的成為醫學院院長、系主任、教授。作為學科帶頭人,每每看到自己的學生在事業上有所突破,陸林都會感到無比開心與自豪。

當選國際麻醉品管制局委員,緻力于在國際範圍内協調麻醉品管制活動;作為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研究專家組成員,參與制定“新冠肺炎全球研究路線圖”;與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高校開展廣泛合作,推廣大陸本土科研成果……得益于海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曆,陸林帶領團隊不斷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高了大陸精神醫學和睡眠醫學研究水準,也不斷提升大陸在精神醫學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今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設定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的通知》釋出,決定在北京市、上海市和湖南省設定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被指定為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主體醫院之一。“設定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意義重大,能夠通過多中心協同工作機制,帶動全國精神疾病領域建設與發展。”陸林也把它看作提升診療服務水準的重要契機,“我們将進一步發揮精神醫學學科優勢,繼續增強引領和輻射作用。”

懸壺濟世,醫者仁心。陸林十分關注貧困地區群衆的精神健康。“精神衛生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農村地區尤其欠缺。”陸林帶領團隊奔赴四川涼山、陝西延安、貴州遵義等地,“随着鄉村振興高品質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提升,人們對精神健康也越來越重視”。

每逢世界睡眠日(3月21日)和世界精神衛生日(10月10日),陸林都經常出現在公衆視野。“中國心理健康的未來,需要全民參與。我非常願意向大衆進行科普宣傳。”陸林說,心理疾病可防可控,社會需要破除對于心理問題的污名化和病恥感,加強心理健康普及和教育非常重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報告提出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這極大鼓舞了我們推動精神衛生事業高品質發展的信心和決心。”陸林把“守護中國人的健康夢”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大陸精神醫學領域的部分研究在國際上已經屬于領跑水準,但整體趕上發達國家水準,我們還需要繼續攻堅克難、加強創新。”

佰仁醫療創始人金磊:

“讓中國的技術走向世界”

“你做了這麼長時間的心髒瓣膜研究,中國瓣膜病患者更需要你!”直到今天,金磊還清晰記得,22年前導師朱曉東院士說這句話時的神情。那時,金磊結束了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3年多的深造,就職于美國一家研究所。

擺在金磊面前的是一個重要而艱難的抉擇:留在美國待遇頗豐;回國,則可能要從頭開始。

“出國以後,思鄉之情會更為濃烈。”每逢中國傳統節日,金磊都會與當地華僑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都想家,不約而同聊起祖國和親人”,金磊經常想起導師的囑托,還有遠隔重洋的母親。

2001年,金磊決定回國,創立了北京佰仁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國前,金磊就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瓣膜及輔助循環研究室的副主任,參與了國家生物心髒瓣膜“七五”和“八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的研究。憑借研制人工生物心髒瓣膜等核心技術,公司創立之初就成功申請到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經費支援100萬元、中關村科技園配套經費支援50萬元。“我們趕上了創業的好時候、好政策。”金磊感慨。

心髒是“生命之泵”,而瓣膜是心髒的“閥門”,起到保證血液單向流動的作用。“一個個人工瓣膜,能拯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2003年10月,金磊帶領團隊研制的牛心包生物瓣膜獲國家藥監局準許注冊上市,填補了大陸生産生物心髒膜瓣的空白,公司也成為國内第一家、世界第二家從事牛心包生物瓣膜商業化生産的企業。

“我們的核心技術是以牛心包組織作原材料,制成與天然瓣膜結構類似,生物相容性好且更加耐久、适合中國瓣膜病患者的人工生物心髒瓣膜。”金磊表示,人工生物瓣膜從研發到變成産品中間環節多,目前一枚生物瓣膜的制造需要人工縫制1800針才能完成,公司熟練縫瓣員工縫制一個瓣膜需要兩三個小時,此前還需經過一兩年的教育訓練。

創業的艱辛不一而足。有一個小故事,每當想起,金磊就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2年,金磊帶領團隊參加第一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希望中國所有像我一樣的孩子,都能通過治療健康成長。”決賽現場,一個甘肅小女孩講述了自己“起死回生”的經曆。原來,小女孩是複雜先天性心髒病患者,從小就四處求醫問藥,曾被多次下達“死亡通知書”。終于,在金磊團隊的技術支援下,小女孩完成了人工生物肺動脈瓣與人工主肺動脈的重建,重獲新生。“孩子們,不用怕,我們已經有了這個技術,一定能讓你們恢複健康。”在現場,金磊忍不住哽咽道。

正是堅守這樣的信念,金磊帶領團隊不斷創新,取得一次次成功。2019年,佰仁醫療登陸科創闆;2020年,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我這輩子都在做人工心髒瓣膜,我的願望就是讓中國患者用上安全有效、更加耐久的人工生物心髒瓣膜,也讓中國的技術走向世界。”金磊信心滿滿。

(記者 程 龍)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20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