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近日,在陝西西安,一套以絲綢之路考古為題材的特種郵票發行。下面,我們以這組郵票為視窗,一起去探尋這條傳奇絲路的曆史風貌與光陰故事。
畫面中這組精美的郵票便是剛剛發行的絲綢之路考古主題郵票,這套郵票是在西北大學倡議推動下,由中國和烏茲别克斯坦外交部門、郵政、文物部門聯合支援完成設計創作。郵票圖案以文物為主,其造型古拙奇特、風格迥異,來自于不同時期的不同國家,一個相同的特征,就是同出于這條穿越千年、綿延萬裡的古絲綢之路,代表着絲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交融。
在這條道路上,有一支特殊的考古隊伍,沿着西漢時期張骞出西域的路線,持續進行着對沿途遺址與文物的尋找挖掘工作。這支考古隊伍由西北大學和烏茲别克斯坦專家共同組建而成,曆經20多年風雨求索,不斷讓掩埋數千年的絲路文明以中國語言的形式重新呈現給世人。
在這組郵票圖案中,有古希臘神話中的神獸“格裡芬”形象的銅節約、虎形金飾和羊首形金飾,是考古隊在石人子溝遺址群發掘出土的文物,具有鮮明的遊牧文化特征;有古埃及神話中的怪物“斯芬克斯”形象的費昂斯(彩釉陶)墜飾、帶心型圖案的金頭飾,是由中烏聯合考古隊在拉巴特遺址發掘出土的文物,具有明顯的東地中海文化特征。這些代表了世界多元文化的文物,透過漫長的光陰,向我們展現了絲綢之路沿線多國家多民族文明互鑒的曆史原貌。
西北大學副校長 常江:這些成果為我們廓清了文獻記載中古代月氏和康居的考古學文化特征與分布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郵票所記錄的文物中,幾乎都承載了創新性的考古發現,其中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就是将普遍認為的絲綢之路開通時間往前推了2000多年。
西北大學教授 王建新:我們至少現在有證據表明,考古證據,距今5000年到4000年期間,它的交通交流就存在了。
“絲路文明”交流交通時間遠早于西漢
随着絲路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許多新的文物實證出現,揭示了更多更全面的曆史事實。越來越多的實證表明,絲路文明交流交通的時間遠遠早于張骞出使西域的西漢時期。
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展示着郵票中的部分文物,其中包括古希臘神話中的神獸“格裡芬”形象的馬具,發現地點為距古希臘5000公裡以上的新疆巴裡坤縣。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李文瑛:兩組文物,在新疆哈密市的巴裡坤石人子溝遺址發掘出土的,它們的年代都是戰國晚期到西漢初期。
據專家考證,文物的主人極大可能便是張骞出使西域想要尋找的目标——月氏人。這個傳說中的神秘遊牧民族,可能在漢朝建立之前便與萬裡開外的歐洲建立了文化互通的關系。
西北大學教授 王建新:石人子溝遺址群我們認為這一期人就是古代月氏人,而且它有可能是古代月氏王庭的所在地。很有代表性,它具有典型的遊牧文化特征,算是較高等級的貴族的墓葬裡發現的。
而另一組具有古埃及文化特色的裝飾品則發掘于烏茲别克斯坦,兩地相距4000公裡以上,同樣是月氏人的遺物,再度證明了絲路沿線國家的文明互鑒的範圍之廣大、年代之久遠。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李文瑛:三件金器是用金箔片覆寫在木質模具上捶揲而成的,表現的是側立的老虎和盤羊頭圖案,是春秋戰國時期亞歐草原遊牧文化普遍流行的裝飾藝術紋樣,這一時期環繞在山地草原的遊牧人群對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考古人員探尋到大量月氏人文物和遺迹
張骞出使西域為尋找月氏人,這個西漢王朝如此看重的民族或者部落,在曆史文獻中的記載卻極為稀少,可供考證的文物也十分罕見。西北大學考古隊曆經多年的探尋研究,以大量文物和遺迹的實證,将這個隻停留在傳說中的神秘遊牧部落越來越多的資訊挖掘出來。
根據史料記載,月氏是生活在中國西北的一支古老遊牧民族,生活在“敦煌、祁連間”。由于月氏沒有文字記載,沒有人知道月氏人的準确來源。能夠證明的是,月氏人是第一支有明确記載的從東方遷徙中亞的古代人群。
西北大學教授 王建新:月氏人本來生活在中國境内,後來被匈奴人打敗了,然後他們西遷,走到了阿姆河流域,張骞出使西域就是去找他們了,想聯合他們共同對抗匈奴。
文獻記載,張骞為尋找月氏人曆盡艱險、費盡周折,那麼這支神秘部落究竟有着什麼樣不同尋常的活動軌迹?經過多年實地勘察、研究論證,西北大學考古隊根據大量物證提出了自己的認識。
曆史文獻中說古代遊牧人“居無定所”,而真實情況是他們有着自己的冬季定居場所,還有夏季的統治中心。繼月氏人在中國新疆地區的遺存找到并确認後,考古隊又開啟了境外調查和發掘,沿着張骞出西域的路線尋找月氏人。
西北大學教授 王建新:我們尋找西遷中亞的月氏人的遺存,把它也找到,讓這兩個地方的遺存系統比較,古代月氏的考古學遺存從東到西的分布。
中國與烏茲别克斯坦建交至少從唐朝開始
作為同在古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中國與烏茲别克斯坦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已有30年,而透過曆史的長河,我們看到,至少從唐朝開始,中烏之間便已經開啟了往來交通與文化交流。
在該次發行的郵票所記錄的文物中,其中的一組文物分别發現于中國和烏茲别克斯坦境内,距離相差4000多公裡,年代分别為唐朝和北周,相差400年左右,遠隔時空的兩個城市,在壁畫和浮雕中互相出現了對方國家的人像造型。
西北大學教授 王建新:一個是在烏茲别斯坦的撒馬爾罕阿弗拉西亞蔔遺址發現的壁畫,這個壁畫裡頭有唐代的中國人的形象,另外一個是在西安發現的一座北周時期的墓葬叫安伽墓,是粟特人的墓葬,粟特人是從中亞來的,撒馬爾罕就屬于粟特人的故鄉。
在中國西安發現的古代粟特人即現代塔吉克和烏茲别克人的形象,和在烏茲别克發現了唐代中國人的形象,它們隔空重疊,呈現了一個全新的曆史事實。
來源: 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