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 趙淑茂
摘自洪浩
過度狩獵是穿山甲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時候,看過一部卡通片《葫蘆娃》,記得有這樣一幕:穿山甲為了營救葫蘆兄弟,慘死在蛇的手裡。那時,我們對穿山甲的功績充滿了無盡的崇拜,更讨厭無恥的蛇靈。可惜的是,真實的場景比動畫更悲慘!我從未在野外見過活的穿山甲,但它們的屍體經常在藥店裡看到。
穿山甲是一個古老的群體,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至少4000萬年。目前世界上有八隻穿山甲,足迹遍布東南亞、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穿山甲擅長挖洞,前肢挖掘,後肢推泥,遇到噪音,它會迅速走向地面,是以叫"穿山甲"。中國的主要生産是中國的穿山甲,分布在熱帶地區的南部省份。此外,穿山甲分布向南延伸至印度支那半島、緬甸、尼泊爾等地。穿山甲栖息在森林、灌木叢、草地等丘陵山脈的環境中,但很少出現在石山的秃山脊上。它的洞穴建在山的一側,生活在一個根據季節和食物而變化的地方。

資料來源:《動物眼中的人類:動物翻譯的自然保護區參觀筆記》,趙淑毛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穿山甲通常沒有固定的居所,在挖洞時有覓食和生活,栖息一兩個晚上,如果發現一個大的地下巢穴,停留時間更長,在離開前吃掉巢蟻。穿山甲白天更容易蜷縮在山洞裡,沒有洞不能活,晚上出去覓食,一夜經常在幾座山上,可達5~6公裡遠。早在2000年前的中國人對穿山甲的認識,屈原在《天問》中寫道:"漫長的歲月不死,生命在哪裡結束?鲱魚在哪裡?樁在哪裡?"這裡的鲶魚,也被稱為鯉魚,實際上是穿山甲。古人認為穿山甲像鯉魚一樣覆寫着鱗片,并稱它們為"鲱魚"。實際上,穿山甲是鱗片中唯一的哺乳動物。
穿山甲的主要食物是白蟻,每當洞穴中的巢蟻被吃掉時,穿山甲就會被泥土覆寫糞便的穿山甲拉入洞中,以吸引白蟻,然後來挖覓食。穿山甲可以過河,遊得比蛇快,即使帶着幼小的動物在水中,也不會被急流阻擋。它也可以爬上傾斜的樹,經常沿着樹上的螞蟻蹤迹,尾巴附着在樹枝上,吃飽飯後有時會睡在樹枝上。但是穿山甲不會從樹上爬下來,它們隻是掉到地上弄得一團糟。穿山甲在面對敵人或驚吓時結塊,頭部緊緊地包裹在腹部前方,并經常伸展前肢作為抵抗的一種形式;
照片 紀錄片《穿山甲:被殺最多的動物》。
以前的研究表明,穿山甲的生态價值主要展現在對森林害蟲白蟻的控制上。過去,白蟻被認為會危及各種樹木,水堤和房屋建築,而穿山甲是一種主要白蟻,是天然保護的森林。事實上,這種觀點是非常片面的。自然界不存在害蟲和動物,所有的危害和利益都是由人類根據自己的利益來判斷的,符合人類的利益,為了動物的利益,不符合人類的利益。但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的判斷是無效的。例如,白蟻是人類的害蟲,但它們對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在森林中,白蟻對破壞枯樹和加速物質和能量循環的影響最大。除了分解枯樹外,白蟻還可以攻擊活樹,人類可能認為這是害蟲。事實上,白蟻攻擊許多樹木是舊的,虛弱的和殘疾的。健康的樹木會分解足夠的防禦化合物,使白蟻感到恐懼。在以色列的沙漠中,白蟻每公頃可以從死亡植物中轉移237公斤碳和4.3公斤氮。白蟻是名副其實的森林清潔劑。但是,如果白蟻過度繁殖,也會造成嚴重傷害。根據國家白蟻防治中心2017年工作報告,白蟻會危害住房建設、文物、水利工程、園林植被、農林作物、通訊電源、市政設施等領域。
大自然的美妙之處在于,它通過複雜的食物網保持動态平衡,而不會使家庭太大。在健康的生态環境中,白蟻很難被破壞,因為有許多以白蟻為主的動物 - 例如穿山甲,控制和限制它們。然而,正是因為人類破壞了自然的平衡,白蟻才成為災難。
自古以來,人們就熟悉穿山甲的藥用價值,早在"草本輪廓"中就有記載:"鱗片可以治好疥瘡、瘋狂瘧疾、通過牛奶。"現代醫學認為它的鱗片有經絡,牛奶,疼痛,腫脹和疼痛緩解。是以,穿山甲是中草藥的寶貴原料,是我國14種重要的藥用瀕危野生動物之一。在漫畫中,穿山甲足夠偉大,可以為他人乞讨,而在現實中,穿山甲,害蟲防治,治愈和拯救人,功德是無限的!
雖然穿山甲如此重要,但它們的經曆卻非常黯淡。漫畫中的葫蘆兄弟知道感恩節,我們人類比蛇更兇猛,更貪婪。過去,中國南方的許多當地市場經常出售穿山甲,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但在過去十年中,穿山甲逐年下降,該州的采購部門在很大程度上無法獲得它們。據廣東省有關部門介紹,早年隻有一個地區每年能買到一百多擔穿山甲,現在全省總量隻有幾個負擔,大部分地區都難以收獲。這表明穿山甲資源遭到嚴重破壞。
據廣東省昆蟲研究所的劉振和和徐龍輝介紹,捕捕穿山甲的獵人使用訓練有素的獵犬幫助狩獵,或者利用追蹤、挖掘和挖掘來捕捉大量的穿山甲,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穿山甲的兩個主要繁殖季節,狩獵更容易獲得。另一方面,山地森林大量開發,穿山甲栖息地正在減少,且缺乏有效的保護措施,是以大部分地區的穿山甲資源都面臨滅絕!過度狩獵、栖息地破壞、外來入侵物種和低繁殖能力是穿山甲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
過度狩獵是穿山甲資源瀕危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強大的破壞力遠遠超過穿山甲維持其種群結構穩定的能力,導緻穿山甲種群逐漸下降。此外,穿山甲主要栖息在闊葉林、針寬混交林和亞高山和丘陵地區的灌木叢中,栖息地的選擇極為嚴格。它是一種食肉量狹窄的動物,隻吃食蟻獸,是以特别不适應環境變化,一旦栖息地被破壞,它們的種群就會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内迅速下降。
在中國東南沿海省份(特别是廣東)和廣西、雲南,每年至少有一千隻穿山甲被查獲并釋放到當地的保護區,主要在中國和印度,其中印度穿山甲占三分之一。印度穿山甲與當地保護區的中國穿山甲相似(主要在食物,活動,栖息地選擇方面),是一對競争物種。印度的穿山甲一旦适應當地環境而生長,就會産生更大的競争力排斥力,對于瀕危國家來說,中國穿山甲的生存競争力較弱,而且是一個更加危險的因素,進而進一步加重了瀕危的中國穿山甲資源。
照片 紀錄片"尋找最後的穿山甲"。
穿山甲本身有一些因素。他們的生育率很低,通常每年一個孩子,是以人口增長緩慢。穿山甲是食蚨狹窄的動物,進化程度低,對新環境的适應性差,這是人工馴化它們難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大量死亡,在人口下降後很難恢複。如果人口密度低,它可能會在某個地區消失。再加上防禦敵人的能力較弱,逃生的速度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時間在山洞裡,獵人捕捉它就像抓住它一樣,隻要挖一個洞或煙就可以了,是以很難逃脫獵人或獵物的狩獵。
用不了多久,整個斑塊家族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而穿山甲的命運和那個點一樣——曾經載着唐朝三位藏族師傅過河的《西遊記》就是點。今天,它們也處于滅絕的邊緣。我第一次看到牌匾是在蘇州動物園,池子裡有一塊女性牌匾,我沒有看到那塊雄性牌匾,沒想到那是我最後一次看到它。2019年4月14日,中國僅存的女性牌匾死亡,現在世界上隻剩下三塊牌匾。剩下的牌匾現在也是風燭的一年,不再來了,不用了多久,整個牌匾家族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它也被稱為Sr.或黃斑巨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蛞蝓,背部裝甲可達1.5米,重量可達115公斤。早在人類出現之前,斑塊就存在于地球上,一度家族規模很大,廣泛分布于中國的長江流域(尖塘江、太湖)和紅河流域。在中國曆史文化中,随處可見牌匾家族的身影。
早在3000多年前,商朝就出土了青銅銘文,上面寫着:"槿,王玉元,赢了。王一發,三開,死率(無)浪費目标。王玲(生活)卧室(yu)哥哥(yu)在書中喜歡,喜歡:"玩在平庸中,作為女人(yu)的寶藏。内容:尚王在渭河中射了一塊牌匾,然後下令根據牌匾鑄造一條青銅蟒蛇。當時,牌匾的名字不叫斑點,叫蜻蜓。雖然現在有一個家族的成員叫蟒蛇,但這不是另一邊。商代青銅蜻蜓的形狀有兩個最明顯的特征——大頭和突出的鼻吻,顯然是斑塊。今天的動物被稱為蟒蛇,頭部略小,沒有突出的鼻子,斑塊不是一個物種。
商朝之後,西周時期,周牧旺在過河途中遇到九江屏障。周牧旺匆匆忙忙地下令抓捕用來填河修建橋梁的牌匾和短吻鳄。這是後來的成語"禹作為光束"的來源。這個典故足以證明,早在西周時期,牌匾就有一個大家族,否則就不足以填河建橋。在後世的解讀中,還有一個名字叫汕頭,特别是在江浙地區。在景觀花園中,人類經常看到一隻大帶着一座石碑,這是基于牌匾作為原型的。在神話故事中,這塊牌匾被稱為龍的兒子(b-x),又名龍之子。它生來就有神力,能承受三山五嶽,後來又被大龍,成就了一個水神話。
格子優素福家族的榮耀仍在繼續,四件傑作中有兩件提到了普拉克。在《西遊記》中,是與唐僧和僧在通天河中過河的牌匾。隻是後來唐三藏沒有信守諾言,答應把牌匾的事情不做,現場一怒之下把它翻在水裡。此外,《紅樓夢》第23次回歸《西翼戲牡丹亭雁曲警心》,賈寶玉說:"明小子我掉在池子裡,教一個汕頭吞下,變成一個大忘八,于是你們明朝孩子做'一個産品夫人'病老回西, 我到你的墳墓去,為你一生的紀念碑。"這裡的蜱蟲隻是該地點的另一個名稱。
随着人類的不斷膨脹,人們的心靈不再古老,家族的牌匾逐漸衰落。特别是在20世紀之後,這個家庭被摧毀了。20世紀60年代,随着污染加劇,環境惡化,人類過度捕撈,長江牌匾家族被摧毀,不久後全軍被消滅。格子蒂辛家族的另一個住在紅河流域,也好不到哪裡去。在1850年代和1960年代,雲南仍然擁有豐富的牌匾,19世紀70年代仍然有一定數量。然而,在1950年代和1970年代,紅河流域的鹌鹑是大規模的人類捕撈,被流放到中國的各個動物園。
2020年10月23日,越南動物保護工作者在東莫湖抓獲一塊牌匾,經科普作家詢問,經檢查後得知該牌匾已被送回湖中。
由于長期過度捕撈,斑塊在2006年後在紅河流域完全消失。直到20世紀90年代,這塊牌匾才受到人類的關注。在此期間,蘇州隻有三個,上海隻有一個。不久之後,蘇州的兩塊牌匾和上海的一塊牌匾相繼消亡。蘇州隻剩下一個名額。
然而,人類發現長沙動物園也有一塊雌性斑塊,于是他們在2008年為保護媒體拉纖維,将蘇州斑塊嫁給了長沙的妻子。自2008年以來,這對夫婦一直在約會。一直以來,牌匾都需要一個嬰兒來繼續為整個家庭着火。然而,由于身體原因,這對夫婦無法懷孕。這時,人類比斑塊還是很着急,他們前後5次幫助夫妻人工授精,但最終沒有成功。就在第5次人工授精之後,雌性和世界早已死亡,使雄性斑點孤獨。用不了多久,雄性就會離開這個世界。
養殖蟒蛇的釋放可能導緻野生蟒蛇的滅絕
根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世界上最大的兩栖動物蟒蛇至少可分為五個物種,并且極度瀕危。更嚴重的是,目前的保護措施可能導緻這些不同物種雜交成一個物種,導緻其他野生物種滅絕。
俗稱小魚、美人魚、小魚,屬于從水生脊椎動物向陸生脊椎動物過渡的生物,産于我國内河和溪流水域,是我國獨有的珍稀保護動物。它的長度可達2米,是現存最大的兩栖動物。大冢曾經在中國南方非常普遍,原始記錄分布在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青海,四川(包括重慶),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和其他省份(河北,江蘇和其他省份有疑問);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過度擷取、非法殺殺和栖息地喪失,蟒蛇種群的下降極為嚴重,湖南、安徽等地在1950年代和1970年代,蟒蛇産量下降了80%以上,分布面積也極為萎縮,形成了12個島狀地區。直到20世紀80年代,水獺才被收購為水生資源。然而,今天,絕大多數蟒蛇都是商業養殖的,以滿足客戶的餐桌消費。
紀錄片《中國珍稀物種》海報。
為了恢複野生種群,中國政府鼓勵人們将這些養殖的蟒蛇放到野外。但在将圈養蟒蛇釋放到野外之前,有必要了解它與野生種群之間的遺傳分化。否則,急于釋放可能會做壞事,導緻野生種群滅絕。作為一種古尾兩栖動物,遷徙能力差,對水環境的依賴性非常大,不同水系的大蟒蛇種群之間的基因通訊非常困難,是以一些當地種群的蟒蛇适應了它們的栖息地,可能形成獨特的種群遺傳特征。自從布蘭查德在1871年描述中國西部的大蟒蛇以來,許多學者都研究了它的分類地位。
為了區分養殖蟒蛇和野生蟒蛇的遺傳分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的團隊收集了70條野生蟒蛇和1034隻養殖個體(線粒體和微衛星)的DNA(脫氧核酸)資料,使用簡化的基因組進行分析。研究小組發現,這些野生蟒蛇在500萬到1000萬年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内慢慢地分化了五個不同的遺傳簇(五個獨立的物種)。相比之下,這些養殖的蟒蛇已經發展出各種各樣的基因混合物。這意味着一旦養殖的蟒蛇與野生種配,它們就會增加遺傳污染(遺傳混淆)的風險,并可能導緻野生蟒蛇的滅絕。
如果野生種群滅絕,世界将失去不止一種蟒蛇,但所有五個物種,剩下的蟒蛇将是這些農場的混合物。
自然有自己的法則,不尊重自然法則,釋放就等于"放手死亡"!
白蜻蜓迫不及待地等待人類技術進步拯救它的那一天
最近,白鹳滅絕的消息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白鹳屬于軟骨硬鱗魚,其特點是長吻。白鹳是一種古老的魚類,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數億年。
1991年,中國地質博物館的陸立武在遼甯省靈遠發現了一個長吻的魚化石,其特征與古代白鹳相似。與此同時,它還與North Ticket,狼鳍魚和其他一些典型的熱河動物群的化石一起被發現。化石有一個很長、分布很長的吻片,由一系列垂直分布的吻片組成,頭部有明顯的前後長形孔,毛孔和軟骨硬鱗片明顯不同。古生物學家鑒定後,這塊化石屬于白蜻蜓。這一發現清楚地表明,像其他物種一樣,蜻蜓出現在侏羅紀時期。在白垩紀早期或更早時期,白鹳魚已經從鹌鹑和北部分支系統地分離出來。
在當今世界,隻有兩種白鹳:白鹳和勺吻蜻蜓。白蜻蜓僅分布在中國長江的主要支流,如岷江、廬江、嘉陵、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勺子分布在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白鹳和勺子之間最顯著的差別是接吻的形狀和食物:白鹳的吻很薄,吃魚;
"尋找超級魚:白蜻蜓"海報。
它也被稱為中國箭魚,是中國獨有的物種。中國古代白鹳被稱為"泰隆"。因為它的親吻部長,形狀像鴨子的嘴,也俗稱鴨子的嘴。白色鹳為梭形,胸鳍前部身體扁平,背部略微平坦。魚的背部灰黃色,腹部白色,鳍灰白色,尾鳍外緣藍灰色。白鹳最顯著的特征是吻的長度,可以占身體長度的1/3。接吻部位在身體中的比例随生長發育而變化,性成熟前身體接吻部位的比例随個體生長而降低,性成熟後身體比例下降的比例基本穩定。
白鹳是中下層魚類,分布在長江幹流和一些水量較大的支流中。幼魚多在中下遊河口和附屬水域覓食,性成熟後在金沙河下遊産卵,産卵地在金沙河下遊宜賓河段。每年2月至3月,白鹳的繁殖季節是白鹳,白鹳回到長江上遊産卵。白鹳的卵很粘,可以沉入水中,尾巴為30公斤的雌魚可以産下20萬個卵。長江葛州大壩樞紐建成後,白鹳的中下遊被大壩阻擋,無法追蹤上遊繁殖。
大壩首次被切斷時,大壩下停下了大量白鹳和未成熟的個體,導緻上遊種群數量下降。然而,由于産卵場尚未被破壞,大壩上的親魚仍然可以繁殖和生長。随後,科學家發現,長江葛洲大壩斷水後,壩下又有一片白鹳産卵場,每年6月至7月,四川萬縣、湖北宜昌、湖南嶽陽、上海崇明等地的河段都出現了大量的白鲱魚。然而,長江上的大壩不僅僅是葛州大壩,如果大壩太多,就會将白鹳的栖息地劃分為一個島嶼,這對它的生存極為不利。
白鹳生長得非常快,尤其是當年孵化的幼魚。10月份,幼魚長53~61厘米,一歲魚的平均長度為75厘米。雌性鲭魚在性成熟前與雄性鲭魚無顯著差異,性成熟後,雌性鲱魚的長度和重量均大于同齡雄魚。在民間,漁民們散布"千克懶惰"這個詞,他們指的是中國蜻蜓,就像魚是白蜻蜓一樣。然而,在現實中,沒有記錄顯示白蜻蜓重達一萬磅。2007年捕獲了一隻長約3.6米的白鹳,這是近年來已知最大的鹳。然而,根據動物學家秉志的說法,在1950年代,漁民在南京捕獲了一隻7米長的白鹳,重達908公斤,是世界上淡水魚的最高體長。
白鹳是一種以其他魚類為食的食肉魚類。1983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解剖了一條3.54米長、148公斤重的白鲱魚,并從其胃中取出了一條3.7公斤重的鲱魚和一條4公斤重的鯉魚。白鹳的食物食道随季節和環境而變化,主要在長江上遊的春夏,秋冬季節,蝦虎魚和蝦是主要食物。白鹳是一個大肚子,它一次可以吃5%的體重,飯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不能吃。
《尋找超級魚:白蜻蜓》
早在1983年,國務院就頒布了《關于嚴格保護珍貴和珍稀野生動物的總令》,将白鹳列為國家特有珍稀動物。可惜,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依然沒能保住白蜻蜓。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人工繁殖,然後釋放它們呢?現實并非如此簡單。在20世紀90年代,可以捕獲白鹳的幼魚,但那時我們還沒有探索白鹳的繁殖技術。通過繁殖白鹳的技術,魚再也無法捕獲。換句話說,白鹳沒有等到人類技術進步可以拯救它的那一天。
2003年,中國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出并釋放了一隻白蜻蜓,此後它就消失了。2009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将白鹳歸類為"極其危險"。近日,中國水産科學院長江水産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魏偉博士和張輝博士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發表文章,揭示白鹳在2005年至2010年間已經滅絕。
那麼,如何定義一個物種是否滅絕呢?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對滅絕的定義是:"一個分類單元中一個物種的最後一次個體死亡被認為是滅絕的。如果無法确定最後一個個體已經死亡,并且在50年内未找到該個體,則分類單元的物種被視為滅絕。"在實踐中,很難确定一個物種的最後一個個體的死亡。然後,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功能性滅絕。所謂功能性滅絕,意味着即使該物種存在,也無法在自然狀态下維持繁殖。從遺傳學上講,一個物種需要一個最低限度的有效種群,如果它要在沒有近親繁殖的情況下生存和繁殖。不同物種的最小有效種群是不同的。是以,早在1993年,白鹳就被科學家确定為功能性滅絕。
從曆史上看,每個物種都處于滅絕狀态。舊物種的滅絕為新物種提供了生存的機會,如果地球上沒有一個物種滅絕,那麼這個星球顯然是負擔不起的。然而,人類活動打破了自然界的進化機制,一些物種(如白鹳)本可以在自然界中幸存下來,但由于人類的幹擾和破壞而滅絕,這影響了物種多樣性,進而對生态系統産生了負面影響。人類也是生态系統的一部分,生态系統陷入困境,無法免疫。這就是保護物種的意義所在。
本文選自《動物眼中的人類:動物翻譯者自然保護區探險筆記》,從原文删節改版,副标題由編輯添加,不屬于原文所有,并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出版。
作者:趙淑茂
編輯:Ann Ang
吳興發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