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播芳馨于四海

作者:光明網

作者:武斌(北京外國語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特聘教授)

中華文化,以其璀璨的内涵、深沉的智慧、優雅的英姿,播揚全世界,從古至今,未曾終絕。播芳馨于四海,揚靈性于人類,從生産到生活、從精英到大衆、從文學藝術到工藝技巧、從軍事到政治、從宗教到哲學、從文化教育到科學技術、從學術到習俗,全面系統,綿遠悠長。其影響并非已成曆史的追憶,恰仍然活在人類的生産生活之中。

播芳馨于四海

《新編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史》武斌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内涵豐富姿态開放

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廣泛傳播,首先在于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和先進性。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在自己成長發展的曆史程序中進行的偉大創造,中華民族以勤勞的品格和智慧的心靈,以堅忍不拔、生生不息的頑強精神,在廣袤的東亞大陸上開榛辟莽,艱苦奮鬥,持續地創造和發展自己的文化,以豐富的内涵、卓越的風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文化的總體格局中,中華文化占有顯著和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很長的時間内居于領先的水準,是世界文化史上一座巍峨壯觀、風光無限的高峰。豐富和先進的中華文化,不僅給世代的中國人以精神的滋養,而且不斷通過傳播産生影響,展現它的世界性輝煌。

播芳馨于四海

外銷畫《藍色蝕花玻璃人物畫》

在世界文化的整體格局中,中華文化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居于領先地位。而且,中華文化的先進性不僅僅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居于世界之先,而且是整體性地領先于世界。當歐洲還處于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中國已經創造了世界性的文化大都市長安,宋代的開封、杭州也是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中國人創造的器物文化,如絲綢、瓷器、四大發明以及其他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以及典章制度等,一旦傳播到海外,便受到高度的重視和熱烈的歡迎。其原因,不僅是新鮮,而且是先進,給那裡人民的生産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并且對那裡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借鑒、刺激、激勵和開發的作用。

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廣泛傳播,還在于中華文化的開放性。文化傳播的本意就是文化交流。中華文化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形成了健全的傳播和接受機制,具有全面開放的廣闊胸襟和相容世界文明的恢宏氣度,與世界各國、各民族進行了範圍廣泛的交通往來和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一種自然的曆史現象,總是要找到自己接觸和交流的管道。在文化的開放和交流中,一方面,大規模地輸入、接受和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使中華文化系統處于一種“坐集千古之智”的佳境,使整個機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中華文化傳播和影響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使中華文化的優秀成果吸收和融合于他們的文化體系中,也為他們的文化發展提供源頭活水和激發動力。坦誠而主動地進行文化交流是對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着強烈的自信心的表現。

播芳馨于四海

和田丹丹烏裡克古城遺址中關于蠶種西傳的傳說壁畫。

開放性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開放性使中華文化保持了一種健全的文化交流的态勢、文化傳播和文化輸入機制,而這正是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我們已經看到,我們的先人在很早的時候便緻力于走向世界的努力,徐福、張骞、鑒真、鄭和、朱舜水、陳元赟等,代不乏人。他們不避艱難險阻,越關山、渡重洋,與各國各族人民建立起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系,搭起友誼的橋梁,把中國的文化珍品、文化理念、文化資訊傳播于世界各地。這是一種宏闊的胸懷和氣度。正是由于中華文化的開放性,在大規模文化交流的同時也廣泛地吸收、接受、融合域外文化,使自身不斷豐富起來,更使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也由于中華文化的這種積極的交流,使自己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即便是在近代西方文化大規模和強有力的沖擊之時,中華文化也能通過自身的重整而使自己走向現代化。

博大恢宏燦爛輝煌

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是非常之廣泛的。所謂廣泛,其含義有二:一是指傳播的内容廣泛,舉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創造,如物質産品、科學技術、典章制度、文學藝術、宗教風俗、學術思想等,都曾在海外傳播、流布和産生影響;二是指傳播的範圍廣泛,近則澤被四鄰,如北韓、日本和越南,遠則經中亞、西亞而傳至歐洲,或越大洋而傳至非洲和美洲,在那些遙遠的地方引起一陣陣文化激動。中華文化以自己的光輝輻射四方,通過種種直接或間接的途徑,廣泛傳播于世界各地,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變為全人類的共同财富,促進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進步和繁榮。

播芳馨于四海

18世紀銷往歐洲的中國瓷器,上面的繪畫表現了當時歐洲商人在中國訂購茶葉的情景。

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先民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以石器的研磨敲打,演奏出中華文化史詩的前奏,迎來初升的中華文化曙光;進入新石器時代,農業、畜牧業逐漸發展起來并取代采集、狩獵經濟的地位,成為首要的生産門類,原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領域都有了重大的進步,并進而在距今5000年開始,邁入文明時代的門檻。殷商西周時期,通過創制文字、建立宗法制度以及相應的禮樂制度和觀念文化,獨自完成了文化發生時期的中華文化創造。後經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變遷,至秦漢大帝國的建立而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格局。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和演進的過程中,中華民族以其勤勞和智慧,不斷地創造和發展,使中華文化的曆史高峰疊起,輝煌燦爛,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中華文化以其曆史悠久,更主要的是以其豐富性和博大恢宏,在世界文化史上獲得了持久的魅力和風采。

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突出表現在先進的農業生産技術和一系列重大的科技發明。中國的科技文化長期居于世界先進水準,并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産生重大影響。中國是世界上農耕文化發展得最早的國家之一,在商周時期即以農耕為主,甚至在原始氏族部落時期,鋤耕農業便已成為主要和基本的經濟門類。到了秦漢時期,中國的農業生産已達到當時世界的先進水準,農業科學技術體系已經初具規模,後來又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當歐洲人還在使用木犁的時候,中國人在漢朝已經推廣使用了鐵犁。歐洲人在18世紀才發明條播機,中國卻早在漢朝便有了這種農具。

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奉獻給世界并改變了整個人類曆史程序的偉大技術成果,反映和代表了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

此外,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許多領域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如天文學、地學、數學、生物學、化學、醫藥學、冶金技術、建築技術等,都取得了一系列世人矚目的重大成果,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天文學方面,中國古代天文學以對多種天象的最早觀測記錄著稱于世,其連續性、完備性、準确性亦為世所罕見;中國有世界第一流的曆法;有在設計和制造水準上遙遙領先的天文儀器;在天體測量方面也有許多當時最先進的成果。在數學方面,中國最早發明了十進位制記數法,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簡捷的運算方法,并是以而在圓周率、“天元術”等許多方面取得遙遙領先的成果;中國還最早提出了負數的概念和正負數的加減運算法則。在地學方面,中國地圖學發達早于古希臘,繪制的精确程度也大大地超過了古希臘;中國古代關于地貌學的研究,如明代徐霞客關于石灰岩地貌的考察記錄在世界地學史上是空前的;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石油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地震觀測曆史悠久,記錄豐富,張衡的地動儀領先于西方1700年。中國有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中醫學,在農學和中藥學的基礎上取得了生物學方面的一系列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成果。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播芳馨于四海

法國裡昂出産的鳳梨紋圖案仿中國錦緞。

英國學者坦普爾曾指出,我們應牢記這一使人驚訝而令人不安的事實:為工業革命打下基礎的歐洲農業革命,其實隻是接受中國的思想和發明以後才開始的。作物行播,精心鋤草,“現代”播種機、鐵犁、翻土犁铧以及高效的馬具都是從中國傳入的……确實,直到兩個世紀以前,與中國比較,西方在農業上是如此落後,可以說與中國的“發展世界”相比,西方乃是“未發展世界”。

高潮疊起源遠流長

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有着悠久的曆史。從現有考古資料來看,中國的新石器文化便已有了與周邊地區的聯系;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文化聯系有了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除了考古資料提供的線索之外,還有許多相關的傳說,如神農、堯、舜南撫交趾、箕子走之北韓、周穆王西巡狩以及後來徐福東渡日本,等等。但是比較廣泛、具有實質意義的中華文化傳播,還是從西漢開始的。自那時起,在曆史上形成了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的四次大的高潮。

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的第一個高潮,出現在漢朝。漢朝在秦統一中國的基礎上,建立了疆域廣闊的龐大帝國,中華文化的基本形式和格局已漸成熟,出現了中華文化發展的第一個鼎盛時期,處處展現着宏闊包容的氣度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在這一朝代,中華文化從東、南、西三個方面與外部世界展開了多方位、多層次的廣泛交流,播灑自己的輝煌于廣大的地域,初步确立了在世界文化總體格局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的曆史上,漢朝的張骞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曆史學家方豪說,張骞出使西域,号曰“鑿空”,為中外關系史上的空前大事。張骞之“鑿空”,意味着東西交通大幹線“絲綢之路”的正式開辟。此後,以絲綢為代表的豐饒的中華物産,中國先進的科技發明、發達的生産技術以及藝術民俗等沿着絲綢之路不斷地傳到了中亞、西亞乃至更遠的歐洲。

到唐朝,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達到了第二個高潮。唐朝是大陸古代封建社會最強盛、最發達的朝代之一,中華文化也達到了一個興隆昌盛、騰達壯麗的高峰。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着極為廣泛和多方面的文化交流,長安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大都市和中外文化交彙融合的中心。各國龐大的外交使團出入長安,出現“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景象;與各國的貿易十分繁盛,以至于長安、洛陽等大城市裡“胡商”雲集;成千的外國留學生在長安國子監學習中國典籍和學術文化,深受中華文化的熏陶和濡染。博大精深的盛唐文化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東亞的文化面貌。同時,盛唐文化廣泛傳播于各地,展現出它的世界性輝煌,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巨大影響。

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第三次高潮出現在宋元時期。宋朝遠不如唐朝那樣強盛和生機勃勃,但在文化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處處表現出它的純熟和深厚。宋朝特别重視海上貿易,與日本、北韓、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海上貿易都十分活躍,中國商船甚至遠達波斯灣和非洲東海岸。到元帝國時期,橫跨亞歐的帝國版圖以及驿站制度的完善,更使東西方的交通暢通無阻。從西往東,陸路北穿東歐、西貫伊朗,直接與元大都(北京)相通,海道從波斯灣直抵泉州等港口。在這樣開放的國際環境下,東西方的交往空前頻繁,使節的往來、指令的傳遞、商隊的貿易、大規模的移民,絡繹不絕,相望于道,大批中亞和西亞地區的軍卒、商販、工匠來到中原各地,成千上萬蒙、漢及其他民族的人民大批從中原向西遷徙,進而形成了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廣闊壯觀景象。中國的許多重大發明,如火藥和火器技術、雕版印刷術和指南針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大規模西傳的。

明清之際出現了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第四次大高潮。這次文化傳播高潮的顯著特點是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充當了文化傳播的主要角色。他們把許多中國學術典籍翻譯介紹到歐洲,并通過撰寫專著和大批書信,介紹中國的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會生活、民間風俗、文學藝術,在歐洲思想界引起強烈反響,對正在興起的啟蒙運動産生了重大影響。比如伏爾泰、狄德羅、萊布尼茨等歐洲的大思想家,都對中華文化表示出熱烈的贊許和傾慕之情。在他們的心目中,“中國”成為一個令他們向往的“烏托邦”,用來對照批判當時歐洲各國的封建專制制度。與此同時,中國的瓷器、漆器等日常生活用品大量銷往歐洲,在歐洲各國刮起了持續一個多世紀的“中國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藝術風格。在歐洲的許多地方,都有按照中國造園理念設計的中國式園林。這是一個中華文化廣泛西傳,并在近代歐洲社會的發展中産生廣泛影響的時期。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從曆史上看,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格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世界文化總體對話中很重要的一極。一方面,由于中華文化的參與,世界文化格局才顯得如此豐富多彩、輝煌壯觀、萬千氣象,世界文化的總體對話才顯得如此生動活潑、生意盎然、妙趣橫生。另一方面,中華文化在走向世界、參與世界文化總體對話的過程中,也使自己獲得了世界性的文化價值和文化意義。

我們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我們。在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中華文化在廣泛傳播于海外的同時,也先後接受和融合了中亞遊牧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歐洲文化中的許多優秀成果和積極因素,把它們吸收到中華文化的有機體之中,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規模地輸入外國文化,相容世界上一切先進文化的優秀成果,曾經是古代中華文化生機勃勃、燦爛輝煌的原因之一。近代以來,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工業文明、先進的科學技術、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等陸續傳到中國,對促進中國封建社會的解體和向現代化的變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特别有意義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給中國人以新的世界觀和文化裝備,促進中國人的精神從被動轉入主動,進而開辟了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廣闊道路,使古老的中國和中華文化煥發出青春的力量。中華文化在近現代的文化交流中吸取了新的養料,獲得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蓬勃發展的無限可能。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首先就要繼承曆史上中華文化的那種開放精神,相容世界上一切先進文化的優秀成果。

現代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發達的交通工具,先進的通信手段,密切的國際關系,頻繁的人員往來,已經使整個世界的空間距離大大縮小,使各民族文化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文化交流和傳播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和廣闊态勢。在現代世界的總體文化格局中,在具有健全機制和健康态勢的現代中外文化交流中,中華文化在吸收外國先進文化的同時,重制風采,以更寬闊的管道、更豐富的内容、更廣大的範圍繼續傳播于世界各地,在現代世界文化的總體對話中,在現代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中作出貢獻。

為現代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貢獻,是現代中國人的文化責任。要實作我們的文化責任,首先要确立我們的世界文化意識。魯迅說:“國民精神之發揚,與世界識見之廣博有所屬。”所謂“世界識見”,就是一種世界的眼光,世界的意識,世界的胸懷。這種“世界識見”的養成,與所處的生活時代有關,與生産方式、生活空間、交往條件相關,也與自己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精神相關。可以肯定地說,我們今天的“世界識見”遠遠超過我們的前輩。在古代漫長的曆史時期,我們中華民族的先人,創造了極為豐富多彩、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發展中矗立起一座座雄偉的高峰。那麼,在今天,我們也一定會作出不輸于先人的貢獻。

是以,我們進行曆史蹤迹的追尋,絕不是單純地發思古之幽情,雖然這種“思古”也可以是一種出于對今天的思索的目的;我們這種對光榮曆史的追尋,也還不僅僅是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雖然這也是《新編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史》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的這種帶着厚重曆史感的追尋,勢必具有一種深沉的理論意義和思想意蘊。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19日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