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棕榈科植物殺手——椰子織蛾

作者:光明網

大陸氣候條件優越,生物資源多樣,這也導緻了外來生物頻繁入侵。外來生物入侵對農、林、牧、漁業的安全生産以及生物多樣性帶來嚴重威脅。二十大報告明确指出“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 目前大陸确證的外來入侵物種已超過600種,椰子織蛾便是其一。

椰子織蛾簡介

椰子織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屬鱗翅目(Lepidoptera)木蛾科(Xyloryctidae) 椰木蛾屬 (Opisina),又名椰子木蛾、黑頭履帶蟲、椰蛀蛾。該蟲于 19 世紀中期被發現,原産地為印度和斯裡蘭卡,現主要分布于南亞和東南亞,是棕榈科植物的主要害蟲之一。大陸于2013 年首次在海南省萬甯市發現該蟲,現已擴散至海南、廣西、福建和廣東等地,屬于高度危險性有害生物,對大陸棕榈科植物産生嚴重威脅,已在多個國家爆發并造成嚴重損失。由于其巨大的危害性,國家林業局于 2014 年将其列為危險性有害生物,2019 年該蟲又被認定為三級危害性林業有害生物。

椰子織蛾一生經曆卵、幼蟲、蛹、成蟲4種蟲态。該蟲生命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完成 1 個世代需 2~2. 5 個月,其中卵期 4~6 d,幼蟲期 30~35 d,蛹期 10~14 d,成蟲期 5~10 d,平均每隻雌蟲可産卵百粒以上。幼蟲具有5-8個齡數。成蟲體色灰白至灰色,雌蛾體長 8~12 mm,雄蛾略小,體長7~11 mm,翅灰白至淺黃灰色,其間有深灰色小點。

棕榈科植物殺手——椰子織蛾

椰子織蛾幼蟲、成蟲

椰子織蛾的危害

椰子織蛾是一種食葉害蟲,其寄主有 3 科 19 屬 21 種,棕榈科植物為其主要寄主,也可危害甘蔗和香蕉。

椰子織蛾一年可發生 4~5 代,世代重疊嚴重。雌蛾在棕榈葉背面産卵,幼蟲主要取食老葉表皮及葉肉,在身體周圍構造不規則蛀道,幼蟲藏于蛀道内取食葉肉。初齡幼蟲食量較小,随着齡數增加,食量逐漸增大。該蟲主要從棕榈科植物的下部葉片向上危害,将葉肉吃光,形成幹枯狀,嚴重時下部的葉片卷曲焦枯,形似火燒,可緻椰果減産45%以上,椰子織蛾為害四年後,椰子樹才能恢複正常生産能力,更為嚴重時可使整片椰林幹枯,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棕榈科植物殺手——椰子織蛾

被椰子織蛾危害的椰子樹

椰子織蛾防治

對于椰子織蛾防治措施有以下幾點:(1)人工實體防治:人工剪除受害葉片并集中焚燒、采用燈光誘殺等;(2)化學防治:采用化學藥劑、性誘劑等方法,藥劑如氯氰菊酯、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三唑酮、吡蟲啉、丁硫克百威,可采用幾種藥劑交替使用,連續防治;(3)生物防治: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性天敵等。椰子織蛾寄生性天敵資源豐富,其寄生蜂大約有 40 種,如麥蛾柔繭蜂、金剛鑽大腿小蜂、周氏齧小蜂。

椰子織蛾的自然擴散能力不是很強,但由于其寄主植物苗木的頻繁運輸,該蟲的卵、幼蟲、蛹均能夠通過苗木的人工調運進行遠距離傳播。是以,椰子織蛾在國内有進一步擴散的可能,應進一步加強檢疫和防控。

作者:田寶庫(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所學生在讀)

科學性把關:徐樂天(湖北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棕榈科植物殺手——椰子織蛾

來源: 光明網-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