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複活恐龍:從石頭裡鑿出2億年前的故事

作者:川觀新聞
複活恐龍:從石頭裡鑿出2億年前的故事

川久保 記者 高敏芳

在"嘶嘶---"的工作台上,氣動筆尖在岩石上高速振動,細粉被稍微沖走,石頭中的白質逐漸顯現。岩石上覆寫着1億多年前的頸椎化石,屬于蜥腳恐龍,有籃球那麼大。

近日,記者來到成都崇州天舒博物館,在展廳後面的恐龍化石修複實驗室,看到了上面的場景。"陳列室裡的恐龍化石基本上都是從這個鑿出來的。天一博物館技術總監梁穎停止了手中的工作,轉身向記者,讓恐龍"活",要經過5個步驟,首先是野外挖掘保護和初步修複,然後是室内精細修複和保護,然後是科學研究,骨骼修複和整體恢複。"對耐心的最大考驗是'室内整理',估計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使骨頭自行幹燥。

天正博物館收藏了5萬多塊化石标本,它們"複活"背後的故事是什麼?"活着的"恐龍告訴了今天的人類什麼古老的故事?

複活恐龍:從石頭裡鑿出2億年前的故事

尋找恐龍化石

野外挖掘範圍從厚到薄,使化石"原始"

9月初,廣遠市望倉縣嘉川鎮玉樹村天仙博物館技術總監曾春軍正在對恐龍"墓地"發掘前期作準備。

在20世紀70年代,古生物學家經過并發現了發現的恐龍化石,他們确定這些化石被埋在恐龍屍體中,可能含有大量的化石遺骸。由于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挖掘。直到2019年,當地人才将挖掘保護重新提上議事日程。時至今日,經過2年多的論證和研究,一個90米長、70米寬的桉樹村的山袋已經盤旋出來,待完成程式開始挖掘後,一個時間塵土飛揚的恐龍世界即将在世人面前展示。

複活恐龍:從石頭裡鑿出2億年前的故事

"化石不會在地下保持誠實。曾說,恐龍死後要長年形成化石,流水可能攜帶着它們的骨骼,地殼的變化也會擠壓岩石,大型恐龍骨骼很難完全埋在地下,散落在708年,有些部分會丢失。

化石的野外挖掘是一個從厚到薄的過程。有時,化石在地層中要顯露出一點,下一步要朝哪個方向挖掘,如何不傷害化石,依靠研究人員知識的積累。"一開始你可以用機器把化石外面的一塊大石頭切下來,等到化石出來,用電鎬把整塊石頭切開,然後給它一件摻有亞麻片的石膏裙,然後就可以把它送到實驗室進行下一次維修。曾軍介紹。

複活恐龍:從石頭裡鑿出2億年前的故事

在實驗室裡,修複師像石匠一樣,用手操作,稍微鑿開岩石,然後小心翼翼地去除化石。

在修理工的工作台上,氣動筆,雕刻刀,刷子,鑷子,釘子和其他工具都很容易獲得。"使用氣動筆就像使用刷子一樣,筆的強度應該抓好。梁說,每塊化石都位于岩石層中,硬度也不一樣,每次都要仔細寫。恐龍頭部、爪子、尾椎等部位小而脆,最難修複,要用放大鏡、針頭、手術刀,甚至在顯微鏡下用聲音修複筆修複。"有時一小塊可以固定數小時甚至數天。在破碎,有缺陷的化石的情況下,需要一塊膠水縫合以進行修複。

複活恐龍:從石頭裡鑿出2億年前的故事

騎乘恐龍化石

給恐龍"假肢",用散落的骨頭"站起來"

使化石"原始"隻是修複的第一步。要"站起來"散落的骨頭,就要像拼圖一樣"縫合"化石碎片。

在你能夠拼寫之前,你必須為恐龍做一個假肢。恐龍骨骼會被擠壓在地層中,也會散落,很難找到基本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一般來說,超過20%的恐龍化石可以安裝,如果化石數量超過50%,是非常罕見的。是以,我們在博物館和展廳看到的完整恐龍骨骼是假肢的一部分,這是修複者重新設計的結果。

複活恐龍:從石頭裡鑿出2億年前的故事

梁英介紹,破化石,用膠水找回原來的位置。對于缺失部分,根據現有零件計算比例并繪制模型,并使用樹脂材料恢複模型。這很容易說,但人類還沒有見過恐龍,制作假肢是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

還有一個關于張冠李黛的笑話。20世紀70年代,在修複一條無頭的馬門西龍時,由于缺乏相關資訊,修理人員提到了外國光束水龍的出現,直到另一條新發現的馬門西龍有了頭,才恢複了它原來的頭。

零件全部組裝完畢,下一步是安裝它們。在天松博物館修複實驗室,記者看到正在安裝兩個恐龍化石模型,一個是王龍,另一個是劍龍。按照專家的設計,兩隻恐龍呈現出一種戰鬥狀态:王龍從右向左攻擊,張牙舞爪準備撲向劍龍,劍龍保持戰鬥狀态,身體略微傾斜,準備用"神龍尾巴"将尖銳的尾巴刺入敵人的喉嚨。

"恐龍化石的安裝既是動手的,也是大腦驅動的。梁說,不同的恐龍有不同的特點和個性,要真正讓恐龍"複活",還需要發揮一點想象力,植入各種場景和形态,讓今天的人類生活在恐龍時代,而不是一具冰冷的骨架。

複活恐龍:從石頭裡鑿出2億年前的故事

研究恐龍化石

解碼古代秘密,看曆史

如果将地球的曆史濃縮成一天,人類将在不到0.1秒的時間内出現。天一館展廳裡懸挂着一個時間陀螺儀,展示了地球上生命誕生的全過程。"研究古生物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生命的進化,人類來自哪裡,并了解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梁瑩和曾春軍告訴記者。

作為10多年的修複師,梁瑩一直記不清自己修了多少塊化石,大部分時間他的工作枯燥、重複,整天坐在操作員的桌子前"盤"一塊石頭,十天半就把一塊骨頭化石拿出來。但有些時候,化石會讓他大吃一驚,讓他覺得自己像個情報人員,接收到古老的苔藓密碼,然後把一個故事翻譯成今天的人類。

複活恐龍:從石頭裡鑿出2億年前的故事

天松博物館成立前,在北京工作的梁英在修複過程中,在恐龍骨骼旁邊發現了一些細長的線條,後來被專家鑒定為恐龍的筋膜。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肌肉會慢慢腐爛和消失,一般隻有骨骼,但可以發現恐龍筋膜的遺迹,說明這裡的地質環境非常特殊,比如在幹旱地區可以形成木乃伊,對研究地球的氣候和環境變化起着重要作用。

還有一次,梁鷹修了一根王龍骨,發現左右肩胛骨看起來不一樣:一邊向外,另一側朝内。事實證明,這也是時間的标記,地質學家可以通過這組變形的肩胛骨探索地質結構演變的秘密。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學家研究地層的重要"路标"。

複活恐龍:從石頭裡鑿出2億年前的故事

2億多年前,恐龍出現在地球上,當時四川盆地氣候濕潤,土壤水土肥沃,植被茂盛,恐龍時代已成為"天國"。1億多年後,恐龍時代結束了,他們将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垩紀雕刻成骨頭和岩石。一千萬年後,在今天的天國裡,它正在人類身上顯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