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當我看到電影名字時,我還不是很了解,看了開頭我就明白了,“放牛班”指的是一群問題少年班,這個班的學生都是一些在戰争中失去父母、被父母抛棄、犯了錯的孩子。
電影開始,是以一位音樂家去參加一個葬禮,後來有一位看上去比他年齡年輕一些的男人找到他,他們聊到一個人——馬修老師。然後故事轉到回憶裡……馬修來到這個學校,剛來到,就發生了事故,離職的老師也告訴他要小心那些孩子。其實那些孩子并沒有很壞,馬修成為了改變他們的人。馬修在第一次上課就讓所有人寫出自己以後想要成為的人,想做的工作。每個孩子都很認真,除了最小的孩子。馬修這樣做,讓孩子們為自己定目标,有了目标就會無畏前進。
電影中的院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過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将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春天。其實在人的一生中,一個好的老師對我們真的很重要,他能指引我們走向更好;相反,一個壞的老師可能會毀了一個孩子。
馬修,用音樂改變那些孩子,不僅僅這樣,馬修懂得因材施教。電影中有一位音樂天才,馬修就培養他的音樂天賦,幫他聯系音樂學院,說服他母親,最後的最後,這個孩子就成為了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就是電影開頭的那位音樂家。
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有一個片段:馬修受不了院長的作風,辭職離開,即使他舍不得孩子們。孩子們沒有辦法出去送馬修離開,但他們用另一種方式給了馬修一個驚喜。孩子們從視窗飛出紙飛機,上面有的寫着對馬修的祝福于不舍。這群孩子從問題少年改變成一個個乖孩子,懂人情的好孩子。不可否認,溫情是個好東西。沒有特别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别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尤其是看着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
這部電一影其實告訴了我們很多東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的是了解與寬容,同樣重要的就是尊重。尊重才能讓人與人之間平等,了解與寬容則能讓人與人之間交流與共鳴。有時候,一個目标真的會讓我們奮不顧身,馬修想幫助孩子們,想繼續創作音樂,他做到了。喜歡音樂的那個孩子,最後也成為了音樂家……在我們人生中,也是需要像馬修一樣的照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