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又發現一處侏羅紀公園 恐龍足迹化石群現郯城

6月17日,一組學者發表了一份關于在山東省鹿城發現的白垩紀恐龍腳印的報告。位于臨沂市立莊鄉,這個足迹遺址由300多塊恐龍和鳥類足迹化石組成,其中最有趣的是四個平行的小爪龍腳印,據說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發現這種恐龍是群體證據。

山東又發現一處侏羅紀公園 恐龍足迹化石群現郯城

2015年,正是這些近乎圓形的蜥腳恐龍腳印引起了唐的注意。

它是三年前偶然發現的,探險隊于去年正式開始。

馬陵山橫跨山東省臨沂、鹿城、信義三縣,是一座南北綿延60多公裡的低山,以一匹奔騰般的馬命名,是國家地質公園。馬林山上的金雞嶺以生産鑽石而聞名,當地居民在附近的地表發現了兩顆中國最大的天然鑽石,分别重281.25克拉和157.786克拉。

2015年2月24日,農曆新年六日,臨沂大學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兼職教授、著名"化石獵人"唐永剛和化石愛好者劉洋從臨沂驅車前往金雞嶺"尋寶",計劃在那裡檢視是否有鑽石礦床。"看到岸邊有一個人工挖的池塘,上面有岩層,我走下十幾步,發現了蜥腳恐龍的腳印。唐永剛熟悉各種恐龍腳印,以前在很多地方都發現了恐龍腳印化石,馬陵山地區也多次發現恐龍腳印化石。

令唐永剛驚訝的是,經過簡單的清理,他們發現了近200個白垩紀恐龍腳印化石,包括小爪龍腳印,以及清澈的雨水、泥裂、水波紋等在岩石上留下的痕迹。此外,四條基本直線和向同一方向移動的雙趾恐龍腳印引起了唐永剛的注意,"在學術界對這種恐龍究竟是群體還是單手,這種腳印可能是這種恐龍群落的直接證據。"

"沒有正式的檢查,是以我放手了。唐永剛介紹,這群靠近村子的恐龍足迹化石群,匆匆調查,既未必能得出詳細結論,也會導緻化石受損。直到2017年4月,由于當地的發展,該村作為一個整體搬遷。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于麗達的帶領下,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學研究所的王曉麗教授、張俊強博士和郭穎博士開始了對恐龍足迹化石群的聯合考察。

山東又發現一處侏羅紀公園 恐龍足迹化石群現郯城

6隻恐龍和鳥類,留下300多個腳印

6月17日,該團隊正式公布了這次考察的結果,發表在《國際古生物學和地質學學術期刊》上。雖然團隊現場檢查隻有3天的時間,但後期的資料比較、數字化模型制作和論文撰寫、校對等抄襲工作非常繁瑣,持續了近半年,加上論文投稿專家也需要稽核,是以從正式檢查到公開公布的結果隻有一年多的間隔。

他們在鹿城縣裡莊鄉金雞嶺白垩紀岩層中發現了7種恐龍和鳥類的300多個腳印。其中,四條平行且向同一方向行進的小爪龍腳印,說明集體活動中至少有四條小爪龍。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印證了小爪龍的群體生活特征。

"這四排腳印屬于猛犸象般的腳印爪龍,兩足食肉恐龍,後肢有四個腳趾,第一腳趾退化,第二腳趾像鐮刀一樣高高舉起,獵物可以突然刺穿獵物的身體。他們帶着第三和第四腳趾的腳印走路。6月21日上午,唐永剛與當地政府讨論了如何保護鹿城縣立莊鄉恐龍足迹化石遺址的化石群,向觀看現場熱鬧的人解釋如何根據這些足迹化石識别恐龍類型。

山東又發現一處侏羅紀公園 恐龍足迹化石群現郯城

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動物腳類恐龍的腳印,長約40厘米,根據腳印的大小,它屬于白垩紀早期的食肉恐龍,長約4米。

在普通旁觀者的眼中,這些恐龍腳印化石都是一些大小坑,在唐永剛的心目中,這是一部活出的《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1億年前,這裡是一片近水泥沼澤,巨大的食草恐龍喝水拖着巨大的身軀慢慢走開,一條小而兇猛的龍悄悄尾随機發動攻擊。

可能會發現更多的足迹化石

已發表的白垩紀恐龍足迹化石群位于麗莊鎮,位于40多年前當地村民廢棄一個采石石塘後形成的池塘中。如果不是石頭的開采暴露了恐龍足迹化石所在的岩層,這些珍貴的發現可能會在地下很長一段時間。

"每天我都撞到這邊,一個坑,一個坑,什麼也沒看到。63歲的王勝業在桐子裡種了糧食。在距離她種植的四顆花生不到兩米的砂岩上,儲存着三隻食肉恐龍的腳印。在王勝業和其他村民看來,這些坑不可能是某種動物的腳印。"石頭好硬,從洞裡走出來?"很久以前有人告訴她,這些石頭都是軟泥,恐龍走過留下的腳印,這些保留下來的腳印将軟泥慢慢凝結、幹燥,然後充滿泥沙,最終慢慢石化成我們面前的恐龍腳印化石。

其他人則詢問附近是否會有恐龍骨骼或恐龍蛋化石,因為可以找到恐龍足迹化石。唐永剛說,腳印化石和骨化石形成的條件不同,前者需要一個凝固過程再填充沉積物,後者要立即覆寫掩埋,是以一般恐龍腳印化石和骨頭或蛋化石不會出現在同一個地方。他還推測,如果清理其他未暴露的岩層,将會發現更多的恐龍腳印。

齊魯晚報 齊魯點記者 邱明

來自: 大衆汽車

(編輯: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