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作者:再建巴别塔
桐葉疏疏苔壁青,烏篷船向古津停。深秋時節的烏鎮, 2022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腳步緩緩走來。11月6日至7日,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主辦,浙江大學公共外交與戰略傳播研究中心、浙江大學融媒體研究中心、桐鄉市烏鎮數字文明研究院、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承辦,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史研究委員會、浙江大學數字社會科學會聚研究計劃、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數字文明研究中心、浙江傳媒學院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院、網際網路實驗室、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協辦的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衆多國内外知名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本次會議。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6日上午,首場主題論壇舉行,會議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鐘布主持。國外專家學者先後進行交流發言。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鐘布)

美國矽谷計算機曆史博物館物聯網項目主任馬克·韋伯在《網際網路曆史的幾個關鍵轉折》主題演講中指出,回顧網際網路的發展曆程,從誕生初期到大型社交媒體平台的興起,所能夠看到的不可避免的發展“節點”事實上源于一種“幸存者偏差”——幾乎每一個成功的标準、産品或公司都是與數量繁多的競争對手完成激烈戰鬥後的幸存者。曆史標明的轉折點,能夠為我們了解即将到來的未來提供觀照。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美國矽谷計算機曆史博物館物聯網項目主任 Marc Weber)

美國網際網路網民領域專家倫達·豪本圍繞其在20世紀90年代所著《網民:論Usenet和網際網路的曆史和影響》一書,讨論了參與性全球計算機網絡的建立和發展,他對美國政府的網絡監管曆程進行了脈絡性梳理。豪本認為,網民的出現代表了網際網路曆史的重要發展。同時,約瑟夫·利克萊德關于互動式計算和計算機作為通信裝置的論文為後來的美國網絡成就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美國網際網路網民領域專家Ronda Hauben)

計算機科學家、網際網路推動者本·西格爾講述了TCP/IP和網際網路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以及歐洲的發展故事。他指出,CERN于1983年引入了TCP/IP協定,然而在此後的五年間遇到了許多非技術性挑戰,被禁止連接配接到除内部以外的其他機器上,最終于1989年1月加入了真正的網際網路。他強調,TCP/IP憑借簡潔明了的優勢赢得了協定大戰的颠覆性勝利,“自下而上”從此替代“自上而下”,成為網際網路發展的基本動力。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計算機科學家、網際網路推動者本·西格爾)

南韓科學技術院(KAIST)教授、南韓“網際網路之父”全吉男報告了亞洲網際網路的早期發展曆程。1950年代1960年代,計算機通信的開端;1960年代至1980年代,以阿帕網為代表的衆多計算機網絡項目出現;1980年代,亞洲網際網路的開端;1990年代,網際網路浪潮崛起;2000年代,網際網路走向全球化;2010年代,70%的全球人口成為網民;2020年代,元宇宙、web3.0等新型概念崛起。最後,他展現了自己有關數字文明的思考。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南韓科學技術院(KAIST)教授、南韓“網際網路之父”全吉男)

紐約時報記者約翰·馬科夫在演講中系統性地樹立了矽谷早期的曆史和影響,對布蘭德思想的産生來源和其對後世産生的影響進行了回顧。馬科夫認為,布蘭德的巨著直接來自1960年代後半期塑造該地區的技術,政治和文化力量。同時,恩格爾巴特事實上塑造了布蘭德對工具的思考,使他成為先驅計算機科學家的早期追随者,這些觀念對年輕一代的喬布斯也形成了重要影響。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紐約時報記者約翰·馬科夫)

CSS網創始人,Opera Software首席技術官哈肯·維姆·萊介紹了早期阿帕網和網際網路在挪威的發展曆程。他提到,阿帕網是網際網路的前身,而挪威是除美國外第一個被阿帕網連接配接的國家,技術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當時的挪威具有三大地震檢測中心之一,能夠為冷戰提供支援。自此,網際網路協定成為挪威電信學者的研究重心。他還介紹了Opera浏覽器,認為其是行動電話和網際網路的先驅。

下午,第二場研讨會繼續開展,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趙瑜佩主持會議。國内專家學者依次進行主題演講。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副理事長黃澄清發言。他結合中國網際網路早期的發展曆程,指出網際網路能夠成為資訊基礎在早期難以想見,Web1.0時代暴露了資訊信任的問題,“網際網路上沒總編”成為這一階段的生動縮影。他進一步強調,技術的進步需要我們及時調整思維模式,如對“網際網路是長出來的,不是規劃出來的”觀念的了解。當下的Web3.0是價值網際網路,網際網路的治理需要不斷疊代創新。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副理事長黃澄清)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從“中介化”“去中介化” 的元宇宙和“媒介化”的世界三個層面抽絲剝繭地論述了技術革新與人類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陳昌鳳教授以元宇宙為例,探讨“去中介化”的媒介化世界的特征及其對社會的影響。詳細梳理近些年來元宇宙的理論、特質,元宇宙通過“改變交流、解放需要”的目标滿足人類對新技術的訴求。她還就技術快速發展、超前應用,與文化滞後方面的沖突帶來的種種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五個方面的讨論。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教授祝建華圍繞《網際網路曆史研究中的知識圖譜方法》主題,指出知識圖譜對網際網路曆史研究起到了如虎添翼的關鍵作用,那就是:整合或揭示個人傳記之間的邏輯或事實關聯,驗證和補充個人傳記中的各類史實,以及提升和建構研究假設以探索曆史規律性基礎問題。建構網際網路知識圖譜,需要史料、技術與裝置的三方面加持整合。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教授祝建華)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在《連接配接與反連接配接——社交媒體發展中的》主題演講中指出,社交産品的連接配接模式曆經了多重演變,網絡社交産品也形成了以内容和以人為中心的兩大取向。目前,遠與近、匿名與實名、強關系與弱關系成為社交産品的三重關系向度。彭蘭教授同時對強-弱不同屬性關系給予的滿足與局限進行說明,進一步提出“反連接配接”意涵,她認為,網際網路運動和社交媒體的發展,都将随鐘擺一般持續擺動下去。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原研究員郭良指出,網際網路從基礎設施到連接配接方式、連結協定、網絡内容都是開放的結構,然而過去對于網際網路将來會被政治和商業所掌控的預言正逐漸變成現實,網際網路與當初的發展初衷已然有較大的背離,網際網路上紛繁的亂象都在迫切呼喚治理模式的改良。他還對國内外網際網路治理的主體、内容和方式進行了總結論述。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原研究員郭良)

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王潤澤作《媒介融合實踐與新聞學知識創新》學術報告。王潤澤教授以媒介融合的相關概念辨析與政策推進引入,對中國媒介融合的動力來源、中國媒體融合的實踐特點和實踐路徑等議題進行梳理。她同時指出,媒體融合對新聞學的創新發展産生深遠的貢獻,并引出了對“主觀世界”“客觀世界”“新聞世界”關系的探讨,進一步闡明了建構新聞世界的意義。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王潤澤)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吳飛在發言中指出,人類進入數字化生存的境況并非社會系統精心設計的結果,而是人類永恒的交往動機與數字技術遭遇後的随機事件,數字技術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早期的大衆傳播媒介時代所建構的公共領域的運作模式值得追問。傳統的公共空間的理論要件都受到颠覆了,公共領域新發生了新的變化。他進而提出新的理論架構“數字共通體”,強調“通”的價值,人類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通”史。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吳飛)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晚上,中國網際網路30項目專題研讨會舉行。發言嘉賓就美國網際網路監管史、粉絲文化與網絡版權制度30年、青少年網絡遊戲行為治理的中美比較、中國網際網路内容治理30年等十餘個議題進行交流發言。

7日上午,研讨會繼續進行,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方興東主持會議。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方興東)

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熊澄宇分享了關于網絡文明的若幹思考。他将網絡文明定義為一種跨越虛拟空間和現實空間,以人的生産、生活群組織結構為中心的社會形态,指出通過網絡文明建設推動網際網路成為人類進步和發展的助推器是網絡文明建設的第一要務,而實體層面的開放與包容、價值層面的學習與借鑒、行為層面的糾錯與創新是網絡文明建設并列的三個原則。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熊澄宇)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安南伯格傳播學院與社會學系教授楊國斌針對中國網際網路文化史寫作提出了若幹思考。他認為網際網路文化史涵蓋心态史、情感史、思潮史、風俗史、風尚史和風格史,而中國網際網路文化的研究内容不僅應該包括社群、平台和技術,還應該包括實踐、内容和風格。最後,他總結了網際網路文化史寫作所應展現的特色,即叙述性、闡釋性、全局觀、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文學性。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安南伯格傳播學院與社會學系教授楊國斌)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圍繞着新時代中國特色國際傳播的理論創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強調,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重要路徑,而網際網路史研究對于建構中國特色國際傳播的理論體系具有重大意義。他進一步表示,推動中國特色國際傳播的理論創新需要回答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回應世界之問,即人類應該建構什麼樣的世界資訊與傳播秩序;二是回應中國之問,即中國應該建構怎樣的國家形象。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

中國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與數字傳媒研究室原主任闵大洪建議,要把中文網際網路史的研究目光放寬投遠,研究範圍不應僅限于中國内地網際網路,還應包括中國香港、澳門特區網際網路和中國台灣地區網際網路,以及海外中文網際網路。這裡所說的中文網際網路系指中國人及華人在全球網際網路上建立營運的使用母語中文的傳播平台及傳播節點。此外,他特别強調,當今研究者更應該以“小我”之筆,記錄時代巨變的大曆史。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中國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與數字傳媒研究室原主任闵大洪)

國家資訊化測評中心原常務副主任胡建生分享了有關網際網路與世界真實發展的思考。他認為,能否讓更多的人相對均衡地從中獲益,是衡量網際網路發展的價值标準,而立足于生态文明理念,目前網際網路的發展仍面臨着諸多問題,如數字鴻溝、無差别放大、集中與壟斷等等。他指出,網際網路應成為高品質發展與和平發展的推力。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國家資訊化測評中心原常務副主任胡建生)

全國政協委員、安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新光從四個次元出發,梳理了網絡空間安全從代碼對抗到體系博弈的30年演進規律:在網絡安全和資訊化的基本關系次元,表現為資訊化環境和場景本身的演進;在内在邏輯次元,表現為脆弱性、威脅和對抗代價的演進;在能力形成次元,表現為創新、商業競争與供給的演進;在網絡安全發展推動力次元,表現為需求、動力與模式的演進。

(全國政協委員、安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新光)

複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在國際關系視野下探讨了數字化的安全與發展治理的發展史。他指出,網際網路的擴散、全球網絡空間的形成和國際關系之間存在着微妙的互動,網絡空間治理模式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是國際體系力量分布的一種投射。目前,全球網絡空間安全面臨來自地緣政治的全面沖擊、威脅和挑戰,未來,應建立新的觀念體系,将發展和安全融合在一起進行全面認識與思考。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複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研究員魯傳穎分析了全球網絡安全形勢與治理程序所面臨的挑戰。他認為目前全球網絡安全陷入了軍事化、國家安全化和國際安全化三重挑戰,展望未來,應推動聯合國在網絡空間治理領域發揮主導性作用、建立國際網絡安全領域的實體性國際機構、充分發揮多利益攸關方的力量以及強化對進攻性網絡行為的監督。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研究員魯傳穎)

為期兩天的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圓滿結束,一場槳聲搖橹裡的思想碰撞告一段落。方興東教授在總結發言中衷心感謝與會嘉賓對于本次活動的大力支援,同時邀請各位專家學者未來再次齊聚烏鎮,繼續為網際網路史的創新發展貢獻智慧。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文字 | 何可 王小禾

排版|丁春力 錢穎可

責任編輯|肖玲 張可樹

共赴網際網路曆史的“烏鎮之約”——首屆網際網路史國際學術研讨會在烏鎮召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