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

作者:光明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科技發展受到高度重視,黨中央多次強調“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實作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既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支撐,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強國和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

一、深刻領會實作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意義和曆史必然性

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以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硬核支撐。目前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調整,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争空前激烈。大陸是農業大國,但是農業競争力不高。農業科技重大原創成果和産業核心關鍵技術成果供給明顯不足,基因編輯、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領域缺乏自主知識産權,大型農機裝備和智能裝置核心部件受制于人,部分畜禽核心種群嚴重依賴進口。作為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壓艙石”,要實作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我們必須未雨綢缪,避免因國際政治動蕩而被“卡脖子”的風險,其根本途徑不是靠國外、靠進口,隻能靠自主創新,靠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唯有走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之路。農業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雙重影響的弱勢産業,将持續面臨比較收益低下,勞動生産率、土地産出率、資源使用率均不高等問題。科技創新是改變農業弱勢地位、實作高品質發展的基礎和支撐。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隻有讓科技創新的活水滲透到田間地頭,以科技之“長”,補傳統農業之“短”,才能為現代農業發展蓄勢賦能。

加快實作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具有曆史必然性。目前大陸進入依靠科技創新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階段,“三農”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上來,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需求顯著增強,為實作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制度環境和政策保障。建構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創新釋放和創造内需潛力,為加快實作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機遇。大陸農業科技創新穩步推進,農業科技成果加速産出,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在國際上由跟跑為主轉變為跟跑、并跑、領跑并行,為實作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基礎。

二、加快實作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仍然面臨一些重大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大陸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全面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系統布局和統籌規劃,農業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2021年大陸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突破70%,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作全覆寫。科技支撐農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強,科技已經滲透到土壤保育、作物育種、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加工、畜禽良種繁育、飼料管理、産品加工、疫病防控等各個環節,人工智能、數字化、物聯網等現代資訊技術為現代農業的精準管理、追蹤溯源等提供發展新動能。科技在保障大陸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的有效供給、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産業韌性提升和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等方面發揮了基礎支撐作用。對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現代化農業強國的要求,實作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仍面臨以下挑戰:

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仍處于追趕階段,部分領域對外依存度高、核心技術專利面臨“卡脖子”風險。科技部第六次國家技術預測的最新資料顯示,大陸農業農村領域的技術僅有10%處于國際領跑地位,與國際領先水準仍存在較大差距,農業科技基礎研究薄弱、原創性創新能力不強的局面尚未實作根本性轉變。大陸在作物種質核心材料、畜禽核心種質、有機污染物控制、高精尖農機裝備等諸多領域“受制于人”。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雖然已超75%,但老百姓“肉盤子”“奶瓶子”的核心種源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進口,尤其是生豬、肉牛、奶牛、白羽雞等。大陸重大農機和食品裝備核心部件90%以上來自國外,部分産品供應鍊不能完全自主可控,面臨“斷供”“卡脖子”風險。

農業科技體制與農業生産規律不适配,科研創新主體的能動性不足。農業生産具有長周期性、地域性和季節性等自然屬性,農業科技工作必須遵循農業生産的規律,這就決定了農業科技工作必然具有長周期性和地域性等特點。然而大陸農業科技體制,包括項目組織實施、執行期限、實驗裝置器具的采購方式等,并未按照農業的特殊性而設立專門的管理機制,違背了農業生産規律。農林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主體的屬性定位和任務分工不明确,科研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科研人員在基礎研究和自創收入中分身乏術,缺乏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援。涉農企業創新投入不足、人才匮乏,整體創新水準不足,尚未有效發揮創新主體作用。

農業核心技術産業化程度低,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現象突出。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的資料統計顯示,2019年大陸農業科研院是以及農業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分别為18.86%與16.79%;根據科學技術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資料統計,大陸涉農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也不足50%;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已達到70%-80%。農業科技産學研脫節,科研成果轉化路徑不暢通,大部分農業科技成果僅停留在實驗室和紙面上,沒有應用到田間地頭,更沒有達到産業化的階段。

三、加快實作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建議

聚焦基礎前沿研究占領高地,加快實作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圍繞農業基礎前沿研究和“卡脖子”技術、核心短闆領域進行系統謀劃和布局。一是基于鍊式創新的視角,統籌布局科研經費,明确資金使用用途,處理好目前與長遠、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的關系,切實加強對農業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擴大農業基礎研究的投入比重。二是系統謀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着力培育基礎前沿成果,鼓勵科研主體勇闖創新“無人區”,積極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三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以核心種質資源、高精尖農機裝備、數字農業等為重點,以優質高産、節本增效、綠色發展為目标,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降低農業關鍵技術、産品、裝備的對外依存度。

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持續推進農業科研體制改革,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激發創新鍊人才創新活力。一是以農業生産規律為基礎,完善科研考核評價體系,加快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創新平台建設,完善穩定支援和競争性支援相協調的經費支援機制,建構與農業生産适配的基礎性、前沿性、關鍵性技術研究的管理體系。二是創新科研機構管理,釋放農業科研人員創新活力,賦予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充分自主權,深化績效評價改革,推進創新人才分類評價,打造高水準農業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強化青年人才培育。三是強化涉農企業技術創新地位,促進涉農企業與農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建構協同創新聯合體,充分發揮農業企業在産業鍊和創新鍊中的融合驅動作用。

建構系統化農業産學研聯結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堅持“四個面向”,全面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一是圍繞農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打通田間地頭到實驗室的逆向創新鍊條,做實做強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構農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技術轉化部門和企業、農業生産經營主體等各利益相關者之間有效溝通、系統銜接、一體推進的協同創新體系。二是發揮政府配置基礎性資源的作用,建立農業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優化配置要素投入,加強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人員的繼續教育和教育訓練。三是持續加強農業領域知識産權保護,通過研發合作、技術轉讓、技術許可等形式,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業産業、涉農企業需求有效對接。

作者:孫炜琳 劉麗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

來源: 光明網-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