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赫:歐洲貼牌再高價賣給中國,盧旺達咖啡已擺脫這種模式

作者:觀察者網

導讀:每年的進博會,對于開發中國家來說都是參與國際貿易、推廣本國品牌的絕佳平台,從事中非貿易交流工作17年的楊赫對此深有感受。觀察者網邀請盧旺達“大猩猩”咖啡負責人楊赫,講講他對盧旺達和中非經貿的感受和體會。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楊赫】

我在盧旺達經營已經十多年了,對當地非常熟悉,借着這次進博會的機會,我帶來了盧旺達的“大猩猩”咖啡。盧旺達的咖啡豆品質非常好,其種植的阿拉比卡咖啡豆非常有名。

這個品種一直深受歐美的青睐,不同于巴西的“羅布斯塔種”,它的酸度很高,主要依靠工業技術大批量生産,而盧旺達的咖啡豆都是用來做精品咖啡的,這次進博會上非常輕松地就賣掉了幾百公斤。

楊赫:歐洲貼牌再高價賣給中國,盧旺達咖啡已擺脫這種模式

新冠疫情疊加使得全球經濟低迷,美國原本是盧旺達咖啡豆最大的出口對象,但是它現在整體消費能力都在下降,是以盧旺達政府希望将大量的産品銷往中國,接入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據我所知,盧旺達咖啡豆一年銷量至少幾百萬噸起步。

近年,中國和盧旺達在政治和貿易領域往來更加密切,我們國家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也給出了很多優惠政策。

2021年,中國對建交國家中的一些國家提供了特别優惠關稅待遇,盧旺達也是其中之一。拿我從事的咖啡産業舉例,2019年進口生豆和熟豆的海關統計資料顯示是1300萬噸,2020年增長至2000多萬噸,2021年因為疫情進口量有所下滑,今年的情況似乎好一些了。

大家知道,咖啡豆是世界交易量排名非常靠前的大宗商品,以前盧旺達的咖啡豆都會以低廉的價格賣往歐洲,由歐洲人貼牌之後再銷售到中國,經過幾次“倒手”,我們國家的購入價就比較高了。

楊赫:歐洲貼牌再高價賣給中國,盧旺達咖啡已擺脫這種模式

現在有了特别優惠關稅,進口企業在盧旺達采購咖啡豆,取得最不發達國家特惠原産地證書并準備好通關單證,不管是進口未烘焙或已烘焙的咖啡豆,都可享受特惠稅率。這種變化相當于把原本的“B To B”模式優化為“B To C”模式,省去歐洲經銷環節,無形中增加了盧旺達當地農民的收入,也為中國顧客帶來好處。

當然,中國與盧旺達的咖啡豆貿易存在一個現實的問題,中國的經銷商更傾向于進口生豆,商戶可以按照自己的銷售需求來烘焙,但盧旺達在出口的時候不想賣生豆,因為售賣原材料的利潤很低。如果咖啡豆在盧旺達本地粗加工或者精細烘焙的話,能夠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的問題,還能增加産品的附加值。相反,出口原材料的過程中,最大的利益方是中間商或者銷售末端。

現在中國的咖啡市場趨勢,可以說呈現“井噴”狀态,年輕人喜歡喝咖啡和咖啡文化,導緻了咖啡豆價格的快速上漲,上漲幅度接近50%。是以,我們國家目前已經成為盧旺達體量最大的客戶,“捧紅”了盧旺達的咖啡市場。我們在盧旺達經銷的咖啡豆價格穩定、品質上乘,還有特惠關稅政策加持,具有很大的優勢。

與此同時,盧旺達咖啡豆的經銷商們對中國先進的物流體系和直播電商也很感興趣,現在歐美的大宗貿易還在用現金交易,但中國在交易的便利性方面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盧旺達的基建與非洲其他國家相比處于比較高的水準,盡管如此,當地網絡電商的發展速度很慢,覆寫率也很低。

中國的電商和物流體系能夠實作“飛躍式”發展,得益于我們國家在基建、通信和移動智能裝置方面的快速疊代,盧旺達的網絡建設雖然已經“鋪開”,但是資訊和流量費用非常昂貴。在當地經商的人通常都有兩個手機,一個智能手機,另一個是老年機,這主要是因為農村的電網覆寫率低、信号差。

盧旺達政府在推動電商行業發展方面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收效甚微。智能化手機在當地的使用率低,費力推銷後發現流量資訊費非常貴,當地人的平均月工資在100美金,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收入用來上網,以盧旺達當地的水準,推廣智能手機和網絡電商是很不現實的。

楊赫:歐洲貼牌再高價賣給中國,盧旺達咖啡已擺脫這種模式

事實上,網絡通信水準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電商才能順理成章地發展起來,同時電商還對當地使用者的知識水準要求較高,發展初期大家都不知道怎麼樣去推動這件事。

是以盧旺達的電商發展面臨幾個瓶頸,一方面是物流瓶頸,另一方面是資費瓶頸,還有老百姓的認知水準和地方經濟實力的瓶頸限制。

舉個例子,華為曾經在盧旺達建立3G和4G通信體系,建設3G基站的成本費用還沒有收回,國内已經開始普及4G了,我們國内的企業投入了很多成本,但當地的智能手機使用者量很小,是以遲遲收不回來成本。從這幾個層面來看,盧旺達的電商和電子物流體系建立起來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久。

我們在盧旺達從事商業貿易已經很多年了,對這個地方充滿感情。我們的心态是慢慢做、做長線,而不是一夜暴富式的攫取利潤。很多商人來盧旺達做生意,語言不通,也沒辦法紮根,隻能浮在表面,做一兩單就沒下文了。而我們采取的式“紮根”模式,争取在更多的城市紮根,控制銷售終端。

今年1月1日開始,中國海關更改了進口商資質的相關條款。以前那些沒有資質和品牌的進口商被禁止了貿易行為,是以很多來自歐洲的進口商品如果沒有當地質監局或ISO認證的産品就沒辦法進入中國。而條款變化後的政策是“提高準入門檻”,我們國家要進口品質上乘的商品,品質較低的那些品牌和商品就進不來了。

我們作為國外的公司,也按照中國海關的要求重新注冊了新公司,提升了産品的标準,對各類添加劑、金屬含量的超标标準要求會更加嚴格,這也是對老百姓提升食品安全訴求的一種回應。

中國在盧旺達大量進口的産品除了咖啡,還有茶葉和辣椒,這些貿易都是在商務部牽頭下完成的。但因為品茶習慣的差異,盧旺達的紅茶在國内的銷量不高,和我們本土的綠茶相比沒有太大的競争力。

楊赫:歐洲貼牌再高價賣給中國,盧旺達咖啡已擺脫這種模式

盧旺達駐華商務參贊沙米爾·阿比昆達(右二)在進博會推廣“大猩猩”咖啡 作者供圖

在盧旺達兌換美金比較自由,而中國在這方面的限制更大一些,如果貨物量和金額比較大,有些企業不得不把在當地賺的錢換成當地的貨物,然後再通過進出口變現。我們國家目前嘗試通過“雙邊本币互換協定”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與金磚國家、非洲和歐盟陸續簽署了協定,凡是每年與中國貿易量排名靠前的國家,都在我們的考慮之列。

在“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前,世界各國大多采用美元結算,美國通過傳統的貨币體系“坐享其成”;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中非大宗商品交易中開始使用人民币結算,這種結算方式還在擴大、提速。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