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盧雄雞”的海上浮沉

作者:光明網

在電影《狂飙海戰》中,英國海軍"驚奇"号軍艦遠征,為了争奪出海權而與法國海軍展開了殊死搏鬥,這是風帆戰艦大規模海上殺戮的曆史再現。在人類海戰史上,帆船主宰了海洋數百年,此後法國造船局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動力船"拿破侖"号,為風帆戰艦時代畫上了句号。

1624年,屬于法國造船局的布雷斯特造船廠應運而生。這是一個近400年的造船曆史的老軍工企業。然而,布列斯特造船廠的造船經驗并不順利-在鐵器時代,法國在普法戰争中戰敗,法國海軍不得不出售,拆除了大量船隻,造船局失去了資金,發展停滞不前;面對各種困難,造船局不斷調整發展戰略,以實際行動诠釋"為國造船"的信念。

二戰後,法國造船局再次起航,先後打造了"戴高樂"号核動力航母、西北風級兩栖攻擊艦、拉斐特級護衛艦等一系列"明星"産品,打磨造船局的金色招牌。

蒸汽機船,"拿破侖"開啟鐵甲時代

在法國布列塔尼半島的西海岸,有一個名為布雷斯特的海濱城市。良好的港口條件,完善的配套産業鍊,使這一直是法國造船業的核心,戴高樂被譽為"大西洋野心"。

1622年,法國紅衣主教利塞萊上台。為了發展海軍力量,他大修了布雷斯特港,聘請當地熟練的工匠建造可容納數千人的大型軍港。随着軍港的順利建成,法國造船局走上了曆史舞台。

直到工業革命,法國造船管理局才真正成名。1849年,随着蒸汽動力技術的成熟,法國設計師迪皮·德·洛美(Dipi de Lome)提出了一個想法:蒸汽機可以用于軍艦以提高其機動性嗎?

當時,世界軍艦都以風帆為動力,如果蒸汽機艦艇,很有可能帶來重大變革。興奮的造船上司者立即将這個想法付諸實踐。

不久之後,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機動力戰列艦拿破侖号起航。蒸汽機的使用,使"拿破侖"号的速度提高到12節,遠遠超過了當時風帆戰艦的速度。

如果說蒸汽機是拿破侖的"心髒",那麼大口徑火炮就是它鋒利的"下颚"。過去,風帆戰艦通常使用實彈、彈丸出載,隻能用破桅杆、破帆等方式攻擊敵艦。在拿破侖号上,近百門火炮裝備了法國炮兵軍官樸漢斯發明的爆炸彈。與實心炸彈相比,這種炮彈不僅能破壞船體,爆炸産生的沖擊波和彈片也會對船員造成傷害。

此外,為了提高艦船的防禦能力,拿破侖号以重鐵裝甲為主,確定艦艇在海戰中能夠應對挑戰。

拿破侖上台後不久,就迎來了實戰的考驗。1853年,在錫諾普海戰期間,俄羅斯木帆艦隊裝備了70多艘能夠發射新型爆炸彈的船隻,其爆炸力使土耳其艦隊死亡。之後,英國和法國宣布參戰,由兩艘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拿破侖"号戰艦,憑借絕對的火力優勢,輕松擊敗了俄國的木帆。

此後,風帆戰艦時代正式結束,鐵甲艦登上了曆史舞台。

兩場戰争都失敗了,法國造船業幾十年來一直處于低迷狀态

在大西洋生活了一百多年的法國,沒想到會成為"二流海上強國"。

19世紀下半葉,德國在歐洲大陸崛起,歐洲的權力結構發生了變化。在1870年的普法戰争中,法國的失敗被迫簽署了一份屈辱的盟約 - 50億法郎的賠償,割讓鐵礦石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在法國政府的支援下,造船局的财政支援捉襟見肘,發展一度困難重重。

此時,時任法國海軍部長奧貝德提出了"新海軍學校"的設想,要求海軍建立一支高速巡洋艦和魚雷艦隊,通過對敵方遠洋航線的攻擊,摧毀其作戰能力。在這種"偏心門"理論的指導下,造船局不得不放棄制造大型戰艦,将主要精力轉向小艦艇領域。

在20世紀30年代,随着戰争創傷的愈合,法國海軍投入巨資發展大型戰艦。得到政府下令"輸血",伏擊多年的造船局終于迎來了發展機遇期,一艘全新的設計項目敦刻爾克級戰列艦迅速登船。

在敦刻爾克級戰列艦上,法國設計師到處都展現了"戰場導向"造船的概念。他們專注于航行速度,以便能夠在與德國級戰艦作戰時依靠火力和速度優勢獲勝。在裝甲防護體系的發展中,造船局已經展示了"百年老店"應該是願景。當時,造船局高層認為,戰鬥機将成為艦艇的重大威脅。是以,新型戰列艦的裝甲防護系統不僅要承受魚雷、魚雷和大口徑火炮的攻擊,還要具備承受低空轟炸的能力。

"敦刻爾克"号戰艦的沉沒在造船界引起了轟動。高達27節的速度使其在遠洋機動,編隊變化,戰術來回以及250毫米側裝甲,125毫米主甲闆裝甲方面具有很高的技能,這使得它很容易抵禦德國海軍袖珍級戰列艦280毫米火炮的攻擊。不僅如此,敦刻爾克号還可以搭載三架水上飛機,成為世界上第一艘攜帶飛機的主要戰艦。下水後不久,敦刻爾克号成為法國大西洋艦隊的旗艦。

随着捷豹級驅逐艦、夢想級驅逐艦、敦刻爾克級戰艦等軍艦的研制和生産,法國造船機構在源源不斷的訂單中支援着快速的發展和壯大。到1937年,法國海軍已經列出了造船局生産的110多艘各種類型的船隻,在歐洲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四。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說:"它比法國大革命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有效。"

命運的軌迹再次發生了巨大變化。随着法國造船機構進入黃金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将其推向了深淵。戰争結束後不久,法國軍隊崩潰,國家迅速淪陷。

1942年11月初,英美聯軍發動了計劃已久的"火炬行動"。在火炬行動之後,在德法停戰協定下被封鎖的法國艦隊處于危險之中,盟軍和德國人都将其視為"肥肉",試圖奪取艦隊的控制權。

法國馬賽以東的土倫軍港見證了法國海軍和法國海軍機構曆史上最慘淡的一天。為了防止艦隊落入盟軍手中,希特勒向軍港附近的高地派出了火炮,并在港口附近的海域埋設了水雷,使艦隊成為"中間的混戰"。11月26日拂曉,德軍撕毀協定,對艦隊發動攻擊,法國海軍為了捍衛其"最後的尊嚴",擊沉了近百艘船隻,其中包括三艘戰列艦、八艘巡洋艦和17艘驅逐艦。那一天,造船局幾十年的辛勤勞動都白費了。

借雞下蛋,核潛艇技術推動航母向新航道邁進

"沒有強大的海軍,法國就不會是法國。随着時間的流逝,戴高樂的話仍然在我的耳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振興海軍,法國政府将該國大型造船廠國有化,成立了造船管理委員會,統一配置所有資源,造船局的研發效率大大提高,法國造船業迎來了複蘇的春天。

1954年,美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法國政府立即将發展核潛艇列入議程。然而,随着美法之間的政治分歧日益突出,由于核潛艇計劃已經進行到一半,美國拒絕向法國提供技術支援作為讨價還價的籌碼。

法國海軍當局的高層決心打破美國的技術封鎖,發展獨立健全的軍事制造體系。

1967年,法國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可怕"号下水,開啟了法國造船業的新篇章。從那時起,法國再次成為世界海軍強國,擁有Destian Dolve級護衛艦,P400級巡邏艇和世界上最小的紅寶石級攻擊核潛艇。

國家的需要,一直是造船局重點進攻的方向。20世紀70年代末,由于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法國海軍意識到,隻有兩艘克萊蒙德級航母難以滿足國家戰略需要。但在第二代航母設計計劃提上日程後,法國軍方和造船局存在很大分歧。當時,兩艘克萊蒙多級航空母艦的維護成本已經壓倒了法國。

是輕型航空母艦還是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發展?有一段時間,法國政府陷入了兩難境地。最後,造船機構成功地說服軍方開發核動力航空母艦。

建造核動力航空母艦和開發動力裝置是需要克服的主要挑戰。

當時,法國凱旋級彈道飛彈核潛艇的潛艇核反應堆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造船機建構議改進潛艇的核反應堆并安裝在新的航空母艦上。

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潛艇和艦上的核動力裝置完全不同,凱旋級核潛艇潛艇排水能力隻有14000噸,該艦的核動力裝置很難提供航母所需的動力。

經過幾次權衡,造船當局決定,在戴高樂号航空母艦上安裝兩座改進的核反應堆不能"中止"核動力航空母艦計劃。

1994年,查爾斯一年一度的戴高樂号航空母艦從布雷斯特造船廠下水。新型航母采用全通斜角飛行甲闆,機庫可同時容納25架固定翼飛機,全自動着陸系統可使飛機以每小時275公裡的速度安全降落在75米的滑行距離内,使載航母從甲闆到底部形成完整的箱式堡壘結構, 保護性能大大增強。

此外,戴高樂号航空母艦以25節的速度,可以連續五年不更換燃料。得益于核能,戴高樂号從法國大陸出發,在12天内抵達非洲南端的開普敦。戴高樂服役後,法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國家。

近年來,法國造船局先後打造了西北風級兩栖攻擊艦、拉斐特級護衛艦、梭子魚級核潛艇等一系列"明星"産品,打磨了造船局的金招牌。

回顧法國造船局的發展,不難發現,這家企業始終與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與時代的鼓聲一起前進。現在,法國造船機構再次呼籲"海上未來",展示了加洛公雞的海上野心。

上圖:法國核動力航空母艦戴高樂号于2017年2月8日進行更新。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