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熊貓“團團”走了,背後有哪些故事?| 台灣一周

作者:直新聞
大熊貓“團團”走了,背後有哪些故事?| 台灣一周

11月19日,大陸贈台的大熊貓“團團”去世。

據台北市立動物園方面于當日下午召開的新聞釋出會上描述,大熊貓“團團”曾于11月17日早上被保育員及獸醫發現精神欠佳,較不願移動,對食物提不起興趣,連保育員呼喚它也沒太大反應,于是開始加強對“團團”的行為觀察。到了當日下午4點41分,“團團”突然發生癫痫,且在接下來的短時間内數次發作,醫療照管團隊以施打打點滴的方式,持續給藥使症狀稍微穩定。直到17日晚間7點33分之後,“團團”才未發作癫痫症狀,并在鎮定藥物作用下入睡休息。

18日早上,“團團”曾嘗試起身活動,但後肢仍使不上力。11月19日淩晨1點05分、1點56分及3點54分,癫痫再度發作。在施打抗癫痫藥物後,“團團”的症狀仍持續間歇性地發生,直到早上7點03分,癫痫症狀雖然暫歇,但最終經過檢測,判斷“團團”的生理名額等已不可逆,如對它麻醉以後再蘇醒,可能對“團團”帶來極大的風險和痛苦。照顧熊貓的醫療團隊最終決定令其在麻醉中沉睡,并于當日下午1點48分觀測到“團團”心跳停止。

大熊貓“團團”走了,背後有哪些故事?| 台灣一周

消息傳出後,島内很多人表達了惋惜和不舍。

國民黨前主席連戰辦公室19日下午表示,連戰對“團團”離開大家相當不舍并感到遺憾。“連辦”稱,期待日後能再有大熊貓來台,讓大熊貓在台繁衍、持續紮根,兩岸關系也早日春暖花開,持續和平交流。

蔣萬安表示,“團團”已經是台北市立動物園的招牌明星,也是大家共同的回憶,“團團”的離開讓大家感到非常不舍。

台北市長柯文哲發文感謝“團團”十多年陪着許多台灣人成長、歡笑,“台北市立動物園因為你更豐富美好,我們的記憶也是。‘團團’再見。”

“團團”的死,也引發兩岸網民的讨論。

大熊貓“團團”于2004年9月1日在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卧龍基地出生,父親是生活在重慶動物園的靈靈,母親是中國第一隻在海外出生并傳回故鄉的大熊貓華美。大熊貓被譽為生物界“活化石”,是大陸一級保護動物,也被譽為“國寶”,因為其憨态可掬的可愛形象,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和喜愛。

早在1988年,被稱為“台灣熊貓教父”的洪文棟就以“民代”身份向島内立法機構提案引進熊貓,但礙于當時的政治因素而無法成功。

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達成“破冰之旅”,首度通路大陸,開啟兩岸和平契機,也表達了台灣同胞希望能看到大熊貓的美好願望。就如連戰辦公室主任彭國省後來所說,連戰的通路進而促成大陸決定贈送兩隻大熊貓給台灣的佳話。

大熊貓“團團”走了,背後有哪些故事?| 台灣一周

當年5月3日上午,受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委托,時任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雲林在上海宣布,大陸同胞向台灣同胞贈送一對象征和平團結友愛的大熊貓。

6月1日,決定贈送台灣同胞的大熊貓由卧龍中國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提供。

8月9日,贈送大熊貓的挑選工作正式啟動,贈台大熊貓選優專家組成立。

8月19日,贈台大熊貓五個方面選優标準宣布,分别是:年齡标準、身體健康标準、心理健康标準、外貌特征标準、遺傳标準。

8月27日,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座談會在卧龍舉行,共同商讨大熊貓赴台有關事宜。

10月13日,國台辦公布贈送台灣同胞的11隻入圍大熊貓,其中包括6隻雄性和5隻雌性。

2006年1月6日,經過218天的甄選,19号和16号脫穎而出,成為贈台大熊貓。

2006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經過上億觀衆的票選,最終宣布贈送台灣的大熊貓命名為“團團”和“圓圓”,展現當時大陸人民希望兩岸團圓的美好願望。

當然,大熊貓赴台并非一帆風順,尤其當時台灣方面為陳水扁執政,台灣内部引發政治角力,導緻大熊貓赴台多次受阻,直到馬英九上任後的2008年,才使大熊貓赴台成為現實。

2008年,即将赴台的兩隻大熊貓還遭逢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但兩隻可愛的熊貓逃過一劫,安然無恙。

2008年12月23日,“團團”和“圓圓”乘坐封閉式貨車從雅安碧峰峽出發,在成都雙流機場起飛,于同日下午5時10分抵達台北桃園國際機場,入住台北市立動物園。經過隔離檢疫期後,2009年1月26日,“團團”和“圓圓”正式與遊客見面。

時任台北市長郝龍斌此前在台北市立動物園蓋好大熊貓館,供它們使用的大熊貓館共1320平方米,包括了近700平方米的室外展示場、約482平方米的室内展示場,加上兩間欄舍和待産室。“團團”和“圓圓”随時可以出去曬太陽,室内永遠保持20攝氏度恒溫,竹子倉庫可以儲存一個星期5噸竹葉。

台灣則在2011年回贈中國大陸一對梅花鹿“繁星”“點點”和一對長鬃山羊“喜羊羊”“樂羊羊”。兩岸互贈保育類動物,蔚為佳話。

14年來,“團團”和“圓圓”可以說是台北市立動物園最紅的明星,參觀人潮經常大排長龍,有時還要限制時間。

2013年,它們生下第一隻小熊貓,取名“圓仔”,2020年生下第二胎“圓寶”。

直到今年8月,團團首度出現癫痫症狀,10月16日健康狀況急轉直下,後肢無力、食欲不佳,活動力大不如前;經過磁振造影檢查,發現“團團”的腦部病竈明顯擴大,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的機率大幅提高。

大熊貓“團團”走了,背後有哪些故事?| 台灣一周

“團團”生病以後,兩岸就它的醫療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溝通。

台灣人士透露,自從9月下旬“團團”傳出病情以來,台灣方面陸委會第一時間就高度關注,并主動和動物園聯系,表達如果有需要請大陸專家來台,相關部門将全力給予協助。

與之同時,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也表示,四川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9月下旬就成立了專家組,跟動物園保持密切聯系。陸方已經收到邀請函,将派兩位診治和護理專家前往台灣,參與“團團”的治療和護理工作。

當時動物園響應,初期先跟大陸專家視訊問診,後續再看狀況。27日,陸委會接到了台北市政府申請大陸專家來台,立即聯系相關部會快速準許。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方面應邀後,立刻派來兩位專家吳虹林、魏明,并于11月1日抵達台灣參與救治大熊貓的工作。這也是兩岸關系惡化以來,非常難得的一次良性互動,甚至被外界解讀為兩岸關系某種程度的改善之舉。

大陸的專家來到台北市立動物園,探視病情惡化的大熊貓“團團”,經過兩岸專家多次觀察會診後指出,“團團”當時的狀況雖然稍有改善,但由于無法準确判斷病因,基于手術可能帶來無法預料的結果,是以一緻同意采取保守的治療,可惜最終無力挽回。

“團團”生病期間,島内也一度産生不和諧的聲音,如台灣“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在此前一次采訪中竟說,當初的約定好像是說大熊貓為陸方所有,隻是在台灣展覽,“如果有必要可以拿回去”。這種冷血的話,導緻黃金城被罵了個半死,後來台“農委會”又改口說是“口誤”。

最近島内官員口誤極多,另一例則是,在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中,台灣青少年自殺防治引發讨論。統計發現,自殺是台灣15至24歲族群的第二大死因,且近年來有持續增加的趨勢。是以在被問及台灣何以出生率這麼低的情況下,青少年自殺率還這麼高的問題時,台當局衛生福利部門“心理健康司司長”谌立中語出驚人,直接将原因歸咎于“台灣高樓的增加”。島内官員的個人素養降低,使得像黃金城、谌立中這樣缺乏基本人文關懷,也不得體的發言屢屢出現。

大熊貓“團團”不僅僅是一個動物明星,它也确實代表過去兩岸那種熱絡的交流和密切的來往,以及互相之間親近的善意,令人懷念,也使人追問,兩岸何以至此?

作者丨許億,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主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