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2.5D社交入口的哲學思考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元宇宙最需要的是什麼呢?作者認為,是一個或N個基于3D原生的應用,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社交入口。本文分享了他對于2.5D社交入口的一些思考,一起來看一下吧。
關于2.5D社交入口的哲學思考

01

昨天,我在某老闆朋友圈底下留言:

“期待兩個奇點:一,手機媒體下,元宇宙在2.5D社交層的突破,真正成為日用級入口;二,全息投影和MR媒體下,原生的3D現實映射。”有點晦澀,下午靜下心來,把第一條補充成文。

02

先明确幾個基本邊界和原則:

  • 以下是基于現有手機媒體下的構思;
  • 以下是基于羰基生命的社交需求構思;
  • 社交平台是第一重要入口;
  • 沒有任何社交産品永恒,微信也不例外;
  • 我們渴望并能接受出現新的挑戰者;
  • 與可勝出的條件及執行政策無關;
  • 與客觀環境的悲喜無關;

03

  • 誰創造了慣性,誰就獲得最大的壁壘;
  • 誰定義了規則,誰就攫取最大的利潤。

慣性和規則,成就了偉大,同時,慣性和規則,也是最強的束縛。

誰是目前網際網路,最大國民公約數的慣性和規則,答案一定是微信。

可能很多人會諷刺,微信已經足夠厲害,滿足了大多數人大多數的社交需求啊,其它社交産品都是僞需求,怎麼又冒出一個教小龍哥做産品的?

消費者可以這樣嘛,但生産側這樣想,就太沒水準了。

04

社交仿佛成了一個創新墳場。

雖然依然有人前赴後繼地踏足,卻鮮見活着出來,讓埋骨地徒增一分悲涼。

正常的競争有三類:

  1. 正面戰場,同質對剛;
  2. 正面戰場,差維對剛;
  3. 邊緣戰場,另起爐竈。

前者死得很慘,米聊易信來玩都屍骨無存。

後者倒是很多,比如IT桔子剛剛整理了,2022年拿到融資的社交産品:絡繹科學、千音啟緣、悅耳清心、聆知、Metaverse Z、知島=嶼科技、歡澄互娛、紅松學堂。

是不是一個也沒聽過,沒聽過就對了。

這個題難就難在,如何在正面戰場,直面競争,并且形成差維優勢。

05

先不說做到,想想到這點,這個人就需要滿足幾個條件:

  • 他是一個妄人;
  • 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 他是一個技術朋克;
  • 他是一個無非份财富欲望者;
  • 他是一個能與未來共情的人;
  • 他是一個DAO;
  • 他是一個哲學家;

哲學,在這裡面有點玄學。

滿足這幾個條件的人,大機率能了解共情下面的判斷。

06 媒體的擴充。

目前的社交是一個幾乎純粹基于手機媒體的,智能終端的普及不可逆,再有十倍增量時,就能明顯感覺到,目前社交系統,前端結構好像「有點點不對」。

  • 手機 + 耳機,聲控幾乎尚未開發;
  • 手機 + 車載,場景幾乎尚未開發;
  • 手機 + AI,個性化幾乎尚未開發;
  • 手機 + 芬香,嗅覺尚未開發;
  • 手機 + 震動,觸控還有很大開發空間;
  • 手機 + 面容,不能僅僅是解鎖吧;
  • 手機 + 唇語,不發聲也能傳遞資訊;
  • 手機 + 手勢,挺多實用性的吧;
  • 手機 + 智能家居,你們家的燈怎麼能是個公衆号在控制呢;
  • ……

大概還可以列20-30項,事實上,這是上一代的社交系統與下一代科技媒體,必然存在的系統性代差。

消費者沒有更進階的需求,是因為還有産品能滿足他們,并不是需求不存在。

更進階的産品會激發更進階的需求。

07 2.5D社交的可行性。

好多公司,開口閉口動辄元宇宙,描繪得沒錯,都是未來20年甚至更久遠的願景,抑或目前毛毛躁躁的3D營銷化視訊。

元宇宙最需要的是什麼,是一個或N個基于3D原生的應用,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社交入口。

為什麼用2.5D,因為個人也無法接受,整天面對着炫酷的3D場景,畢竟我們無法生活在遊戲中。

我們肉體能接受的:應該是一個舒适的、正常的、更高效率的2.5D社交形态。

為了增強大家腦補樣式,可以做幾個比喻:

一家人是不是可以數字化的更親近,好朋友是不是可以數字化過生日,你離某位好友多少公裡并不需要打字,回龍觀地鐵的排隊情況是一種訂閱……

2.5D絕不隻是換個頭像皮膚,而是基于某種形的效能提升。

AI在其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08 結構化内容。

目前的社交形态,内容都是割裂的,無論是創作、工具、版權、流通等等,内容與内容之間是非資料流的,非結構化的,非調用化的,無法溯源,無法計算,無法明晰權益。

懂的自然懂,不強行解釋了。

09

ID所屬權及全新的治理規則。

想表達的,比較接近DAO了,很多行家都寫得通透,就不贅述了。

至今,還特别迷戀那句:Order is Freedom。

在合法架構下,下一代的産品應該是一種集體所有制,也更加符合付出即所得的機制。

ID及資料權,歸屬個人所有,授權予第三方平台使用。

10

寫在最後,再三聲明:

① 小龍哥YYDS,我是貪嗔癡的龍粉;

② 如果想掰持罵人,請閱讀第二條;

③ 本文思想1/3源自領主科技劉大鴻,具象讨論于2015年12月。

或許,我們不是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勇氣。

作者:飛娛編委會

來源公衆号:飛娛财經(ID:feiyucaijing2021),發現點點滴滴的小美好

本文由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合作媒體 @飛娛财經 授權釋出,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