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紮維埃·阿萊(Xavier Hallez)是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學院土耳其、奧斯曼、巴爾幹和中亞研究中心進階研究員,法國中亞研究所研究員。熟練掌握俄語、英語、哈薩克語、烏茲别克語等語種的阿萊長期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别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俄羅斯開展研究,有着豐富的檔案閱讀和田野調查經驗。2022年10月26日,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邀請阿萊研究員做題為“法國的中亞研究”的線上講座。
德埃貝洛窮畢生之力編纂的《東方叢書補編》(1776年版)。該書至今仍被法國學界廣泛引用。
近代以來法國的中亞研究法國對中亞的研究最早始于法國對奧斯曼帝國的興趣。早期的代表人物巴泰勒米·德埃貝洛(Barthélemy d' Herbelot,1625—1695)出生于巴黎,曾就讀于巴黎大學,潛心研究東方語言和文獻。德埃貝洛窮畢生之力編纂《東方叢書補編》。該書在17世紀奧斯曼學者卡提普·切萊比(Katip Celebi)的百科全書《東方叢書》索引基礎上,彙編了其他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鈔本資訊,較為完整地收錄了土耳其和中亞曆史相關文獻。在德埃貝洛去世後,法國東方學家安托萬·加朗(Antoine Galland,1646—1715)于1697年完成該書的編纂工作,并将其付梓。該書至今仍被法國學界廣泛引用。以今天中亞五國地理空間為基礎的“中亞”概念在19世紀後半期逐漸形成。法國學界對該地區的研究也是在這一時期取得較為顯著的進展。東方學家、探險家和作家萊昂·卡恩(Léon Cahun,1841—1900)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1878年起,卡恩赴東地中海沿岸考察,搜集相關曆史文獻。1890年,卡恩在索邦大學擔任亞洲曆史教授,他的《亞洲曆史導論》(1896)對奧斯曼知識精英和20世紀的土耳其主義者産生深遠影響。
随着全球交通和通訊條件的改善,19世紀後半期以降,更多法國學者加入與中亞相關的研究中。雅克·巴科(Jacques Bacot,1877—1965)代表了那些在旅行中産生學術興趣、進而成為學者的東方學家。另一類是接受過系統性學術訓練并掌握對象區域語言技能的人。他們前赴中亞地區,專為收集資料。其中包括許多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的學者,最為著名的就是東方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中國學界對伯希和在華經曆較為熟悉,值得一提的是,他曾走訪位于今天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的阿賴山區,拜訪了當地有影響力的女性政治人物庫爾曼江·達特卡。同時在場的還有時任沙俄總參謀部軍官、後來成為芬蘭總統的馬達漢(Gustaf Mannerheim,1867—1951)。伯希和能與當時的吉爾吉斯人交談,并拍攝了許多珍貴的照片。他留下的文獻對于了解一百多年前的吉爾吉斯社會有着重要的意義。目前法國中亞研究所的一個研究項目就是搜集和整理伯希和與吉國相關的檔案檔案,并翻譯為土耳其語和俄語。二十世紀中期,受二戰和之後冷戰影響,法國學界難以進入中亞地區開展實地考察,當時了解和研究中亞地區的方式隻有學習該地區的語言以及研究曆史文獻。這一現象在客觀上有助于法國東方學傳統的存續,使得以國文學為基礎的中亞研究得到發展。路易·巴贊(Louis Bazin,1920—2011)是二十世紀中期這一傳統的代表人物。他曾在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學習,1990年代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東方語言和文化部主任、法國烏拉爾—阿爾泰學會副主席。另一位是吉爾貝·拉紮爾(Gilbert Lazard,1920—2018),法國語言學家和伊朗學家,曾任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的波斯語教授,1972年在巴黎大學建立了伊朗學研究所。可以說,二十世紀中後期法國中亞研究的一個主要内容是東方學傳統下的語言、文獻和曆史研究。這一時期,法國中亞研究的另一條學術脈絡是冷戰時期蘇聯學架構下的蘇聯民族問題研究,其代表人物是亞曆山大·本尼希森(Alexandre Bennigsen,1913—1988)。本尼希森出生于沙俄聖彼得堡的德意志貴族家庭。1924年,本尼希森一家輾轉移居至巴黎。求學期間,本尼希森曾于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學習伊朗語言文化。二戰時,他最初作為軍官加入法軍,并參加了法國抵抗運動,戰後一度在總理府任職,負責整理涉及蘇聯的檔案檔案,後任教于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學院(EHESS)。他于1961年創立了俄羅斯、東歐和土耳其研究中心,同時在美國多所大學任教,對冷戰時期美國的蘇聯研究學界也産生一定的影響。阿萊認為,本尼希森的兩部作品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一是關于1920年以前俄國穆斯林,一是關于中亞蘇非主義傳統。蘇聯研究架構下的民族問題研究是當代法國中亞研究學術史中的重要部分。
《俄羅斯世界文彙》(2022年4—6月)
目前法國主要的中亞研究機構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檔案資料的公開以及田野調查條件的改善使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此前了解中亞所用的範式。而19世紀和20世紀一方面有着豐富的俄文和本土語言文字文獻留存,另一方面還有規模可觀的民族志文獻,中亞地區的現代轉型是以成為吸引歐美各國學界的重要議題。目前,法國學界涉及中亞研究的主要機構如下:俄羅斯、高加索和中歐研究中心(CERCEC)前身是由本尼希森于1960年代在社會科學高等研究學院創立的俄羅斯、東歐和土耳其研究中心。1995年,該中心被拆分為兩個機構,一個側重于研究突厥語族人群,另一個側重于研究以俄語為基礎的人群及空間。後者于1999年轉隸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且在2001年成為聯合研究機關。2004年,該機構更名為俄羅斯、高加索和中歐研究中心,故而相對較少關注中亞地區。該機構管理法語學界最重要的俄羅斯研究期刊《俄羅斯世界文彙》(Cahiers du Monde russe)。土耳其、奧斯曼、巴爾幹和中亞研究中心(CETOBaC)如上所述,該中心于1995年從本尼希森建立的研究機構中析出,獨立之初的名稱為土耳其和奧斯曼研究中心。2010年,該中心改用目前名稱,中心倡導跨學科研究,關注以下六個領域:奧斯曼史,當代土耳其研究,當代巴爾幹地區研究,中亞和高加索研究,操突厥語族人群的語言、文化和社會,蘇非主義。該中心是法國極少數長期開設中亞研究和中亞曆史的研究所學生課程的高等教育機構。此外,鑒于伊朗文化對中亞曆史的深刻影響,伊朗世界研究中心(CeRMI)同樣可以被視為法國中亞研究機構的一員。該機構于1995年由巴黎的三個研究機關合并而成,側重于操伊朗語族人群的語言、曆史和社會文化研究,通過位于德黑蘭的法國伊朗研究所(IFRI)、位于比什凱克的法國中亞研究所(IFEAC)和位于喀布爾的阿富汗法國考古代表團(DAFA)維系國際學術網絡。區域研究人才的培養和科研的推進需要強大的語言教學資源支撐,而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正是法國各區域研究機構在這一方面的共同基礎。該學院自1795年開始專業從事東方語言和文化的教學研究,目前教授包括波斯語、阿拉伯語、漢語等96種語言,擁有來自120多個國家的學生和教師,并在100多個國家開展研究項目。前文所述的一系列重要學者,包括巴科、伯希和、巴贊、拉紮爾、本尼希森及阿萊博士本人都曾在該機構學習。最後,法國中亞研究所是法國區域研究體系中保證在地知識供給的關鍵環節。法國外交部自1907年開始在海外開設“法國學院”,旨在提升法語和法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該體系下設以文化傳播為主要目标的法國文化學院和以學術研究為主要目标的法國研究所兩類。後者由外交部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共同管理,在全球設有14個以對象國或地區命名的據點,包括位于突尼西亞的現代馬格裡布研究所、位于曼谷的現代東南亞研究所、位于埃及的法國東方考古研究所等。法國中亞研究所正是其中之一,最初于1993年在烏茲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幹成立,2010年轉移到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其主要任務是為在該地區從事人文和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各國研究人員提供學術資源服務。值得一提的是,法國中亞研究所服務的對象範圍不僅限于法國公民。自建立以來,該機構成為許多歐洲國家學者赴中亞國家開展檔案研究或田野調查的重要管道。其服務的研究對象地理空間以當代中亞五國為基礎,同時關注鄰近國家(俄羅斯、中國、阿富汗、伊朗和蒙古國)的接壤地區。法國中亞研究所的主要工作是與當地研究機構合作開展學術活動,為法國與中亞各國的人文社科各領域合作提供平台,推廣法國學界的國際影響力。法國中亞研究所長期營運英法雙語的學術期刊《中亞文彙》(Cahiers d’Asie centrale)。***講座最後,阿萊提到,自己最初對中亞地區感興趣,是由于青年時代閱讀了法國曆史學家勒内·格魯塞(René Grousset,1885—1952)的《草原帝國》以及伯希和關于中亞地區和蒙古高原的作品。而在就讀大學期間,阿萊見證了歐亞地緣政治劇變。中亞國家的開放和大量檔案資料的公開激發了他投身中亞研究的熱情。為深入這一領域,阿萊在哈薩克斯坦故都阿拉木圖生活兩年,以充分掌握俄語和哈薩克語,之後赴俄羅斯開展博士論文寫作所需的檔案研究。他的研究方向受到了亞曆山大·本尼希森作品的影響,以蘇聯東方民族的主要知識分子為關注焦點。他選取了蘇丹加利耶夫、雷斯庫羅夫和仁欽諾三位曆史人物為案例,通過對照蘇聯時期的中央和地方檔案資料,觀察和分析不同族裔、地域和宗教背景出身的東方革命人物對共産主義與身份認同的思考。受法國學界人類學研究的影響,阿萊此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對哈薩克斯坦近代曆史的研究,關注部落在中亞草原地區近代政治和社會結構變遷中的作用。他還長期關注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兩國在獨立後對各自國家曆史的建構,尤其是1916年中亞大起義在其中的角色。在被問及當代法國中亞研究學界是否與英語學界存在差異時,阿萊坦誠地表示,兩者在方法論層面并沒有顯著的差異。相比英美同行,法國學者更注重以法語發表論著,且更容易與其他領域的法國學者形成學術共同體。是以,就中亞近代史和當代中亞問題而言,法國學界可能更傾向于結合人類學和地理學的方法,探讨中亞地區近代以來的變遷和當下的狀況。(作者分別為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所學生)
作者:施越 李羽姗
編輯: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