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塵4x/圖)
“0糖0卡”“0糖低卡”的無糖飲品通常将不含糖作為相關食品的主要賣點,以顯示産品的健康特性,這樣的廣告宣傳模式現在随處可見,背後是社會公衆近年來對“高糖”飲食風險的廣泛認知。“0糖”食品為了在不含糖的情況下提供甜味,一般會添加人工甜味劑,比如阿斯巴甜、安賽蜜、甜蜜素等,具體加了什麼檢視合格産品的配料表即可知道。基于不含糖就不會引入熱量的考慮,雖然人工甜味劑多年來已經被視為糖的完美替代品,但是随着科學研究的深入,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工甜味劑也可能存在健康風險。
最近,法國的研究人員利用當地一項大型的營養與健康調查項目發現,吃更多人工甜味劑的話,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升高,二者之間可能有一個潛在的直接關聯,特别是阿斯巴甜、安賽蜜、蔗糖素等甜味劑。
這些發現基于超過10萬人的調查樣本,研究之初參與者的平均年齡大約42歲,曆經中位數近9年的随訪調查後,研究人員共記錄了超過1500多個心血管疾病案例,其中冠心病和腦血管疾病各有七百多例,發病時的平均年齡接近63歲。當把人們的發病情況與人工甜味劑的總體攝入量結合起來分析時,資料顯示,攝入甜味劑更多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每10萬人的患病人數達到346。相關研究2022年9月發表在《英國醫學雜志》(BMJ),研究還發現人工甜味劑與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關系尤為明顯。
對參與者的特征分析後顯示,雖然人工甜味劑在全球都十分流行,但不同人的攝入量差别很大。總體上,相對不怎麼吃甜味劑的人來說,該項研究中吃得多的人是那些更年輕、身體品質指數更高、更可能抽煙、更不愛運動的人,這些人更可能在吃減肥餐,是以可能傾向用甜味劑代替糖以減少總體能量攝入。而且,相較而言,飲食不怎麼健康,水果、蔬菜、纖維等攝入量都偏低,鹽、加工肉、無糖的甜味劑飲料等攝入量卻偏高。從人工甜味劑的來源看,無糖的甜味劑飲料正是相關物質攝入的主要來源,占比超過一半的甜味劑是通過喝飲料攝入的。此外,餐桌上的甜味料占比也達到30%,其次是一些酸奶、幹酪等奶制品。這些都是常見的甜味商品,特别是在代替糖的潮流中越來越流行的無糖飲料,最新研究發現它們可能會導緻人們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這對全球心血管疾病負擔而言不是一個好消息。
因為心血管疾病不僅是造成全球疾病負擔的首要因素,而且近幾十年來一直處于上升趨勢。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資料,近三十年來,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數已經從1990年的2.7億大幅增加到了2019年的5.2億,此間的死亡人數也從近1200萬穩步增長到了超過1800萬。而且即便帶病生存,諸如中風等腦血管疾病,一旦發病還會極大影響人的自主活動能力和健康生活的品質,因而相關風險值得注意。
其實,最新研究中的發現并不是孤例,就在2022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針對非糖甜味劑健康效果的科學證據進行了系統性研究,結果發現甜味劑攝入量更多的話,中風、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風險會升高,心血管疾病的總體死亡率和發病率也會升高,其中死亡風險升高19%,發病風險升高32%。而且對于肥胖或者空腹血糖、胰島素、血脂和血壓等心血管代謝健康名額沒有顯著的改善效果。這與最新研究中所發現的情況類似,相關的風險關系在考慮了大量幹擾因素後仍然存在,從總體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這個結果來看,用人工甜味劑替代糖也并沒有顯示任何的健康益處,而且有可能是一個新的風險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有很多,僅從飲食來看,水果、蔬菜、谷物、堅果、豆類、纖維素、海鮮中的歐米伽3脂肪酸等,這些食物如果攝入量過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會升高。與此同時,如果紅肉、加工肉、反式脂肪酸、含糖飲料等攝入過多的話,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升高。而最新研究意味着,用以替換糖的人工甜味劑可能與含糖飲料、加工肉等類似,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種潛在的風險因素。
這一發現值得重視,還在于最新研究所依托的調查項目具有一些明顯的優勢,除了樣本量大之外,最顯著的就是對飲食資料統計的準确性較好。當然即便如此,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女性偏多,受教育程度偏高,在當地整體人群中的代表性上可能有限。而且,觀察研究尚且不能确切地得出因果關系,考慮到仍有混雜因素幹擾結果的可能性,相關結論未來仍有待更多大型研究以及實驗資料的驗證。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多項實驗室研究已經發現人工甜味劑并不像人們推理的那樣安全無害。2014年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免疫學系研究人員約瑟姆·蘇伊士(Jotham Suez)等人在《自然》雜志(Nature)報告稱,通過對小鼠糞便和人類代謝名額的分析,他們發現食用人工甜味劑會增加葡萄糖耐受不良的風險。2022年9月,該研究團隊利用120個健康成年人做随機對照實驗後還發現,人工甜味劑不僅會損害血糖反應,還會明顯改變糞便和口腔微生物組以及血漿代謝組,産生一些因人而異的血糖改變。相關研究已正式發表在《細胞》雜志(Cell),實驗中所涉及的人工甜味劑包括糖精、蔗糖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雖然這些與甜味劑相關的生理反應在臨床上究竟會産生什麼影響還不清楚,但結合觀察研究的發現,更多的實驗資料進一步對“人工甜味劑可以安全地替代糖”這樣的觀點提出了質疑。
事實上, 由于相關科學證據的積累,歐洲食品安全局、世界衛生組織等一些國際衛生機構近年來已經在着手重新評估人工甜味劑的安全性。因為,科學家不僅發現人工甜味劑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有關,還發現了不少導緻癌症風險升高的證據。最新基于法國的研究是由巴黎北索邦大學營養流行病學研究人員夏洛特·德布拉斯(Charlotte Debras)等人開展的,在此之前,他們也曾報告過甜味劑的緻癌風險。“與好些個公共衛生機構的官方建議一緻,這些發現并不支援用人工甜味劑作為食物或飲料中糖的安全替代品。”夏洛特·德布拉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人們應該認識到“0糖0卡”用甜味劑替代糖的方案,其在健康方面的安全性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關于糖,世界衛生組織很早就開始建議人們将每天遊離糖的攝入量控制到占總體能量攝入的10%以下,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降到5%以下。這相當于成年人最好每天攝入不超過25克糖。是以,最新研究對人工甜味劑健康風險的揭示也并不意味着多吃糖更好。甜味對不少人來說,總是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特别是甜味飲料,飽腹感差,通常會導緻人攝入大量的糖或甜味劑。如果養成這樣的飲食習慣,将甜味飲料當水喝,糖或者甜味劑的攝入量很難不高。而基于最新研究,至少應該認識到,諸如甜味劑這樣的食品添加劑雖然人們也已經廣泛食用,但并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證明這樣的“0糖0卡”等于健康。
南方周末記者 王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